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國」的社會科學及政治學的學科性貢獻

2021-01-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楊光斌

  在中國思想界,已經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這樣的政治共識:中國需要由自己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構成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並不意味要與既有的話語體系徹底決裂和割捨,事實上沒有必要也做不到,而是要在對話基礎上兼容並蓄,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社會科學最古老也是最基礎的學科,政治學有著不容推脫的責任,為重述、有效建構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應有的學科性貢獻。

  社會科學的性質與中國經驗的挑戰

  由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組成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是先賢們對特定國家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經驗的觀念化建構。冷戰時期的國際社會科學更是直白的意識形態學,東西方莫不如此。這樣,問題來了:如何解釋今天的中國?中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如何判斷中國的發展成就,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認為中國錯了,原因是不符合自己所熟悉的一套既有觀念;一方認為中國是對的,但理論上又無力解釋。兩者都反映出我們在觀念和話語上的欠缺,社會科學範式的重建勢在必行。

  流行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為中心的社會中心主義;一類是以官僚制為中心的國家中心主義。在兩類話語體系中,社會中心主義基本上是英、美兩國經驗的產物,其中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的核心是商業集團。英國建國當中有兩個因素:戰爭和貿易,其中海外貿易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美國從最早的十三州到西進運動,都離不開實業家集團的力量。美國是先建立醫院、學校、教會,最後才建立政府的。因此,英美的經驗突出了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至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個人權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理論體系。國家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則主要是從黑格爾到馬克斯·韋伯等人以德國經驗為核心建構起來的。法國、德國和日本是一套組織體系,這些國家官僚制非常發達。

  應該說,這兩類話語體系對應了第一波和第二波的現代化經驗。第一波現代化是英國和美國,靠商業集團來推動;第二波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德國、日本、俄國等,靠官僚制為中心的國家來主導。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起點都有標誌性事件,例如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德國的統一戰爭等。問題在於,在整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當中,只有第一波和第二波現代化的經驗,沒有後發國家現代化的話語經驗。比如,俄國在1917年二月革命時,國家組織已經癱瘓,是政黨——布爾什維克成為國家的組織者。同樣,現代中國既不是靠商業集團,也不是靠官僚制,而是依靠政黨組織起來的。可以說,政黨組織國家是第三波現代化國家的一個基本路徑。如果基於第一波、第二波現代化國家的話語和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那肯定是錯的。

  因此,中國的社會科學需要特別重視政黨研究。對此,我曾提出過政黨中心主義的概念。政黨中心主義是個歷史範疇和客觀存在,其內核、邏輯都不是簡單提出問題就算完成任務了,都需要建構。很多西方概念的流行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好,而是因為國家強大,觀念是物質實力的副產品。然而,學者中存在很多「觀念戰士」,他們習慣於用來自西方經驗的書本知識比照現實中的所謂對與錯,而對與中國更有可比性的發展中國家視而不見,或者根本不了解。

  中國社會科學應「回到中國」

  張灝先生把1895—1925年間稱為中國政治思想的「轉型時代」,即西方的各種思想、概念開始搶灘中國思想市場,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式微。從張灝先生劃分的「轉型時代」算起,中國開始引進、發展社會科學就是一百年的事。這一百年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30年:西學1.0版,即從晚清到民國時期。這個時期除了個別概念,比如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基本上都是西方社會科學的初步學習者。這一時期的社會科學教授與其說是學問家,不如說是政治活動家,關注的多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問題。因此,西學中的各種思想在中國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既有德國的馬克思主義,也有英國式的多元主義如基爾特社會主義,「西學」中包含著彼此衝突的思想和學說。

  第二個30年:照搬蘇聯模式階段,即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主要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多是蘇聯專家培養出來的,研究領域也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大學說,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對於這一時期的理論工作者而言,詮釋經典作家的經典文本是其主要工作,以意識形態語言來做社會科學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徵。

  第三個30年:西學2.0版,即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學者大多是「留學生」,要麼在西方讀學位、進修,至少讀的基本上是西方社會科學和政治思想的書,西方幾乎所有代表性名著都翻譯到了中國。如果說第一時期的「西學」尚是一個多元的矛盾概念,這一時期的「西學」則主要是自由主義的一家之言。

  可以說,沒有自己的概念、理論、方法所構成的「話語權」,構成了百年中國社會科學的總體性特徵。這也意味著思想的貧困,進而危及國家安全。在他國化百年之後,中國社會科學的自主性時代應該到來了,「游離中國」的社會科學應該「回到中國」了!這也是我期許的中國社會科學下一個30年即第四個30年的基本方向和定位!

  相對於張灝先生所說的「轉型時代」,中國思想的「新轉型時代」即社會科學的自主性時代已經開啟。自主性的中國社會科學無疑是溝口雄三所說的「作為方法的中國」,即以中國為中心的取向,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是「中國的世界」而不再是「世界的中國」。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就提出:「我們研究中國就要拿中國做中心,要坐在中國的身上研究世界的東西。我們有些同志有一個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國為中心,作留聲機,機械地生吞活剝地把外國的東西搬到中國來,不研究中國的特點。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毛澤東的理論自信,來自其領導的中國革命實踐;中國建設實踐的偉大成就,理應賦予我們新的發展時代的理論自信。

[責任編輯:蔣正翔]

2

1

相關焦點

  • 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研究轉型升級的一年。一言以蔽之,中國政治學開始「回到歷史」,尤其是回到中國自身的歷史資源。為什麼要回到歷史:歷史政治學的興起與定位政治學為什麼需要回到歷史?為什麼需要一種名為「歷史政治學」的新進路?政治學界從三個方面給出了理由:反思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需要,彌補當前西方政治科學薄弱環節的需要,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政治傳統的需要。首先,當代中國自身的歷史是政治學思考政治轉型並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首要資源。
  • 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影響力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發布,湖南高校入選...
    12月26日,「中國社會學」發布《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其中,湖南高校入選9人,其中湘潭大學3人:彭國甫(政治學、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盛明科(政治學)、寧國良(政治學);吉首大學3人:羅康隆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什麼?也就是說,在一些人那裡,中國政治研究和比較政治研究,是為了驗證來自特定國家特定歷史經驗的特定命題,這樣的套路就很難談得上貢獻了什麼。為此,中國政治學一些學者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去化解西式民主的迷思。政治學理論上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工作,其實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理論貢獻。1.中國比較政治學發展的方向問題。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搜集材料、編織結構、分析數據,是通向真理的必經通道,循此,才可能把握研究對象的根本特徵和發展趨勢,作出創造性的貢獻。  19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得到大發展,今天被納入人文社會科學範疇的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統計學、法學等等,取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也出現了「社會科學」的說法。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
    作為唯一以方法而非研究內容來命名的政治學分支學科,比較政治學表現出相當明顯的經驗研究取向,因此也成為頗具理論創新潛力的政治學分支學科。在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漸成為推動政治學學科整體發展的新動力。將中國經驗納入比較政治學一般分析框架,努力探索和拓展有助於理解和闡釋中國實際問題的政治學理論,成為中國比較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創新點。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是一門探討中國在海洋開發與保護中各種政治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中國的海洋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理論表現,即以海洋權力、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而發生的矛盾鬥爭與協調合作為主線,研究海洋權力分配與權利共享的過程,揭示海洋政治關係、政治形式、政治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為主權國家海洋發展而服務的社會科學。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政治學的研究議程需要重新定位,比較政治研究應該從傳統的比較政治制度研究轉型為比較國家治理研究,比較政治制度研究已經不能為政治學貢獻新知,當然以國家治理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將加大比較政治研究的難度。同時,傳統的國際關係學應該轉型升級為世界政治學,即研究通過政治思潮所誘發的國內製度變遷而塑造的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無論是比較國家治理研究還是世界政治研究,都離不開歷史政治學的研究路徑。
  • 深化中國特色政治學研究(大家手筆)
    融入學術的深刻、思想的睿智、邏輯的觀照,凝練出中國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斷、基本原理等,中國政治學的理論體系必將日益成熟並走向世界。方案強調,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關鍵詞:中國政治學;本土化;科學化;方法論多元主義  作者簡介:王中原,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郭蘇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政治學學科是一門以探究、發現和解釋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基本規律、權力和資源分配基本模式、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行為基本形態的社會科學知識系統和路徑方法。①它是一門科學、一種職業,也是一項事業。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在政治學視域中,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到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歷史」與「政治」的關聯日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5月16日,「歷史政治學與中國政治學」圓桌論壇暨歷史政治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者圍繞歷史政治學的緣起、內涵及發展等議題展開探討。
  • 比較政治學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張建偉  近年來,隨著比較政治學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各頂尖高校紛紛開設比較政治學系、成立研究比較政治學的機構,但比較政治學如何獲得有效的發展空間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院系是高校學科建設的主要載體,全國具有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的高校共21所,在政治學一級學科建設的院系依託上,不同高校採取的做法不同。第一類是將政治學一級學科依託在基礎學科學院,比如清華大學的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學系和國際關係學系,政治學一級學科以政治學、社會學和國際關係融合發展的學科群存在,強調社會科學方法論和實證研究。
  • 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議題、價值與方法
    本文首先對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展現狀做簡要的評述,之後再分別從議題設定、價值定位和方法創新等三個力面探討中國比較政治學的未來發展路向及其可能。2010年12月,李路曲主編的《比較政治學研究》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該輯刊是國內第一份以「比較政治」為關鍵詞的系列輯刊,之後按照每年1-2輯的速度出版(到2015年1月,該輯刊已經出版7輯);2013年4月,楊光斌主編的《比較政治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之後每年出版2輯;2013年7月,高奇琦主編的《比較政治學前沿》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一輯;在這三本輯刊之外,一些重要的學術刊物也紛紛為比較政治開設專題欄目或發表論文
  • 中國政治學研究應從中國「本源」出發,實現學科的傳承和超越
    人民網西安3月18日電 (記者 萬鵬)今日上午,由中國政治學會與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西北大學副校長張雲翔、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楊海蛟和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孫錄見等學者先後在開幕式致辭。開幕式由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雷曉康主持。
  • 政治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的是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政治學對於廣大高中生來說,因為年齡的原因,可能理解得還不夠全面,但是對於學生的家長來說,因為在社會體系中生存,或多或少會有些了解。但是從專業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學,還需要進一步去學習。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王向民,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作為地域性政治經驗的知識總結,美國政治學何以成了西方政治學甚至政治學本身?美國政治學如何實現與歐洲政治學的區隔?如何將教學、政治教育與經世致用排除在外而僅僅成為(專業化科學)研究的跛足巨人?又是如何將歷史分析驅逐出政治學的方法論領地而書寫政治學史?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比較都是一個最核心的方法。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
  • 社會科學的性質和意義
    如果著眼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歷程和發展趨勢,那麼可以說,我國社會的發展已經從比較注重器物和技術的階段躍遷到更注重製度和精神文化,注重社會的整體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段。在這個相對來說更為複雜的歷史時期,社會與知識和學術的互動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
  • 構建當代中國政黨政治學學科體系的積極探索——評介周淑真教授的...
    但總的說來,相關問題的研究當時仍處在萌芽階段,相當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方面,對政黨政治的全面研究,特別是對政黨政治學的研究還遠未展開。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政黨政治的研究有了迅速發展,其研究領域已經不僅僅是執政黨建設問題,政黨和政黨政治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