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2020-11-27 澎湃新聞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研究轉型升級的一年。一言以蔽之,中國政治學開始「回到歷史」,尤其是回到中國自身的歷史資源。圍繞這一主題,不同的政治學者在研究進路、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首先,歷史政治學的浮現為突破政治學理論上和實踐上面臨的瓶頸提供了新的出路;其次,以中國的政治現代性為主軸,政治學迎來了更多貫通古今的重要議題;最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也開始從宏大敘事轉向科學化的因果推論。

為什麼要回到歷史:歷史政治學的興起與定位

政治學為什麼需要回到歷史?為什麼需要一種名為「歷史政治學」的新進路?政治學界從三個方面給出了理由:反思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需要,彌補當前西方政治科學薄弱環節的需要,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政治傳統的需要。

首先,當代中國自身的歷史是政治學思考政治轉型並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首要資源。有不少政治學者回顧了70年來中國政治學科的發展。其中,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劍濤在《與國家命運共振:70 年中國政治學的蜿蜒綿亙》中點出,中國政治學的興衰與國家的改革路線緊密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政治學經歷了20年左右的「黃金時代」,學科得以恢復乃至擴張,但如今開始與政治實踐漸行漸遠,封閉於象牙塔中或者聚焦於微觀政策。因此,讓政治學話語既立足於歷史實踐經驗又保持學術的客觀性,是中國政治學克服危機的必經之途。

其次,當前西方以政治科學為代表的社會科學方法逐漸狹隘化,需要重拾歷史之維。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臺輝在《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歷史之維》中總結道,西方的社會科學先驅們提供了三種對待歷史的態度:孔德把歷史視為社會科學的論證材料之「用」;韋伯以理解歷史為社會科學之「體」;馬克思則試圖融合歷史與社會科學規律,超越「體用之爭」。但在二戰以後的美國,社會科學開始遺忘歷史,以實用主義為哲學基礎,將超越歷史情境的理性行為作為分析單位。而世界政治體系共同遭遇危機的今天,不僅西方學界開始呼籲「找回歷史」,中國學者更應該找回被社會科學忽視的非西方歷史經驗。

最後,中華數千年的政治傳統一直未能真正進入現代政治學的視野,這是我們重返歷史最重要的理由。雖然百餘年來,傳統中國政治一直沒有離開社會科學家的視野,但大家一直用「封建社會」「東方專制主義」等西方理論來衡量它,一些概念在中國歷史上甚至並不存在。與此相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光斌在《以中國為方法的政治學》中倡議,不僅要以中國本土的話語來解釋政治傳統,還要將它們升格為普遍性的政治學理論。例如中國在兩千年前就有了官僚制政府、大一統思想以及「一種文教、多種宗教」的特殊傳統,它們對中華文明兩千年的興衰有何影響?與現代西方政治學中的各式理論又有何異同?這都是中國政治學對世界的潛在貢獻。

歷史政治學的提出,正是呼應了這些理論和實踐需求,為未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治學會、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多家科研單位及其學術期刊相繼推出了以歷史政治學、新中國70年制度變遷、中國政治學發展史等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和論文專欄。當然,僅僅意識到「回到歷史」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歷史政治學如要真正成為政治學學科的知識增長點,還需要對具體的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進行客觀而深入的探索。

研究哪些歷史:追求貫通古今的重大政治議題

在歷史政治學這個初見雛形的學術共同體中,政治現代性與現代化已隱然成為政治學家的一條研究主線。這是因為,不僅晚清以來思想家都將政治現代化視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後來的學術研究甚至發現,中國的現代性和現代化並非是19世紀末才出現的新鮮事,而是一個貫穿著歷代王朝興衰的「元問題」。尤其是在國家構建等領域,中國比西歐更早地開始了系統化的探索。近年來,已有一些政治學者基於過去的學術積累,對政治現代性這一問題下的各個詳細議題進行了初步發掘。其中既有貫穿三千年大歷史的議題,也有剖析近現代中國史的議題,還有聚焦於當代中國的實證議題。

在大歷史領域,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徐勇的《關係中的國家》與美國學者米格代爾的《社會中的國家》遙相呼應。他通過對古代中國的長時段考察指出,中國的國家構建是關係疊加、內生演化的產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任鋒的《立國思想家與治體代興》,則與歐美的「政體」理論對話。該書強調,漢代以後的主流思想家都是用「治體」來思考政治系統,它包含「治道」「治法」和「治人」,其內涵遠非政體一詞所能替代。而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筠的《英國政治思想新論》雖然在討論英國的現代性,但其收筆於英國、歐陸與東方國家構建的比較。12—19世紀英國的國家構建樹立了一個與其他大國乃至與韋伯理論都不同的典範,即官僚制與立憲主義並存,強國家與公民自由兼得——這足以為中國的國家構建史提供對照和反思。

對近現代史領域而言,2019年恰好也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國內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越來越多,但問題在於如何從「政治的」宣傳中提煉出「政治學的」議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續添的《從「國家」到「地方」:中國現代國家改造中的「戰略退卻」》,探討了「五四」以後的國家構建。與前述學者一致,他指出此後的國家構建並非新事,而是原有國家機器面對挫折之後的「改造」,以地方為中心的國家改造形塑了20世紀上半葉的政治格局。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裡峰在《「運動時代」的來臨:「五四」與中國政治現代性的生成》中,將「五四」視為「主義」話語和群眾運動兩大現代政治模式興起的標誌。顯然,政治學者研究「五四」並不僅僅是為了還原歷史,更是為了理解政治現代性這一超越歷史事件、形塑著中國政治各個方面的「元問題」。

很多中青年政治學者將研究聚焦於當代中國政治。這看起來似乎與歷史政治學相距甚遠,但如果觀察其核心議題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意識具有一致性:中國特殊的現代制度及其績效。不過由於當代中國的數據更全面、研究基礎更豐厚,大家可以對現代政治文化、現代國家構建的具體制度和合法性等子議題做出更細緻的考察。中國公民的政治文化一向是實證研究的焦點,因為現代化的精神基礎就是思想啟蒙。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馬得勇等在《信息接觸、威權人格、意識形態與網絡民族主義——中國網民政治態度形成機制分析》中,通過對網絡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威權人格和意識形態對網民民族主義形成的關鍵性作用。這種政治態度形成路徑的發現,也挑戰了過去認為傳統文化或者現代教育能直接影響公民的結論。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季程遠與合作者在英文論文《中國共產黨員與群眾的意識形態差異》中,比較了8萬多名黨員和大眾的政治觀點,發現黨員群體不僅在社會、政治和國際價值觀層面都能很好地代表大眾。而且受選拔機制和政治社會化影響,黨員的思想在各個層面都更加現代化。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長東在英文論文《中國政府與企業家不對稱的相互依賴》中,探索了稅收與政商關係這一現代國家構建的重要領域。他指出,在中國「稅收國家轉型」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過四種機制與企業家討價還價,形成了一種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係。而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孟天廣與合作者的英文論文《從網際網路到社會安全網:中國網絡參與的政策後果》通過對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在不引入競爭性選舉制度的條件下,網民的政治參與也能帶來政府的回應,並能促使政府提高治理質量。

如何分析歷史:從宏大敘事轉向因果推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所謂「回到歷史」的努力沒有嚴格的方法論,沒有以具體方法和史料數據為基礎,那麼就很可能淪為口號和宣傳。在這一點上,已經發展半個世紀並影響了眾多中國政治學者的歷史社會學是最佳的榜樣。甚至可以認為,美國的歷史社會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歷史政治學,而且摩爾、斯考切波等代表人物本來就活躍在高校的政治學院系。只不過,在美國政治學界以行為主義為主流的背景下,他們並未打出政治學的旗號。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鼎新的《什麼是歷史社會學》一文,為歷史政治學的方法論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他指出,歷史學以時間敘事為基礎,社會學以結構敘事為基礎,而歷史社會學的貢獻就在於融合了時間敘事和結構敘事。同時,這種「時間—結構」解釋必須是多因的而非單因的,必須有多元的時間觀。聯想傳統政治史研究中的決定論、結構主義、進步史觀、循環史觀等弊病,這幾項方法論原則幾乎都切中要害。雖然歷史政治學與歷史社會學的方法論有何異同仍待商榷,但處理好時間和結構的關係,無疑也是歷史政治學研究必須做到的。

有意思的是,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對立並不是新鮮事,在源遠流長的政治思想史領域也能看到類似的討論。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陽在《議題選擇、概念互釋與話語銜接——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總結道,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存在兩種進路:接受過西方政治學訓練的蕭公權主張「採政治學之觀點」;而以歷史學背景為主的劉澤華則強調中國思想的「特殊性」。對中國本土政治學的建設而言,兩種進路都不可或缺,但具體如何融通仍有待政治學者們的探索。

在具體方法層面,隨著國內外和政治學科內外的知識交流,案例研究、定性比較分析、大樣本統計、大數據與機器學習以及實驗(包括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等方法都方興未艾。政治學界已經開始超越傳統的「定性—定量」之爭,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識:研究方法應當多元化,應當根據問題意識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果推論是研究應當追求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葉成城和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世平合作的《基於因果機制的案例選擇方法》,聚焦於如何通過案例研究尋找因果機制。一方面,通過選擇那些「進行到一半」的機制可以減少二分虛擬變量的信息損失;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因果過程的觀察值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準實驗狀態」。而時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陳超與合作者在《邏輯因果與量化相關:少案例比較方法的兩種路徑》中,區分了學者們將因果關係視為「邏輯因果」還是視為「量化相關」的兩種態度。他們認為,邏輯上的可比性比量化上的可比性更適用於檢驗有關充分/必要性的理論框架。也有一些學者開始用這些方法探索政治現象背後的因果機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教授馬嘯的英文論文《中國地方精英議價中的群眾力量》就採用了調查實驗的方法。研究發現,當群眾的壓力與縣級政府利益一致時,縣級政府會利用這一壓力要求上級撤回不合理的政策。

歷史政治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對一手歷史材料的搜集整理,而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史料都是定性和定量研究潛在的案例庫和資料庫。在過去的一年裡,不僅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機構共同建設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已開始得到政治學者的重視,政治學界也開始量身定製具有學科特色的案例庫與資料庫。如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合作規劃的「中國治國理政歷史資料庫」項目,計劃將中國歷史上君主、儲君、宰輔以及戰爭等政治因素錄入資料庫,以便進行更科學化的實證研究。此外,很多青年學者和博士生在自己的教學與研究中也收集了不同領域的案例和數據,它們都可能為未來中國政治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史料基礎。

中國的政治學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術共同體,本文的回顧難免掛一漏萬。「回到歷史」只是眾多學術探索中一波比較明顯的思潮,而其他紮實的規範性研究和共時性的實證研究也值得大家重視。特別是,政治學家相比於其他學科而言,尤其肩負著為國家和學術發展出力的雙重責任。這也提醒我們,未來要繼續加強政治學共同體內部的交流合作,繼續鼓勵獨立的、非功利性的學術探索,為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科學的現代化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原標題:《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相關焦點

  • 「回到中國」的社會科學及政治學的學科性貢獻
    建設中國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並不意味要與既有的話語體系徹底決裂和割捨,事實上沒有必要也做不到,而是要在對話基礎上兼容並蓄,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社會科學最古老也是最基礎的學科,政治學有著不容推脫的責任,為重述、有效建構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應有的學科性貢獻。
  • 探尋歷史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的人大政治學論壇2019暨「歷史政治學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國家建設」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歷史政治學對於推動當代中國國家建設的深遠意義與具體路徑。歷史政治學前景可期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了歷史政治學的發展前景與學術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光斌提出,中國政治學正在經歷一次轉型。基於中國政治史的歷史政治學,不但是觀察問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且具有本體論意義。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政治學概論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政治學概論(課程代碼00312)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政治學》一書的作者是A.柏拉圖B.蘇格拉底C.亞里斯多德D.西塞羅3.西方政治學發生歷史性轉折的階段是A.古希臘B.希臘化C.荷馬時代D.文藝復興4.20世紀以來西方政治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A.行為主義方法B.比較方法C.歷史方法D.階級分析方法5.下列具有行政管理權的國家機關是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內容提要: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②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周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通過老中青幾代政治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在政治學視域中,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到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歷史」與「政治」的關聯日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5月16日,「歷史政治學與中國政治學」圓桌論壇暨歷史政治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者圍繞歷史政治學的緣起、內涵及發展等議題展開探討。
  • 2019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中國政治、比較、理論)考研經驗...
    原標題:2019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中國政治、比較、理論)考研經驗指導權威發布 2018招生目錄 具體地說,北大專業課只要有兩個科目,政治學原理和綜合。往年都是政治學原理150分,綜合150分,又細分為三門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中共黨史,每門50分。2014年北大增加了一門中國政治思想史,參考書目放在綜合下面,結果考研試卷放在了政治學原理裡面,也就是說政治學原理和中國政治思想史兩門出一張卷子,150分,以政治學原理為主,綜合不變。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用房寧研究員的話說,「中國政治學大量的研究活動,還是在溫習和整理普通政治學知識之中打轉轉,真正能夠研究和解決現實政治問題的專業性知識還不多。」[6]只有把中國政治學放在學科範疇內對照,才能理解這個判斷並非沒有根據。(二)中國政治學有歷史社會學研究嗎很多學者感嘆中國政治學根本談不上歷史社會學研究。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遺憾的是,在政治學學科而非政治思想意義上,百年來中國政治學一直缺乏自己的重大議程設置,民國時期的政治學師從歐洲舊制度主義,新中國前30年傳播的是蘇聯政治學,改革開放之後美國理性選擇主義政治學大行其道。政治學的中國敘事時代應該到來了,這不僅是因為世界秩序正在深刻變革之中,歷經百年發展的中國政治學有了學科自覺,而且世界級大國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政治實踐經驗需要概念化表述。
  •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2018年01月17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奇琦 闕天南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科學的基礎與核心學科,中國比較政治研究在西方比較政治學科的影響下
  • 深化中國特色政治學研究(大家手筆)
    融入學術的深刻、思想的睿智、邏輯的觀照,凝練出中國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斷、基本原理等,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體系必將日益成熟並走向世界。為了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2015年國務院制定公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方案強調,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三、概念辨析性的文章,對比較政治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梳理。這些文章對於比較政治學在中國的起步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在今天,這些文章的泛濫表明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仍停留在學科起步和草創的階段。  學者不願做真正的比較政治研究  造成中國比較政治學基本上沒有真正的比較政治研究的最根本問題是大部分學者不願從事切實的比較研究。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建設中國本土的、具有普世性的政治學知識體系成為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相似的經歷在美國崛起的歷史中同樣存在。文本通過比較閱讀《政治學手冊》和《政治科學新手冊》,梳理了美國政治學「脫歐」而獲得主流話語權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的特徵和問題,有助於為我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一些啟示。
  • 政治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的是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政治學對於廣大高中生來說,因為年齡的原因,可能理解得還不夠全面,但是對於學生的家長來說,因為在社會體系中生存,或多或少會有些了解。但是從專業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學,還需要進一步去學習。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考察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時提出,「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一定要抓好。我們對海洋的認識在逐步的加強中,你們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下一步這方面要發力,推動它的發展,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己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
  • 中國政治學研究應從中國「本源」出發,實現學科的傳承和超越
    張雲翔介紹了西北大學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光榮傳統。在致辭中,他談到,當今世界格局正在進行巨大變革,中國也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的國內國外形勢,落實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新理念,尤其需要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道:「我並不認為政治方面已經沒有問題需要研究,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在鄧小平的號召下,政治學學科開始獲得快速的發展。1980年12月,中國政治學會在北京宣告成立,1981年11月,中國政治學會向國際政治學協會提交入會申請。
  • 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復辦30周年慶典圓滿舉行
    問人間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為良治中國——卅年初心不改,卅年永志勿忘。1988年,在夏書章教授的呼籲和指導下,在以王樂夫教授為代表的前輩學人的努力下,中山大學接續1905年創建的廣東法政學堂百年學科淵源,正式恢復設立政治學與行政學系,為學院現有的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兩大學科奠定了共同的學術班底,開啟了兩大學科融合發展的傳統。2001年,中山大學在政治學與行政學系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學科建設邁上又一個新臺階。
  • 構建當代中國政黨政治學學科體系的積極探索——評介周淑真教授的...
    作者認為,從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來看,自有政黨產生以來,政黨發展就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中最充滿生氣的領域,從來沒有靜止形態、沒有終極的模式,它們朝著這個或那個方向不斷變化,永遠也不會回到起點。政黨之所以在現代民主政治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是因為它承擔了一個國家政治發動機和調節器的功能,在現代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會大眾與政黨密切相關,不管你是否喜歡它。
  • 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舉辦
    法制網訊 記者黃潔 由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和《比較政治學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大變革時代的比較政治:主題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於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