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國社會學」發布《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其中,湖南高校入選9人,其中湘潭大學3人:彭國甫(政治學、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盛明科(政治學)、寧國良(政治學);吉首大學3人:羅康隆(民族學)、明躍玲(民族學)、陸群(民族學);湖南師範大學2人:陳成文(社會學)、吳家慶(中國共產黨);中南大學1人:曾長秋(中國共產黨)。
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政治學、社會學)
本排行榜為長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成果,轉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眾平臺立場。
排行榜說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已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學術影響力是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但是,如何評價學者學術影響力?一直是學界的難題。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性的構建一套客觀的、公開透明的、可重複的、操作性強的、多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學術影響力的評價體系。
一、排行榜計算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原則是本研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根本原則。本研究推出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就是力求全面、客觀、準確地描述和反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學術狀況。力求建立一個完整的、各項指標之間具有較強邏輯關係的、能揭示「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之間內在聯繫的系統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2)客觀性
客觀性原則是本次評價指標體系的首要原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的評價只有以科研人員在科研成果的質量數據為依託,通過恰當的數學方法進行處理,才能如實反映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在採集相關數據時要有甄別,嚴格控制數據源,確保數據真實可靠。
(3)可操作性
本排行榜在滿足評價目的需要的前提下,從實際情況出發,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求概念清晰、層次分明、表達方式簡單易懂、各種數據容易採集,儘量避免形成龐大的指標群或層次複雜的指標數,對於個別雖有一定評價意義,但客觀上獲取評價信息難度太大,或很難量化且沒有可靠數據來源的指標原則上不予考慮。
二、評價指標選擇
在發文質量方面,被引頻次能夠較好的說明科研成果的認同性。但是基於被引次數的評價體系是建立在所有的引用對於評價結果的貢獻都等價的假設之上,事實上,引用者的引用動機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同時也有學術網絡的影響在其中參雜,參考文獻在論文中被引用的深度也很難量化測度,引用者的學術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一篇文獻被普通作者引用和被知名作者引用、粗略引用和詳細引用所體現出的文獻的重要性顯然是不同的,單純根據文獻被引用的次數和發文數量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影響是不完全科學的。
(1)H指數
先前的衡量科研成果質量的指標都傾向於關注科研人員在其發表論文的期刊,因而,它們都假定作者的貢獻等同於期刊的平均值。H指數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H指數被認為是對先前眾多衡量指標的一大改進,如果一位科學家的出版成果以它們被引生命周期的數字進行排序的話,那麼H指數就是一個最大值,這個最大值是指每篇論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2)AR指數
同時,為了補充在科研質量方面的不足,本文借鑑PageRank算法的思路,將進入重要作者的引用認同視為同行評議的肯定性結果,對個體研究人員的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價,在H指數的基礎上計算了AR指數。
PageRank算法是Google用於用來標識網頁等級或重要性的一種方法,算法基於這樣的假設:網頁的重要性和質量可以通過其他網頁對其超文本連結的數量來衡量。本文將上述算法應用於社科人員的科研成果評價,具體地講,就是如果B人員的某一篇科研成果有指向A某一篇科研成果的引用,說明B認為A的科研成果有科研價值,是一個具有較好質量的科研成果, B人員的這篇科研成果越重要,則A的某一篇科研成果得到的「評價」越重要,對應的得分越高,某一科研成果的PageRank值是由所有導入引用的數量和重要性決定的。
中國知網的中國引文資料庫提供了作者引用排名,可以統計某一作者引用其他作者的頻次,並按照引用頻次進行排序顯示,在引文資料庫將作者姓名與單位進行結合,檢索每一位作者的引用情況,結果保存在Excel文件中。為了處理數據的簡便,我們把在中國引文資料庫中檢索到的被引用次數大於等於2的作者作為引用者的引用認同,把引用1次的行為視為偶爾引用。
(3)他引頻次
在科研成果的所有被引頻次當中,排出自引的數量,本研究採取了他引次數來說明科研成果的質量。
(4)核心期刊發文量
為避免以刊評文的問題,本資料庫沒有特別賦予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指標,選取核心期刊發文量指標,目的是增加相對質量較高的論文的得分分值。
(5)第一作者發文量
在中文論文中,一般第一作者貢獻最大。因此,為了突出第一作者的的貢獻,本研究增加的第一作者發文量這一指標。
具體指標及權重如下:
其中,權重參考了各類排行榜和相應文獻,在專家調查的基礎上確定。
三、數據來源
由於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是以中文發表,因此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採用了中國知網的中文論文資料庫。
四、研究局限
第一,由於此次研究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對於各個學科的作者發文是按照各期刊對論文的分類來進行統計的,因此對於各位科研作者的研究成果的分類可能會存在統計誤差。造成一些學者成果學科分類有誤,不能在某一學科集中出現。
第二,本排行榜依據中國知網的中文論文計算,沒有涉及英文及其他語種的論文。因此,主要以外語語種發表論文的作者未能計算入內。
第三,由於數據採集困難的原因,本排行榜沒有將圖書的引用情況納入計算,因此,一些經典的著作作者評分會受到影響。
第四,做跨學科研究的學者,成果沒有集中在同一學科上,會影響其評價分值,但並不表明這類科研人員的影響力小。
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克服這些缺陷,使排行榜更加客觀準確。
中國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
(社會學、政治學)
註:包含部分仍有相當影響力的已故當代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