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轉基因食品】帶來的安全性問題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著激烈的辯論。而由財大氣粗的轉基因利益集團及其相關人員進行轉基因是安全的「宣傳科普」,也一併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這麼多年,他們經常提起一個詞彙就是「科學共同體」主流科學界認為轉基因怎麼怎麼樣云云,那麼「科學共同體」到底是個什麼鬼?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要警惕「科學」(共同體)?
說到「科學共同體」有人感覺很陌生與我們日常很遠,實際上——它離我們很近甚至很早很早就在潛移默化的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及日常行為。下面用兩個小事例來直觀的說明它(科學共同體)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
他說,所有的哺乳動物,只有人長大了還喝奶,其他的哺乳動物都是小時候才喝。為什麼成人還要每天一杯奶呢?這個就是做牛奶產業的企業,找了研究牛奶的科學家,他們一起做了一個牛奶科學,來告訴公眾牛奶能補什麼,來論證牛奶有什麼好處。
牛奶確實可以補這個補那個,但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完全需要它。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如每天吃菜吃肉就可以解決,不一定非要喝奶。有的人有乳醣不耐症,喝了牛奶會拉肚子。如果有一個反對成人喝奶的科學家,他會把這個無限地放大,告訴公眾牛奶有什麼壞處。
香菸的危害現在世人皆知,可由於種種原因
大部分國家並沒有禁絕此物。
香菸風靡全球——僅用了200年的時間即徵服了世界,專家功不可沒。沒有需求,它們可以創造需求讓沒有對香菸有需求的人抽菸。
據統計中國有3.5億多的菸民,佔全世界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吸菸引發肺癌的歸因風險達到了百分之八十。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20世紀歐美資本家與專家聯合進行的菸草營銷比鑽石營銷更過分:「賣鑽石的只要你的錢,賣菸草的不光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反正當時危害不立即顯現,這一點與轉基因食品推廣何其相似)
以上兩個事例中就是所謂主流科學界「科學共同體」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縮影,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如此的「科學」,當它跟商業結合的時候,讓人生疑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正如我們在政治課裡所學到的,對於資本家來說,只要能賺錢,生產糧食與生產殺人武器是沒有區別的。
資本具有增值的內在屬性,它要求科學和技術能夠最快地、最大幅度地使其增值。
推廣轉基因食品的「主流」專家們本身就有利益存在其中,能指望他們良心發現拿實驗數據說話嗎?
不能!
所以它們只能一個勁的忽悠老百姓拿什麼「主流科學界、科學共同體」說事,進行偽科學科普:「凡是支持它們的就是科學與主流,凡是反對它們的就是不科學非主流。」
這已經不是真正的科學了,它變了,或者說它沒有變,是人們想的太單純了。
▲以上這些食品添加劑都來自科學(共同體)制定的標準中,食品安全不達標可以降低標準。
這個社會有太多太多的這樣那樣所謂的科學共同體:轉基因、納米、核電、水電 ……每一個子共同體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爭取更重要的結構性地位。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有意無意地掩蓋、弱化相關的負面效應。比如水電共同體會把水電開發的地質風險、生態風險說得儘可能少;轉基因共同體會竭力否定轉基因作物對於自然生態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
田松寫的《警惕科學》中提到了科學的「嬗變」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西方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並向全球蔓延。到了二十世紀,科學被所有 「現代 」國家納入到國家體制之內,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因此精神性的科學變成了功利性的科學。
在形而上的層面,科學繼續承擔著解釋世界的功能。隨著工業文明的擴張,它所提供的解釋方案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主流,取代了各個傳統社會基於本地生態本地歷史的地方性知識體系。科學家取代了中世紀的神父,成為知識的擁有者,世界的闡釋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工業革命之後科學與技術的聯姻,出現了一種全新類型的技術——「科學的技術 」—由科學推導、衍生出來的技術,使得科學擁有了一個新的形而下的功能 —作為技術的來源。
傳統技術都是經驗技術——來自經驗,並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提高,經驗技術具有地方性、多樣性,適應本地環境。而科學的技術則是普適的,能夠大規模生產的。科學技術所到之處,經驗技術紛紛遭到廢黜。於是科學家不僅是世界的闡釋者,還是世界的改造者,乃至於肆意妄為的想充當世界的創造者。
如此國家體制內的科學家從思考終極問題的哲學家變成了被賦予具體任務的工匠,
從主動的思想者變成了被動的從業者。按照哈佛科學史教授史蒂芬 •夏平(Steven Shapin)的說法,科學活動從神聖的使命,變成了一項職業。
在這種機制之下,那些有可能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學科更容易獲得支持,得以生存與發展。在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模式中,那些能夠滿足資本增值的科學和技術更容易被發明出來,更容易得到應用;而不能滿足資本增值的學科則被邊緣化。
「科學共同體」作為社會上事實建制存在形成,如此其就具有了自主性——在社會結構中維繫自己的存在,擴張自己的規模 —這就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作為利益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必然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導致兩種必然的結果:①與社會建制博弈;②與資本和權力結盟。
科學共同體並不是單一的群體,在其內部還可以分為各種子共同體,它們相互合作,相互制約。越往下,利益越具體。總體上,科學共同體會利用作為知識擁有者的話語優勢,穩固、強化自身在社會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子共同體的行為與之一般無二。於是我們看到,上文也提起的「轉基因、納米、核電、水電 ……每一個子共同體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爭取更重要的結構性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有意無意地掩蓋、弱化相關的負面效應。比如水電共同體會把水電開發的地質風險、生態風險說得儘可能少;轉基因共同體會竭力否定轉基因作物對於自然生態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
沒有任何一個共同體會說:我們這個學科沒什麼用,發展到現在就夠了,不需要再發展了。
在很多科學活動中,諸如在轉基因作物、水電、核電等技術的推廣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科學共同體、大公司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強強聯合。科學家擁有知識話語權,大企業擁有經濟優勢,政府部門擁有政治優勢,三者結盟,形成堅固穩定的利益 「鐵三角 」,簡直無堅不摧!科學家獲得社會地位、課題經費,大公司獲得利潤,政府部門獲得政績(GDP)和財政收入,皆大歡喜。
而國家與公眾的長久利益、環境與生態問題,則被忽略、被淡化、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