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就某高校研究機構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基於中文學術成果的評價(2020版)」一事作出回應,聲明該機構與社科司無關聯,排行榜的研究和發布活動亦無教育部授權,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此類排行榜,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
教育部此次聲明可謂「官方打臉」,三言兩語層層遞進,點出了機構非官方,否定了排名權威性,還順便敲打了一些高校。據媒體報導,「該研究報告發布後,被國內多所高校轉發,北交大經管學院在其官網轉發,稱『我院多位教師榜上有名』」。而且,教育部的措辭是「此類排行榜」,被點名批評的「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還有不少同類。
這些排行榜是真是假、價值幾何,其實不難分辨。以「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為例,從評選機構的資質來說,一所高校內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顯然很違和。就排名根據而言,號稱「綜合衡量學者學術成果在其所在學術領域的貢獻程度」,又說「數據主要來源於中國引文資料庫、超星發現等」——標準還是論文。按照論文決定影響力的邏輯,述而不著的孔夫子、蘇格拉底們如果活在當下,影響力應該為零。更何況,「影響力」這個標準本身能說明什麼?鑽研冷門方向多年才有突破而關注者寥寥,在熱門領域頻頻發文引用者眾,後者影響力無疑高於前者,學術意義卻未見高下。
道理如此淺顯,為何仍有高校「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這類排行榜?恐怕不是因為排行榜多有迷惑性,而是一些高校根本不願甄別排行榜的真偽優劣。看到本校有教師榜上有名,就迫不及待地拿來炫耀,博取公眾關注、吸引學生報考,說白了就是譁眾取寵。在這種浮躁心態的驅使下,高校又怎麼容得下學者潛心學術,怎麼教導學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事實上,正因為有人追捧,各路來歷不明的排行榜才會層出不窮。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表示堅決反對排名機構借排名向高校拉贊助。十餘年過去,各種無資質、無授權的「大學排名」「人才排名」仍不時在網絡湧現並引起熱議,在這背後是否還有高校或學者為了排名,與排名機構勾連實施暗箱操作,理應予以徹查,讓學術生態回歸風清氣正。
說回來,學者的成就在學界自有公論,不需要論文和排名來證明,也輪不到隨便一個莫名其妙的機構置喙。一所高校是否值得認可,人們心裡都有一桿秤,幾份榜單的高低排名不足以扭轉人們的印象。學者不能全神貫注於學術,高校汲汲於給身上多添幾道光環,最終只會害了自身,也辱沒了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