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的新領域——新邊疆政治學呼之欲出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一、新邊疆政治學雛形將現

當今時代,人類文明正在不斷邁向新邊疆。近代以降,人類經濟和科技呈現強勁的指數發展,似乎已經踏上了一條「通往無窮的旅程」。

當前,以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全球化的黃金時期已然結束,科技在新大國競爭時代變得無以復加得重要。這一切,都使得各主要大國紛紛加速探索包括網絡空間、人工智慧、極地、近地軌道、月球、火星、宇宙在內的新邊疆。

網絡空間變得逐漸熱門,網絡攻防日漸成為和平年代最重要的高科技戰場。網絡戰作戰領域不斷擴大,2010年「震網」病毒襲擊伊朗核設施標誌著軍事、通信及民用網絡系統相關的安全革命。09年伊朗大選期間,西方在網上散播謠言導致其國內衝突,也只是利用網絡進行輿論戰、心理戰的滄海一粟。

「這由不停運動著的0和1組成的龐大數字河流,已經成了軍隊縱橫馳騁的又一塊新大陸。」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處於井噴式發展。放眼未來,

它將在哲學、政治、經濟、倫理、國際關係等多個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如傅瑩撰文稱,「人工智慧有可能改變戰爭的形式和原則,並對現行的國際法律和倫理道德造成衝擊」。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也會重塑全球秩序。

隨著近年極地冰蓋的快速融化,

北極也在冷戰結束後再次成為大國角力的重要戰場。

各北極國家和主要大國紛紛提出領土要求,潛艇、破冰船和洲際轟炸機開始出現在極地的海洋和天空,對嚴寒之地的爭奪開始升溫。

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新邊疆。冷戰期間,太空競賽曾是兩極舉全國之力進行的一場國家榮譽之戰,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太空漫步、載人登月,美蘇在上世紀50-70年代不斷催動龐大的GDP投入,將人類太空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度。

而如今大國競爭時代回歸,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太空徵程又將重新啟動,這也會與國際政治考量深深綁定。

近地軌道的地緣政治競鬥已延續了幾十年。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近地軌道防禦的典型例子。

眼下,各大國的反衛星武器已遍布近地軌道,這個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地緣政治化、軍事化。

月球是大國地緣政治的傳統中心。雖然1969年美國載人登月時,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步」,但實際上目前的全球探月努力仍是以競爭為主,大國之間相互視為威脅。比如,2011年,美國國會曾通過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任何雙邊合作。

為爭奪月球上的戰略位置、稀土、貴金屬以及可供人類的安全核反應使用上萬年的巨量氦-3,大國的登陸車開始在月球上跑馬圈地。

月球的再下一步,是火星。馬斯克的SpaceX以讓人類殖民火星為己任,計劃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發展勢頭十足,已經有很多人買了飛往火星的第一張船票。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探測器,現下都正在太空中朝著火星作無動力飛行。

我們如果將視野放得更遠、想像更大膽一些,則會望見宇宙政治學在數千光年尺度下的模糊雛形。

無疑,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提出的「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理論,給了我們望向太空政治的第一雙眼。會不會有地外文明?如何與其「外交」?宇宙層級的政治將會如何運行?此即「宇宙政治學」。宇宙政治學是國際政治學在更大尺度上的自然延展。

可見,傳統的海陸空戰場已經逐漸擴張到海陸空天網,並且在極地、月球、火星甚至宇宙,都逐漸出現人類個體逐夢的身影、大國的戰略野心和文明的種子。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局面下,國際政治學必將在網絡、極地、近地、月球、火星乃至太空的新邊疆自然延展,新邊疆政治學呼之欲出。

二、新邊疆政治學可能的目標和宗旨

(一)新邊疆本身的特徵。

作為國際政治和戰略工具的新邊疆,各自的基本特徵、格局是什麼樣,新邊疆的政治學將各自有怎樣的特徵?是哪些約束條件導致了不同新邊疆的區別?

(二)新邊疆探索的戰略問題。

在新邊疆的各領域,人類如何進行對外探索、如何實踐、如何制定戰略?人類從古到今對各種新邊疆的無數次不竭探索,都有哪些共性,歷史能夠給未來的新邊疆探索哪些有效的經驗和教訓?

(三)對新邊疆政治學的各細分領域的統一理論。

可否提出一個所謂「新邊疆政治學/方法論」的整體、系統理論?

(四)國家新邊疆發展戰略。

中國針對新邊疆應該如何制定個別和整體的戰略?

下面,將以人工智慧、太空這兩個領域為典型案例展開詳述。

三、人工智慧與國際政治課題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人工智慧及其相關技術已經對、也將對國際政治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推動一系列變革,然而變革的方向其實無人看清。

在過去幾年,基辛格、傅瑩等多位國際政治、外交界權威人士,霍金、馬斯克、比爾·蓋茨等科技界名人均撰文討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影響。傅瑩在2020年6月掛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也可見人工智慧對國際政治影響之大,已經引起了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至今與之相關的國際關係研究仍然較少,且尚未成體系。因此,對這一課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有巨大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這一議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諸多領域:

從哲學角度,主要體現為因後現代主義思潮和人工智慧等電子科技飛速發展而興起的後人類主義、超人類主義和近期出現的新物質主義,其核心在於否定人文主義的內核——人類中心主義,人和機械的界限變得模糊。

從道德倫理角度,人工智慧將對人類社會現有的道德倫理和通行國際法造成衝擊。

從全球化角度,人工智慧等技術帶來了新一波全球化——「網球化」。

從傳統安全角度,人工智慧將會帶來未來戰爭形式和原則的革命性突破。

從非傳統安全角度,網絡空間被納入國家安全的新邊疆。

從國家治理角度,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工種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國內勞動力的巨大轉型;國家的管理能力革新,可能導致智能算法政府的出現,且可能使得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增強,從而產生「數字威權主義」。

從國家發展角度,人工智慧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技術,將導致國家發展的邏輯變化。

從國際格局演變的角度,人工智慧將導致國際力量變化,最終影響國際格局;將由於其特殊邏輯對人類政治決策、甚至思維的影響,從而影響國際政治系統演化。

從人類社會演變的角度,人工智慧甚至有可能改變人類存在的方式,賽博格與AI行為體的出現可能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架構和形態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深刻影響國際政治系統的演化。

四、太空與國際政治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各主要大國均在大力發展太空探索,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層面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及如何與其交往的思考。對如何同地外文明交往的「外交」思考,也必然上升到對宇宙各層級的政治如何運行、或稱「太空政治」的思考。

宇宙政治學問題,目前聽起來還像是天方夜譚,似乎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但外星衝擊可能永遠不會來,也可能就在下一秒出現。不論是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必須未雨綢繆,展開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

宇宙政治學是國際政治學的更高維度和自然延展,因此,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同樣急需對宇宙政治學這一前沿藍海領域進行先鋒而嚴肅的學術思考。

太空政治學的核心研究方向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月球國際戰略。主要研究未來可能的對月球等太空天體的戰略性布局。現在關於極地的國際政治研究已經形成規模,對外太空近地軌道的戰略研究主要是軍方在做,而對月球國際戰略還沒有展開研究。該研究會與國際關係、空間科學、極地科學、軍事學等學科相關。

(二)火星政治。埃隆·馬斯克掌舵的SpaceX豪言將把人類送到火星居住,該公司近年的火箭發展也如火如荼,拿下了NASA的大量訂單,不斷突破火箭科技。中國也有私人公司在探索商業太空旅行。如果馬斯克的計劃成真,在未來幾十年就將有少量人成為居住在地球之外的第一批人類。

1.類似但不完全等同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火星政治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限於交通的不便,居住人數很少,且很難返程。2)前往火星的大多為地球社會的頂尖精英人士,他們對政治的理想和實踐定然不同於普通人民。3)由於距離甚遠,地球對火星居民的幹預十分有限。四,不同於地理大發現時期,社會已經進入到科技驅動時代。

2.在可見的未來,

火星政治學可能將由三個部分組成:

1)火星上的大國地緣政治;2)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類群體的政治將會如何形成;3)火星人類殖民地/文明與地球文明的互動關係。該研究會與政治哲學、比較政治、歷史學、空間科學等學科相關。

(三)宇宙政治學構想。宇宙政治學將人類文明視為一體,放到了光年內思考宇宙文明之間的關係和政治。

宇宙政治學定然會與地球內的國際政治有相似和不同之處,不同主要在於:

1)文明之間的物種、文化差異將極為巨大,構建統一的文化理解和道德觀念可能極為困難。2)因為物種、甚至存在形態的迥然不同,不同文明需要的資源可能完全不同。3)在宇宙政治內,科技決定生死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新科技的突破都會極大地突然改變文明間的戰略平衡。4)相比於宇宙的數十億年時間尺度,文明的發展是爆炸性的,可能會在幾千年甚至幾百年間迅速崛起。該研究會與哲學、政治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宇宙物理學、生物學等廣泛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相關。

五、新邊疆政治學研究的可能特徵:直面變革、敢於想像、多學科交叉

新邊疆政治學的研究,大概會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人類文明是在呈指數發展,因此新邊疆的思考者必須摒棄線性歷史思維和搖籃思維。

儘管許多新邊疆問題尤其是宇宙政治學問題聽起來太過虛誕離奇,但是如上文所說,來自新邊疆的衝擊可能永遠不會來,也可能就在下一秒出現。在大舉進入新邊疆的時代,人類必須突破搖籃思維和鴕鳥思維,需要直面灰犀牛和黑天鵝。今年的新冠疫情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打擊,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因此,不論是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還是整個人類文明,都必須未雨綢繆,展開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必須敢於想像,不被實證和歷史所限制。這些新問題基於前人未曾遇到過的新場景,所以,翻故紙堆不會對理解未來有太多助益。

正如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時代哲學,

國際關係學界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顛覆以前的解釋歷史的學科方法論,敢於暢想未來,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假設,用堅實的邏輯遨遊可能性的多重宇宙。

從這個角度來說,像康德、愛因斯坦那樣純靠邏輯推理出未來之物,看到實證尚未發現的真實,這種僅憑思想就可以在可能性中直立行走的能力,在這個時代重新變得極為重要。

(三)學術背景上,必須打通多個學科。

新邊疆的高精尖特性,天然要求研究者具備多學科素養,否則不可能做出內行研究。例如,要思考清楚人工智慧對政治的影響,需要涉及的學科從哲學、倫理學、國際法一直到廣義的電子科技領域,甚至需要取法於科幻小說。與太空政治研究交叉的學科主要有政治學、太空科學,其次可能有哲學(政治哲學)、極地科學/問題研究(太空國際政治作為極地國際問題研究的延展)、歷史學等。廣義的新邊疆政治學的研究,則需要對系統論、複雜科學有較深入了解。

出於對新邊疆問題的好奇和熱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新邊疆政治學」系列專欄。歡迎對此感興趣、有寫作意願的各位同仁踴躍投稿,參與對新邊疆政治學的探討。讓我們一同拓寬國際政治學的適用領域,從未來的視角思考政治的格局、文明的漲落,並嘗試提出符合邏輯的假設、預測及建議。

歡迎加入學術和實踐的新邊疆。宇宙有多大,我們的思想就有多遠。

 

(作者:姚嘯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相關焦點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認為,在政治學研究從「求變」到「求治」的範式轉型中,歷史政治學是中國政治學發展的一條新路,將成為政治學的知識增長點。基於中國深厚的歷史思維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歷史政治學不但能夠連接中國歷史與政治科學,也能夠重建世界歷史與政治科學的關係,對國際社會科學作出中國政治學的貢獻。「中國政治學具有發展歷史政治學的比較優勢。」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而且,在阿爾蒙德看來,「美國政治學科對於歐洲和國際政治科學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美國政治科學學會中外國會員的數量來衡量的」,會員結構的國際性說明美國政治學的身份證並不局限於「美國」的地域性經驗,國際性的壟斷性敘述意味著美國政治學就是西方/現代政治學,西方/現代政治學就是美國政治學,甚至可以去掉限定詞而成為「政治學」本身。然而問題在於,這個替代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21世紀,海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和研究的新領域,世界各國都更加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爭端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問題,中國面臨更加複雜的各種海洋問題。為了實現「中國夢」和「海洋夢」,中國適時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將海洋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當前國內學術界已經對海洋政治問題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已有研究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因此,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作為獨立學科的政治學被取消,只有少數分支學科(例如政治理論和國際政治)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形式繼續留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中國推向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對「政治學」的研究需求也呼之欲出。1979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需要抓緊補課」。
  • 探尋歷史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的人大政治學論壇2019暨「歷史政治學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國家建設」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歷史政治學對於推動當代中國國家建設的深遠意義與具體路徑。歷史政治學前景可期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了歷史政治學的發展前景與學術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光斌提出,中國政治學正在經歷一次轉型。基於中國政治史的歷史政治學,不但是觀察問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且具有本體論意義。
  •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2017年10月25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莎 字號 內容摘要:在《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之前,美國實驗政治學者之間的紙筆交流見諸於美國政治學會實驗分會的通訊簡報以及其他期刊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承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與世界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正確認識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範疇
    比較政治與外國政治國外政治學多採用美國的學科劃分,將政治學劃分為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關係,這裡的「比較政治」主要是指外國政治和比較政治學的各種理論範式。一些學者所說的「最近幾十年來政治學的理論進展主要是在比較政治學領域實現的」,就表達了比較政治學應包括「理論」或「比較政治學理論」的含義。而且,現在的外國政治也主要是指多國比較性議題,也有人主張將單個國家的非比較性議題剔除出比較政治學之列。那麼,可以將「外國政治」等同於比較政治嗎?由此還可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很多「外國政治」從來就沒有被劃入比較政治學?
  • 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為什麼要回到歷史:歷史政治學的興起與定位政治學為什麼需要回到歷史?為什麼需要一種名為「歷史政治學」的新進路?政治學界從三個方面給出了理由:反思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需要,彌補當前西方政治科學薄弱環節的需要,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政治傳統的需要。首先,當代中國自身的歷史是政治學思考政治轉型並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首要資源。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威廉和瑪麗學院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與20世紀70年代很多國際關係研究學者在美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任職的情況不同,現代的國際關係研究學者很少有在政府任職的經歷。以提出「軟實力」概念而著名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2009年撰文《學者們靠邊站》(Scholars on the Sidelines),就歐巴馬政府沒有任命政治學者而只是任用經濟學者和律師進行探討。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但是,我們認為這些討論並沒有注意到一些更加具體但卻是更加深層次的現實問題。
  • 新邊疆政治學② | 費米悖論的答案在哪裡?
    新邊疆政治學② | 費米悖論的答案在哪裡?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1951年提出的這個問題成為了科學家和愛好者們心頭的難解之謎,也是目前地外文明探索之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影響力外溢到了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後來人們稱其為費米悖論。費米悖論闡述了關於地外文明存在的高度可能性和證據稀缺性之間的矛盾。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國內層面,政治學領域的每一次變革大都圍繞著研究方法領域的巨大爭論,而每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都伴隨著研究方法領域的革新。新世紀以降,隨著跨學科的發展,政治學積極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消化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中實現了新的發展。  研究方法是一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一個學科是否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標準。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但作為一門學科,政治學卻是西學東漸的產物。中國政治學成長為一門學科,濫觴於民國初期。受歐美政治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圍繞國家理論、政府理論、政黨理論等領域,民國政治學研究星光燦爛,蔚為大觀。據統計,1949 年以前,在100多所大學中有40餘所大學設立了政治學系。
  • 人民日報:理性推動比較政治學發展
    他們認為,外國的就是國際的,既然中國的政治學分支學科中已經有國際政治了,那麼,強調比較政治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其實,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不同,二者雖然都涉及對其他國家的研究,但關注的具體內容不一樣。比較政治學只研究本國以外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政治現象等,最多只是把其所處的國際環境作為研究該國政治的背景因素;而國際政治重點研究的是國際環境和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
  • 政治學專業留學都學什麼?就業前景如何?
    政治專業的學生留學有哪些方向可以選擇?去哪些國家留學更好?最關係的,政治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你想知道的,小編來為你解答!01、專業介紹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政治學包括無數的子領域:比較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學、政治理論學、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和政治學方法論等。
  • 國際政治專業是什麼 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國際政治專業是研究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行為體的跨國互動關係,並進而主要從政治的視角研究影響這種互動關係的一切因素的學科。國際政治學是圍繞權力、利益和安全來認識和研究國際社會演變和發展規律,主要是解釋國際政治行為體間相互的政治的作用及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70周年慶典暨「中國與世界政治」學術...
    靳諾表示,我們黨和國家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期,黨和國家當前正迫切地需要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領域的思想武器理論支撐,靳諾以「五個持續」勉勵人大國關繼續追求卓越,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以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和高質量的創新成果服務國家和貢獻世界。
  • 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舉辦
    法制網訊 記者黃潔 由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和《比較政治學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大變革時代的比較政治:主題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於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舉辦。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在對標尺度上,對政治學理論創新有直接貢獻的學科分別是思想史研究、歷史社會學和比較政治研究,西方政治學理論仰仗於這些學科的發達。在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路徑是「思想史中的思想」而非「歷史中的思想」,思想史研究還較難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檢驗理論真偽和發現新理論的歷史社會學研究,還沒有形成作者群;比較政治學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航向。因此,建設中國的一流政治學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