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2017年10月25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莎

字號

內容摘要:在《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之前,美國實驗政治學者之間的紙筆交流見諸於美國政治學會實驗分會的通訊簡報以及其他期刊。在美國,這樣的集會每年有三次,實驗學者與政治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審視實驗政治研究論文的閃光點,切磋實驗研究設計的得與失,爭論實驗與理論、科學之間的聯繫,商討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未來前景等。APSA實驗分會年會每年夏末秋初的APSA年會是政治學界的年度大事,美國甚至全球政治學界的資深學者、青年教師、在讀研究生都會趕往會議主辦地。而APSA實驗分會年會也成為了實驗學者與政治學者期待參與的重要交流場所。年會有時雖然設有主題,但任何與政治研究相關或政治學者感興趣的內容都有可能成為討論內容。

關鍵詞:政治學者;實驗研究;實驗政治學;實驗學者;APSA實驗分會;海岸;論文報告;實驗方法;會議;交流

作者簡介:

  在《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之前,美國實驗政治學者之間的紙筆交流見諸於美國政治學會實驗分會的通訊簡報以及其他期刊。但是,這些對於一個正在迅速成長的分支學科而言、對於渴望廣泛溝通的實驗學者來說,猶如杯水車薪。於是,能夠建立更廣泛的學術交流、獲取更多科研信息、聯繫各地同行的學術會議應運而生。在美國,這樣的集會每年有三次,實驗學者與政治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審視實驗政治研究論文的閃光點,切磋實驗研究設計的得與失,爭論實驗與理論、科學之間的聯繫,商討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未來前景等。

  東海岸的

  NYU-CESS實驗政治學年會

  2002年,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成立了實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簡稱CESS),以促進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實驗室實驗研究。該中心科研團隊主要由該校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實驗學者組成,除了共享實驗室資源之外,他們還舉辦實驗研究研討班、負責培養社科實驗研究者等。在經歷幾年的發展之後,來自政治學系的麗貝卡·莫爾頓(Rebecca Morton)教授與約書亞·塔克(Joshua Tucker)教授於2008年發起了第一屆實驗政治學年會。這次會議時間短、規模小,更像是幾位同行的家庭聚會。當天僅安排了3篇研究論文報告及一場圓桌論壇,每篇論文報告與討論時間為90分鐘。有趣的是,最後一項日程是所有參會學者受邀去莫爾頓家共進晚餐,至此,「家庭聚會」實至名歸。

  至今,美國實驗政治學領域的這一標誌性學術會議定期於每年春季舉辦。儘管現在的會期延長、規模擴大、主題增多,但仍將論文報告與討論時間維持在50分鐘以上,確保研究者之間的充分交流。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其中,自2012年起,該年會增加了「論文海報展」環節,將每一篇文章通過海報形式公開展示,任何人都可以就感興趣的話題同作者面對面交流。這一活動通常都安排在會議日程第一天的最後一個環節,時長約90分鐘,參加展示的文章數量不固定,最少時有14篇,最多時有29篇。

  2010年舉辦的第三屆年會最值得關注。在會議最後階段,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唐納德·格林(Donald Green)組織來自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一場圓桌論壇,討論成立美國政治學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簡稱APSA)實驗分會的相關事宜。政治學者們對NYU-CESS實驗政治學年會的興趣,成為促成APSA實驗分會成立以及《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不可或缺的因素。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中平)

相關焦點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儘管政治是整個社會領域的一部分正如市場與社會也是整體社會的一部分一樣這一觀點來自19世紀末的歐洲,但是,美國政治學卻找到了它「獨一無二的形式」政治科學,「政治科學的採用標誌了觀點和用法方面的變化。所選擇的樣式政治科學,既顯示了贊成對科學方法要求的深入理解,又顯示了同歐洲的,尤其是高盧的『一些政治科學』的觀點相背離,這些政治科學被設想為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技能有關的各種學科」。
  • 政治科學視角下的大數據方法與因果推論
    內容提要:伴隨著科技進步和治理實踐的不斷演進,日新月異的組織制度環境、學科間融合和新興方法的廣泛應用,持續驅動著政治科學理論和方法創新。大數據既是新興研究方法,為政治學研究提供豐富數據源,更是政治學研究新議題,日益為政治學的知識生產提供新動力。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認為,在政治學研究從「求變」到「求治」的範式轉型中,歷史政治學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一條新路,將成為政治學的知識增長點。基於中國深厚的歷史思維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歷史政治學不但能夠連接中國歷史與政治科學,也能夠重建世界歷史與政治科學的關係,對國際社會科學作出中國政治學的貢獻。「中國政治學具有發展歷史政治學的比較優勢。」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比較都是一個最核心的方法。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
  • 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圍繞這一主題,不同的政治學者在研究進路、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首先,歷史政治學的浮現為突破政治學理論上和實踐上面臨的瓶頸提供了新的出路;其次,以中國的政治現代性為主軸,政治學迎來了更多貫通古今的重要議題;最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也開始從宏大敘事轉向科學化的因果推論。
  • 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議題、價值與方法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比較政治學發展可以分為「制度—行為主義」和「理論與方法自覺」兩個時期。近年來,專業研究機構的相繼成立、研究刊物建設的長足發展和相關學術會議的不斷召開,使得比較政治學出現爆發性的發展勢頭。然而,這當中也存在行業組織缺乏、原創性成果薄弱、國際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長期以來,對於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地位的爭論,主要停留在何者為優的層次上,而鮮有涉及兩者在「致用」維度上的統一關係。但是,著眼於兼具哲學與科學內涵的政治學學科體系建設,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許並非在於對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作簡單取捨或判斷何者為優,而是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二者如何融合的問題。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政治科學在20世紀初開始關注現實情境,為政治科學領域的行為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但是,這一時期政治學研究較少關注研究方法,歷史分析、敘事分析等傳統的人文主義研究傳統佔主導地位,缺乏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反思和發展。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華盛頓郵報》記者克萊因(Ezra Klein)不無調侃地講述了他的觀察:雖然這個會議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人數多達500多名的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卻沒有一個蒞臨會場,也沒有一個美國聯邦政府的行政要員撥冗光顧。這些削尖腦袋找各種機會拋頭露面的「政治從業人員」,常常是想方設法擠進各類聚會。連一個在美國首都召開的商會,甚至某個議題的小會議上都少不了的政客們,卻集體缺席了美國政治學家們最盛大的集會。
  • 《利維坦與空氣泵》:人們對科學實驗為何深信不疑
    在我們看來,實驗是一個尋找科學知識,尋找真理,發現真理的一個很正確的方法,甚至有人認為是一個唯一的方法。你比如說像非常有名的大科學家斯蒂文·霍金,到現在很多人說他為什麼還不能夠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是因為他提出的各種理論還沒有得到實驗的證實。但是實驗這個東西並不是從來就被大家認為是個非常可靠的一個尋找知識、尋找真相或者發現真相的一個手段。
  • 【筆記分享】政治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2、「自然科學」與「道德科學」【17世紀,牛頓力學開始,自然哲學演變為自然科學,使得研究自然的哲學可以追求必然性。】當自然科學家認定這是客觀知識時,人文、社會科學家力圖將人文社科知識科學化、客觀化,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心理的傳統或方法,是由霍布斯開創的《利維坦》(1651)將幾何學方法應用於國家穩定研究之中。
  •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2018年01月17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奇琦 闕天南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科學的基礎與核心學科,中國比較政治研究在西方比較政治學科的影響下
  • 潘維教授新著《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在北大召開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現場 3月3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主辦的「制度文明,中國視角」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順利召開。來自首都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界的約30位中青年學者和部分黨政政策研究機構的嘉賓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圍繞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潘維教授新近出版的新著《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就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發展脈絡、構建具有中國學派特點的政治理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 政治學專業留學都學什麼?就業前景如何?
    此外,政治學與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地理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有關。由於政治科學本質上是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在政治的各個方面,儘管實驗方法日益普遍,受控環境下的觀察往往是難題。歷史上政治學家曾經觀察過政治精英、機構以及個人或團體行為,以便確定模式、提出概括、並建立政治理論。
  • 國際政治的新領域——新邊疆政治學呼之欲出
    我們如果將視野放得更遠、想像更大膽一些,則會望見宇宙政治學在數千光年尺度下的模糊雛形。無疑,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提出的「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理論,給了我們望向太空政治的第一雙眼。會不會有地外文明?如何與其「外交」?宇宙層級的政治將會如何運行?此即「宇宙政治學」。宇宙政治學是國際政治學在更大尺度上的自然延展。
  • 「會議預告」DCL學術會議資訊|量化社會科學——教學與科研網絡研討會
    DCL學術會議資訊|量化社會科學——教學與科研網絡研討會來源:國際關係數據與計算實驗室微信平臺編輯:周悅會議詳情:量化社會科學——教學與科研網絡研討會會議主題:在《量化社會科學導論》中文版出版之際,作者、譯者和幾位相關領域學者共聚一堂,探討量化社會科學的教學、學習和應用。
  • 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在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看來,這需要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考察。在比較中加深認識政治現象政治哲學無法通過實驗論證政治觀點,只能通過現實的觀察來發現其對政治現實的影響。建立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比較政治學,通過對比不同政治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探究政治哲學對政治現實影響的可能,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之間搭起了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
  • 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大會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
    12月5日,「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
  • 比較政治學的意義與價值
    要激發更多的研究者和青年學生對比較政治學的興趣與熱情,則需要深入理解比較政治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知識層面:開拓知識視野  從知識層面來講,學習比較政治學可以為學習者打開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了解不同國家的人們如何理解政治、參與政治。
  • 【新書推薦】《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
    其內容豐富,涵蓋了比較政治學各領域,如國家和國家的形成、政治制度及其變遷、政治不穩定與政治衝突、大眾政治動員、處理政治需求、比較視野下的治理,也介紹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手冊》在指出改學科仍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的同時,也激發了相當一部分學者繼續探索。《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在美國是比較政治學研究者和學生的必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