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警惕「科學共同體」

2020-10-08 zhenyam銘悅

導讀:【轉基因食品】帶來的安全性問題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著激烈的辯論。而由財大氣粗的轉基因利益集團及其相關人員進行轉基因是安全的「宣傳科普」,也一併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這麼多年,他們經常提起一個詞彙就是「科學共同體」主流科學界認為轉基因怎麼怎麼樣云云,那麼「科學共同體」到底是個什麼鬼?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要警惕「科學」(共同體)?

說到「科學共同體」有人感覺很陌生與我們日常很遠,實際上——它離我們很近甚至很早很早就在潛移默化的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及日常行為。下面用兩個小事例來直觀的說明它(科學共同體)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

一、有本書《警惕科學》講過一個非常好玩的事情,就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天天喝牛奶嗎?

他說,所有的哺乳動物,只有人長大了還喝奶,其他的哺乳動物都是小時候才喝。為什麼成人還要每天一杯奶呢?這個就是做牛奶產業的企業,找了研究牛奶的科學家,他們一起做了一個牛奶科學,來告訴公眾牛奶能補什麼,來論證牛奶有什麼好處。

牛奶確實可以補這個補那個,但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完全需要它。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如每天吃菜吃肉就可以解決,不一定非要喝奶。有的人有乳醣不耐症,喝了牛奶會拉肚子。如果有一個反對成人喝奶的科學家,他會把這個無限地放大,告訴公眾牛奶有什麼壞處。

二、如果說牛奶對一部分人確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還值得「科學家」們推薦的話,那麼專家們對香菸風靡全球的貢獻可就是百害而無一利了。

香菸的危害現在世人皆知,可由於種種原因

大部分國家並沒有禁絕此物。

香菸風靡全球——僅用了200年的時間即徵服了世界,專家功不可沒。沒有需求,它們可以創造需求讓沒有對香菸有需求的人抽菸。

據統計中國有3.5億多的菸民,佔全世界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吸菸引發肺癌的歸因風險達到了百分之八十。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20世紀歐美資本家與專家聯合進行的菸草營銷比鑽石營銷更過分:「賣鑽石的只要你的錢,賣菸草的不光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反正當時危害不立即顯現,這一點與轉基因食品推廣何其相似)

以上兩個事例中就是所謂主流科學界「科學共同體」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縮影,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如此的「科學」,當它跟商業結合的時候,讓人生疑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正如我們在政治課裡所學到的,對於資本家來說,只要能賺錢,生產糧食與生產殺人武器是沒有區別的。

三、當科學及其技術服務於資本的時候,其動機之中被人們賦予的善意,其實是不存在的。

資本具有增值的內在屬性,它要求科學和技術能夠最快地、最大幅度地使其增值。

推廣轉基因食品的「主流」專家們本身就有利益存在其中,能指望他們良心發現拿實驗數據說話嗎?

不能!

所以它們只能一個勁的忽悠老百姓拿什麼「主流科學界、科學共同體」說事,進行偽科學科普:「凡是支持它們的就是科學與主流,凡是反對它們的就是不科學非主流。」

這已經不是真正的科學了,它變了,或者說它沒有變,是人們想的太單純了。

▲以上這些食品添加劑都來自科學(共同體)制定的標準中,食品安全不達標可以降低標準。

這個社會有太多太多的這樣那樣所謂的科學共同體:轉基因、納米、核電、水電 ……每一個子共同體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爭取更重要的結構性地位。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有意無意地掩蓋、弱化相關的負面效應。比如水電共同體會把水電開發的地質風險、生態風險說得儘可能少;轉基因共同體會竭力否定轉基因作物對於自然生態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

四、所以善良的人們要警惕這樣的科學主流——「科學共同體」因為它(這些所謂的科學共同體)早已經不是純粹的科學了。

田松寫的《警惕科學》中提到了科學的「嬗變」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西方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並向全球蔓延。到了二十世紀,科學被所有 「現代 」國家納入到國家體制之內,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因此精神性的科學變成了功利性的科學

在形而上的層面,科學繼續承擔著解釋世界的功能。隨著工業文明的擴張,它所提供的解釋方案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主流,取代了各個傳統社會基於本地生態本地歷史的地方性知識體系。科學家取代了中世紀的神父,成為知識的擁有者,世界的闡釋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工業革命之後科學與技術的聯姻,出現了一種全新類型的技術——「科學的技術 」—由科學推導、衍生出來的技術,使得科學擁有了一個新的形而下的功能 —作為技術的來源。

傳統技術都是經驗技術——來自經驗,並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提高,經驗技術具有地方性、多樣性,適應本地環境。而科學的技術則是普適的,能夠大規模生產的。科學技術所到之處,經驗技術紛紛遭到廢黜。於是科學家不僅是世界的闡釋者,還是世界的改造者,乃至於肆意妄為的想充當世界的創造者。

如此國家體制內的科學家從思考終極問題的哲學家變成了被賦予具體任務的工匠,

從主動的思想者變成了被動的從業者。按照哈佛科學史教授史蒂芬 •夏平(Steven Shapin)的說法,科學活動從神聖的使命,變成了一項職業。

在這種機制之下,那些有可能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學科更容易獲得支持,得以生存與發展。在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模式中,那些能夠滿足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更容易被發明出來,更容易得到應用;而不能滿足資本增值的學科則被邊緣化。

「科學共同體」作為社會上事實建制存在形成,如此其就具有了自主性——在社會結構中維繫自己的存在,擴張自己的規模 —這就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必然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導致兩種必然的結果:①與社會建制博弈;②與資本和權力結盟。

科學共同體並不是單一的群體,在其內部還可以分為各種子共同體,它們相互合作,相互制約。越往下,利益越具體。總體上,科學共同體會利用作為知識擁有者的話語優勢,穩固、強化自身在社會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子共同體的行為與之一般無二。於是我們看到,上文也提起的「轉基因、納米、核電、水電 ……每一個子共同體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爭取更重要的結構性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有意無意地掩蓋、弱化相關的負面效應。比如水電共同體會把水電開發的地質風險、生態風險說得儘可能少;轉基因共同體會竭力否定轉基因作物對於自然生態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

沒有任何一個共同體會說:我們這個學科沒什麼用,發展到現在就夠了,不需要再發展了。

最後:在大科學時代,科學 —技術 —產業的鏈條緊密得難分彼此。

在很多科學活動中,諸如在轉基因作物、水電、核電等技術的推廣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科學共同體、大公司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強強聯合。科學家擁有知識話語權,大企業擁有經濟優勢,政府部門擁有政治優勢,三者結盟,形成堅固穩定的利益 「鐵三角 」,簡直無堅不摧!科學家獲得社會地位、課題經費,大公司獲得利潤,政府部門獲得政績(GDP)和財政收入,皆大歡喜

而國家與公眾的長久利益、環境與生態問題,則被忽略、被淡化、被掩蓋。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傳》科學共同體是如何運行的
    當時瑞士的大學規定,你要進來當老師要先去當編外講師,相當於臨時工,就是靠學生打賞一點聽課費,其它沒有薪水。這樣一直到了1909年,從奇蹟之年後又過了四年,愛因斯坦才時來運轉。為什麼愛因斯坦1909年後的名氣逐漸大起來了呢?因為他進入了科學家的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的大佬們開始提攜這個年輕人了。舉個例子來講,為什麼愛因斯坦從蘇黎士大學去了布拉格大學呢?因為當時在布拉格大學的馬赫,當時50多歲,是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牛頓的時空觀提出過懷疑,看到愛因斯坦搞出一個相對論,就想培養他為自己的弟子,傳承衣缽。
  • 科學共同體社會角色研究的四個視角
    科學共同體內部的這種分層狀況,維護了科學共同體秩序,總體上有利於科學知識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便於集中資源進行主要問題的研究,有可能儘快獲得重要成果,從而代表科學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競爭社會資源,在社會秩序建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合作,增加了新手獲得認可和聲譽的機會,有利於新手和科學共同體的成長。
  • 再問一次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
    我們為什麼相信科學?是因為科學知識非常客觀?還是因為科學是一套非常先進的方法論?亦或者科學理論是可證偽的?還是因為科學家很厲害?所以,我們並不能說科學就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至少現階段它最適合的解釋這個世界。
  • 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或許,問題出在科學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明白,判定愛因斯坦探索失敗的原因是萬有引力場未能納入宏觀的「統一論」公式,以及粒子的隨機性,在微觀世界無法做出規律性總結。以及二元對立,強調事物間的對立性,在尋找事物的同一性時,具有很強的排它性。而「場」②本身,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平臺,一個載體,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尤其是包容不同與隨機。
  • 人類命運共同體裡的科學內涵
    要說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是什麼?當屬創造了一種能延續幾千年的人類發展模式,而今天,這種模式濃縮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科學研究和未來展望,與中華傳統思想內在聯繫。一、命運與粒子場人類,我們現在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來定義和分類,也是我們從科學角度出發劃分的。不過既然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那麼這裡的人類自然還有精神和文化意義。人,生於天地之間,與天地合"三才",是天生地養的生靈,與天地同"氣"。
  • 推動開放科學和開源創新 共同建設世界科技共同體
    懷進鵬在致辭中指出,開放科學、開源創新是全球技術應用和產業數位化發展的基石,也是推進科技創新,解決人類共同困難和挑戰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模式。要促進開源共享,通過開源開放匯聚大眾的智慧和協同的力量,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要發展開放科學,使更多公眾理解和支持開放科學的價值,以開放科學支持開源生態建設;要推動開放治理,攜手各國科技工作者踐行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理念,增進互信,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惠及人類發展。中國科協倡導並推動構建以理服人的學術共同體,以德服人的價值共同體,和以人為本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強大腦」的心願:希望建立全球「科學共同體」
    今天上午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教授,以及姚期智、王貽芳、謝曉亮和雷蒙德•斯蒂文斯展開科學對話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與發展我們黨近百年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和使命擔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布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
  • ...命運共同體!2020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年度創新論壇構築創新能量場
    這裡有風雨共擔:與大家結成最為可靠的「創新命運共同體」。12月18日,2020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年度創新論壇大幕開啟。近200名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濟濟一堂,圍繞創新戰略、機制、模式、路徑探索等主題進行智慧碰撞、觀點分享。
  • 管理全球共同體:氣候變化經濟學
    這個了解並對全球範圍進行控制幹預的任務可以稱為「管理全球共同體」。本書中分析的是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的溫室氣體威脅的特殊問題。許多科學團體、日益增多的環保主義團體和各國政府共同呼籲有力地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如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IPCC,1990 )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樣。在1992 年7 月裡約熱內盧地球峰會上,國際的最大努力是設計了新的方法。這次峰會一致通過關於氣候的框架公約,並成立了許多工作團隊來監控遵守情況並提出進一步措施的建議。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三、「生命共同體論」的豐富意蘊  在綜合吸收上述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唯物辯證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揭示出「生命共同體」所具有的人與自然為有機生命軀體的科學內涵。在這種條件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生命共同體論」的立體要求  「生命共同體」的本體論意蘊。生態是一個統一的自然系統。「生命共同體論」指明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科學回答了人與自然何以和諧共生的問題,為正確認識和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本體論依據。  「生命共同體」的方法論要求。生態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依據天時、地利、人和,化解全球形形色色的衝突和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最佳的天下應對之道,是人類新時代的新創造。   邏輯的度越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關於思維形式和規則的科學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是「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可與天地長存。   人類的願望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充足表達了人類將如願以償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想法。
  •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為什麼要警惕道德泛政治化、政治泛生活化?
    」作者肯尼思·米諾格認為在思考關於良政善治的時候,歷史的方法也許比科學的方法有用得多。因此本書試圖在極小的篇幅裡置政治於學科與歷史的雙重語境中,通過歷史的巡禮,給人們指示一條理解政治的路徑:希臘民主如何訴諸公民參與、羅馬共和怎樣培養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文明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的政治整合與個人的自主獨立為什麼成為政治現代性的雙重面相,以及現代政治文明如何從傳統中提取價值資源,又怎樣超越古典主義,在更高的水平上構建了崇尚自由的憲政民主體制。
  • 人類為什麼要打造共同體?
    那麼時間回到過去,是我們必須得要打破常規,比如一杯子水,把杯子打碎了,水溢出來。這十五秒我們訂義成一個歷史片段,想從十五秒倒回杯子破碎前的狀態。比如我們已經研究出一個超過光粒子的速度的飛行器。那麼這個飛行器如果能容下一個人,這個人是有可能看到杯子破碎前的時光的。。要說他能改變歷史,我認為他改變的歷史一定會存在於另一個平行世界。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2020-09-16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華趙南元: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
    人文為什麼視科學為敵?人文學者為什麼總是厭惡科學?[看]所謂科學與人文的衝突,根本原因在於科學不許胡說而人文允許胡說。於是他們就以為「科學共同體」也是這樣的「小圈子」,要由他們來冊封「科學共同體成員」,而且可以隨時逐出。這實在是一個很滑稽的想法,難怪別人要「嘲笑諷刺」。
  •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論壇第六場!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踐行綠色化,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表達了一種尊重生命的綠色價值觀。  綠色價值觀是從生命維度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全新認知。依據當代有機科學的發展成果,我們發現了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的和諧共生、動態平衡規律,而「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則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角度,展現了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為建構中國環境倫理提供了一種整體的認知方式。  綠色價值觀是從當代生態學視域對人與自然價值關係的新闡釋。
  • 聽說,農作物病蟲害也開始分級了,屬於這三個級別的要警惕
    這些「一類」病蟲害要警惕》。新發現的農作物病蟲害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或者特別重大損失的,在確定其分類前,按照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管理。二類常年發生面積大或者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的農作物病蟲害,其名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公布,並報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備案。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萬物和諧是人類賴以生存、永續發展的基礎;生存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組成的三生共同體,促進了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和諧發展,展現出人類共同體、全球共同體的生態組合和美好前景。生命共同體內是生存共同體的升華,生態共同體是生命共同體、生存共同體的基礎,三者都是社會生態鏈和人類共同體、全球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是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人類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積極互動、共生共榮的演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