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全球化的黃金時期已然結束,科技在新大國競爭時代變得無以復加得重要。這一切,都使得各主要大國紛紛加速探索包括網絡空間、人工智慧、極地、近地軌道、月球、火星、宇宙在內的新邊疆。
網絡空間變得逐漸熱門,網絡攻防日漸成為和平年代最重要的高科技戰場。網絡戰作戰領域不斷擴大,2010年「震網」病毒襲擊伊朗核設施標誌著軍事、通信及民用網絡系統相關的安全革命。09年伊朗大選期間,西方在網上散播謠言導致其國內衝突,也只是利用網絡進行輿論戰、心理戰的滄海一粟。
「這由不停運動著的0和1組成的龐大數字河流,已經成了軍隊縱橫馳騁的又一塊新大陸。」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處於井噴式發展。放眼未來,
它將在哲學、政治、經濟、倫理、國際關係等多個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如傅瑩撰文稱,「人工智慧有可能改變戰爭的形式和原則,並對現行的國際法律和倫理道德造成衝擊」。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也會重塑全球秩序。
隨著近年極地冰蓋的快速融化,
北極也在冷戰結束後再次成為大國角力的重要戰場。各北極國家和主要大國紛紛提出領土要求,潛艇、破冰船和洲際轟炸機開始出現在極地的海洋和天空,對嚴寒之地的爭奪開始升溫。
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新邊疆。冷戰期間,太空競賽曾是兩極舉全國之力進行的一場國家榮譽之戰,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太空漫步、載人登月,美蘇在上世紀50-70年代不斷催動龐大的GDP投入,將人類太空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度。
而如今大國競爭時代回歸,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太空徵程又將重新啟動,這也會與國際政治考量深深綁定。近地軌道的地緣政治競鬥已延續了幾十年。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近地軌道防禦的典型例子。
眼下,各大國的反衛星武器已遍布近地軌道,這個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地緣政治化、軍事化。月球是大國地緣政治的傳統中心。雖然1969年美國載人登月時,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步」,但實際上目前的全球探月努力仍是以競爭為主,大國之間相互視為威脅。比如,2011年,美國國會曾通過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任何雙邊合作。
為爭奪月球上的戰略位置、稀土、貴金屬以及可供人類的安全核反應使用上萬年的巨量氦-3,大國的登陸車開始在月球上跑馬圈地。月球的再下一步,是火星。馬斯克的SpaceX以讓人類殖民火星為己任,計劃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發展勢頭十足,已經有很多人買了飛往火星的第一張船票。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探測器,現下都正在太空中朝著火星作無動力飛行。
我們如果將視野放得更遠、想像更大膽一些,則會望見宇宙政治學在數千光年尺度下的模糊雛形。無疑,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提出的「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理論,給了我們望向太空政治的第一雙眼。會不會有地外文明?如何與其「外交」?宇宙層級的政治將會如何運行?此即「宇宙政治學」。宇宙政治學是國際政治學在更大尺度上的自然延展。
可見,傳統的海陸空戰場已經逐漸擴張到海陸空天網,並且在極地、月球、火星甚至宇宙,都逐漸出現人類個體逐夢的身影、大國的戰略野心和文明的種子。作為國際政治和戰略工具的新邊疆,各自的基本特徵、格局是什麼樣,新邊疆的政治學將各自有怎樣的特徵?是哪些約束條件導致了不同新邊疆的區別?
(二)新邊疆探索的戰略問題。在新邊疆的各領域,人類如何進行對外探索、如何實踐、如何制定戰略?人類從古到今對各種新邊疆的無數次不竭探索,都有哪些共性,歷史能夠給未來的新邊疆探索哪些有效的經驗和教訓?
(三)對新邊疆政治學的各細分領域的統一理論。可否提出一個所謂「新邊疆政治學/方法論」的整體、系統理論?
(四)國家新邊疆發展戰略。中國針對新邊疆應該如何制定個別和整體的戰略?
下面,將以人工智慧、太空這兩個領域為典型案例展開詳述。
三、人工智慧與國際政治課題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際價值人工智慧及其相關技術已經對、也將對國際政治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推動一系列變革,然而變革的方向其實無人看清。在過去幾年,基辛格、傅瑩等多位國際政治、外交界權威人士,霍金、馬斯克、比爾·蓋茨等科技界名人均撰文討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影響。傅瑩在2020年6月掛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也可見人工智慧對國際政治影響之大,已經引起了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至今與之相關的國際關係研究仍然較少,且尚未成體系。因此,對這一課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有巨大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這一議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諸多領域:
從哲學角度,主要體現為因後現代主義思潮和人工智慧等電子科技飛速發展而興起的後人類主義、超人類主義和近期出現的新物質主義,其核心在於否定人文主義的內核——人類中心主義,人和機械的界限變得模糊。
從道德倫理角度,人工智慧將對人類社會現有的道德倫理和通行國際法造成衝擊。
從全球化角度,人工智慧等技術帶來了新一波全球化——「網球化」。
從傳統安全角度,人工智慧將會帶來未來戰爭形式和原則的革命性突破。
從非傳統安全角度,網絡空間被納入國家安全的新邊疆。
從國家治理角度,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工種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國內勞動力的巨大轉型;國家的管理能力革新,可能導致智能算法政府的出現,且可能使得社會控制能力極大增強,從而產生「數字威權主義」。
從國家發展角度,人工智慧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技術,將導致國家發展的邏輯變化。
從國際格局演變的角度,人工智慧將導致國際力量變化,最終影響國際格局;將由於其特殊邏輯對人類政治決策、甚至思維的影響,從而影響國際政治系統演化。
從人類社會演變的角度,人工智慧甚至有可能改變人類存在的方式,賽博格與AI行為體的出現可能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架構和形態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深刻影響國際政治系統的演化。
四、太空與國際政治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各主要大國均在大力發展太空探索,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層面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及如何與其交往的思考。對如何同地外文明交往的「外交」思考,也必然上升到對宇宙各層級的政治如何運行、或稱「太空政治」的思考。
宇宙政治學問題,目前聽起來還像是天方夜譚,似乎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但外星衝擊可能永遠不會來,也可能就在下一秒出現。不論是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必須未雨綢繆,展開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宇宙政治學是國際政治學的更高維度和自然延展,因此,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同樣急需對宇宙政治學這一前沿藍海領域進行先鋒而嚴肅的學術思考。
太空政治學的核心研究方向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月球國際戰略。主要研究未來可能的對月球等太空天體的戰略性布局。現在關於極地的國際政治研究已經形成規模,對外太空近地軌道的戰略研究主要是軍方在做,而對月球國際戰略還沒有展開研究。該研究會與國際關係、空間科學、極地科學、軍事學等學科相關。
(二)火星政治。埃隆·馬斯克掌舵的SpaceX豪言將把人類送到火星居住,該公司近年的火箭發展也如火如荼,拿下了NASA的大量訂單,不斷突破火箭科技。中國也有私人公司在探索商業太空旅行。如果馬斯克的計劃成真,在未來幾十年就將有少量人成為居住在地球之外的第一批人類。
1.類似但不完全等同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火星政治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限於交通的不便,居住人數很少,且很難返程。2)前往火星的大多為地球社會的頂尖精英人士,他們對政治的理想和實踐定然不同於普通人民。3)由於距離甚遠,地球對火星居民的幹預十分有限。四,不同於地理大發現時期,社會已經進入到科技驅動時代。
2.在可見的未來,
火星政治學可能將由三個部分組成:1)火星上的大國地緣政治;2)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類群體的政治將會如何形成;3)火星人類殖民地/文明與地球文明的互動關係。該研究會與政治哲學、比較政治、歷史學、空間科學等學科相關。
(三)宇宙政治學構想。宇宙政治學將人類文明視為一體,放到了光年內思考宇宙文明之間的關係和政治。
宇宙政治學定然會與地球內的國際政治有相似和不同之處,不同主要在於:1)文明之間的物種、文化差異將極為巨大,構建統一的文化理解和道德觀念可能極為困難。2)因為物種、甚至存在形態的迥然不同,不同文明需要的資源可能完全不同。3)在宇宙政治內,科技決定生死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新科技的突破都會極大地突然改變文明間的戰略平衡。4)相比於宇宙的數十億年時間尺度,文明的發展是爆炸性的,可能會在幾千年甚至幾百年間迅速崛起。該研究會與哲學、政治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宇宙物理學、生物學等廣泛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相關。
五、新邊疆政治學研究的可能特徵:直面變革、敢於想像、多學科交叉新邊疆政治學的研究,大概會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人類文明是在呈指數發展,因此新邊疆的思考者必須摒棄線性歷史思維和搖籃思維。儘管許多新邊疆問題尤其是宇宙政治學問題聽起來太過虛誕離奇,但是如上文所說,來自新邊疆的衝擊可能永遠不會來,也可能就在下一秒出現。在大舉進入新邊疆的時代,人類必須突破搖籃思維和鴕鳥思維,需要直面灰犀牛和黑天鵝。今年的新冠疫情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打擊,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因此,不論是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還是整個人類文明,都必須未雨綢繆,展開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必須敢於想像,不被實證和歷史所限制。這些新問題基於前人未曾遇到過的新場景,所以,翻故紙堆不會對理解未來有太多助益。正如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時代哲學,
國際關係學界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顛覆以前的解釋歷史的學科方法論,敢於暢想未來,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假設,用堅實的邏輯遨遊可能性的多重宇宙。從這個角度來說,像康德、愛因斯坦那樣純靠邏輯推理出未來之物,看到實證尚未發現的真實,這種僅憑思想就可以在可能性中直立行走的能力,在這個時代重新變得極為重要。
(三)學術背景上,必須打通多個學科。新邊疆的高精尖特性,天然要求研究者具備多學科素養,否則不可能做出內行研究。例如,要思考清楚人工智慧對政治的影響,需要涉及的學科從哲學、倫理學、國際法一直到廣義的電子科技領域,甚至需要取法於科幻小說。與太空政治研究交叉的學科主要有政治學、太空科學,其次可能有哲學(政治哲學)、極地科學/問題研究(太空國際政治作為極地國際問題研究的延展)、歷史學等。廣義的新邊疆政治學的研究,則需要對系統論、複雜科學有較深入了解。
出於對新邊疆問題的好奇和熱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新邊疆政治學」系列專欄。歡迎對此感興趣、有寫作意願的各位同仁踴躍投稿,參與對新邊疆政治學的探討。讓我們一同拓寬國際政治學的適用領域,從未來的視角思考政治的格局、文明的漲落,並嘗試提出符合邏輯的假設、預測及建議。(作者:姚嘯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