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空天逐夢……
身處科技裂變的洪流中,
我們何往何至?
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我們何據何憑?
與2020年揮手再見,
與「十四五」開局之年迎面相逢。
站在新舊交替的時間節點上,
實創股份
用2020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創新論壇
構築創新能量場。
這裡有最新劇透:
在海澱區「十四五」規劃重大部署中,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裡有創新沉思:
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業者,
也需要敢為天下擔的政府。
這裡有先聲奪人:
打造研發代工新模式讓科學家、
企業家同乘一條船。
這裡有風雨共擔:
與大家結成最為可靠的「創新命運共同體」。
12月18日,
2020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年度創新論壇大幕開啟。
近200名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濟濟一堂,
圍繞創新戰略、機制、模式、
路徑探索等主題
進行智慧碰撞、觀點分享。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將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引擎和新樞紐,這裡將吹響更大力度、更快速度發展的號角。」海澱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林劍華用昂揚向上的致辭為論壇定下基調。
(時代集團總裁、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小蘭做《不斷創新的中關村精神》演講)
為什麼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會誕生在中關村,為什麼代表創新的電子一條街會出現在中關村?隨著這樣的追問,演講嘉賓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為聽眾打開一部中關村的創新史。80年代的蒸蒸日上,90年代的風雲際會,作為中關村第一代標籤性創業者,王小蘭告訴我們新經濟要靠創業者去普及,不要小看帶著新經濟因子的草根創業者。在回顧和展望中,她生動地解釋了中關村創新的動力之源,揭開了中關村創新基因的密碼,中關村企業家創新的動力從哪來?敢為天下先,但不為一已之富,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希望成就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做《研發代工:BGI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演講)
「創新能力和創新意願的割裂是阻礙創新的關鍵」、「群眾運動解決不了卡脖子技術」……有案例、有金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的演講引人入勝。「研發代工」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重要嘗試。在這個模式下,研究人員有了清晰明確的技術需求牽引和市場目標,避免了當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閉門造車」、研究成果不接地氣因而很難落地的現實問題。對於代工企業而言,從此就有了真正的研發團隊和研發力量,確保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劉忠範院士說,這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有助於改變以盲目追求發表論文為導向的當前科技評價體制,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從事真正有價值的研究,讓國家不斷增長的科技研發投入能夠真正開花結果。
(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智做《實創公司科技服務驅動融合創新》演講)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用創新相互映照!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智在演講中介紹了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規劃布局和產業發展,在他看來,實創股份承擔著連接政府政策與駐區單位需求 「最後一公裡」的使命,是政府服務北區創新主體的重要抓手,公司的定位就是要當好「創新同行者」。「通過對自貿區科創片區的空間梳理,已盤活釋放優質產業空間700餘萬平米,其中已建成項目20個,在施項目6個,待實施項目99個。」他不僅介紹了自貿區科創片區空間梳理的最新進展,還詳細介紹了實創股份在產業空間、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舉措。
在各位嘉賓的共同見證下,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發展促進會(籌)發布。本著共識、共商、共決、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一個促進交流,為創新主體搭建高效的溝通交流平臺將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搭建起來。讓科學城北區的創新主體們從「身在一起」變為「心在一起」, 變 「單打獨鬥」為 「攜手前行」。
微訪談,
企業如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創新對話,
企業創新機制與創新文化建設探索;
巔峰對話,
聚焦數字經濟新發展,
共享數字經濟新機遇。
在訪談對話環節,
華為、納通醫療、施耐德、SAP、
中科創星、航天宏圖、閃聯、拉卡拉等
大型跨國企業、科學城北區頭部企業的代表
持續進行創新頭腦風暴,分享真知灼見。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伴隨著「十四五」時期
我國科技創新的思路主線,
實創股份作為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重要的建設者和運營者
也將用創新行動繪製新的藍圖。
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頭,
這裡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基因,
更有持續向前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