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以緬甸華文教育領域為例
郭聖琳1,婁開陽2
(1.華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州 510642;2.中央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摘要:緬甸是「一帶一路」核心區國家,華文教育源遠流長。本文通過對緬甸華文教育領域漢語專業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綜合分析了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漢語專業的大學生以漢語母語者為主,接受過漢語培訓的學生少;漢語教學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漢語教學方法教授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因此,我們從教師團隊建設、課程專業建設、教材編寫、教學交流合作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對緬漢語傳播的建議。
關鍵詞:緬甸;大學漢語教學;華文教育;現狀;建議
一、 引言
緬甸是「一帶一路」核心區的國家之一①,其漢語教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傳統的華文教育,教學對象主要是華僑華人子弟,其性質屬於母語教育;另一部分是對緬漢語教學,教學對象主要是非華裔學生,其性質屬於外語教學。其中,傳統華文教育是緬甸漢語教學的主體部分,本文主要研究華文教育領域中的大學漢語教學②。
緬甸漢語教學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發展歷程曲折(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2014)[1],而且緬甸的漢語教學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等發展緩慢(夏玉清、孔慧,2015)[2]。在現有研究中,吳海燕(2011)[3]、王德仙(2013)[4]等針對緬甸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進行了微觀考察;劉瓊(2012)[5]提出應針對緬甸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進行個性化設計;婁開陽、趙溫瑞(2016)[6]研究了緬甸的漢語師資問題;夏玉清、孔慧(2015)[2],陳先卿(2014)[7],馬豔(2015)[8],劉振平(2017)[9],婁開陽、葛婧(2018)[10]等對緬甸漢語教學的歷史、現狀及發展進行了宏觀研究。不過,目前針對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尚顯不足,對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尚不十分清楚。
筆者於2013年和2017年兩次赴緬甸調研,對曼德勒雲華師範學院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摸清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現狀及現存問題,為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研究做出貢獻;同時,也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與對策,希望可以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借鑑。
二、 調查過程
(一)調查時間與地點
調查時間為2017年7月1日,調查地點是緬甸曼德勒雲華師範學院。該校擁有緬甸官方承認的辦學資質,擁有1500名學生的規模,以培養華文教師為主,可視為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代表。
(二)調查對象及問卷數量
1.調查對象是雲華師範學院的在校師範生,基本情況如下。
(1)性別:女性54人,佔73.0%。(2)年齡段:以18—25歲的人數最多,共63人,佔85.1%;其次是41—50歲,共5人,佔6.8%;其他年齡段26—30歲3人,31—40歲2人,50歲以上1人。(3)民族:漢族比例最高,31人,佔41.9%,傣族8人,佔10.8%,兩者總數超過一半。
2.問卷數量:本次調查共發放110份問卷,收回107份,其中有效問卷為74份①。
(三)調查設計
限於條件,本次調查採用方便抽樣法。問卷共設計22道題,具體內容涉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經驗、參加師資培訓的情況、對緬甸漢語教學的期望等。問卷語言為漢語。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出生地和生長地等;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被調查者的職業狀況,包括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專職教師/兼職教師/補習教師)、從業年限、所授課程、教學對象等;第三部分主要了解被調查者所接受的師資培訓請況,包括是否接受過教師培訓,接受培訓的時間、地點、次數、時長、內容、方法、培訓師、主辦方、教材等。
最後是兩個開放式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教學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緬甸華文教育最需要的幫助」。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下面首先介紹被調查師範生的基本特點以及所接受的師資培訓的特點,然後對現存問題展開分析。
(一)學生基本特點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緬甸的大學漢語教學對象具有以下特點:
1.來自華人華僑家庭的學生較多
由於雲華師範學院是華校,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的74人中,有50人生長在緬甸②,其中來自華人華僑家庭的有45人,佔調查對象人數的60.8%;出生及生長在中國且父母均為中國人的學生有24人,佔32.4%;來自緬甸家庭的只有5人,佔6.8%。
由此可知,學生多來自華人華僑家庭,對中華文化及生活習慣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體會。
2.第一語言為漢語的學生居多③
本次調查對象的74人中,第一語言為漢語的學生共有54人,佔比為73.0%。在緬甸出生及生長的調查對象有49人,在家中使用漢語的有30人④。在中國出生及生長的24人第一語言均為漢語。另有1名泰國出生緬甸生長的學生,第一語言為泰語。由此可見,該校大部分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強,漢語使用沒有障礙。
3.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學生過半
(1)教學經驗:在調查對象74人中,具有漢語教學經驗的有38人,佔總人數的51.4%。在這38人中,除教授過語文外,教授最多的課程是數學,共26人。除此以外,還有教授過英語、物理、歷史、科學、音樂、綜合等課程的。
(2)教學對象:有28人的教授對象為小學生,其次是中學生,還有大學生和孔子學校/課堂的學生。
由此可見,不少學生在課餘時間當兼職教師、志願者教師,或本來就是職業教師,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人較多,且教授課程多樣,教授對象多為中小學生。
(二)師資培訓特點①
與緬甸官辦外國語大學不同的是,雲華師範學院的師範生除了學習自己本院培養方案中的課程之外,還有機會接受來自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的師資培訓,這是華文師範學院對學生進行漢語師資培訓的特點。因此,我們在調查時也了解了他們接受漢語師資培訓的情況。調查對象中,接受過漢語教師培訓的只有29人,佔39.2%。根據調查對象的回答,可總結其漢語師資培訓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內容較為豐富
調查問卷的第12題為多選題,題目是「您接受過哪些方面的培訓」,目的是調查師資培訓的課程內容,本題有效回答的人數是29人。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教學方法(包括教學設計理論、各種教學法、各種教學技能、教案設計)的人數最多,佔比89.7%;選擇知識方面(包括語音、漢字、詞彙、語法、文化、中國概況、寫作)的人數居次,佔比75.9%;除此以外,還有選中華才藝(佔比51.7%)和文學方面(佔比44.8%)的課程。選項的具體內容、選擇該項的人數及所佔比例詳見表1。在「其他」這一項中,調查對象補充了國家禮儀差異、跨文化交際和數學②。
由此可見,華文師範生所接受的漢語師資培訓課程內容較為豐富。
表1 培訓課程內容
調查對象認為參加培訓後,收穫最大的是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方面(處理突發情況)知識的提高,此外也擴展了中華文化方面的知識。
2.培訓方法趨向多樣
師資培訓的方法較為多樣,但仍以老師講授最多(89.7%),課堂觀摩和使用多媒體第二(各55.2%),分組討論第三(51.7%),網絡培訓最少(13.8%)。
3.培訓項目的地點和教師以中國大陸為主
目前,對緬甸大學漢語師範生開展的培訓項目的地點以中國大陸為主,培訓教師也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1)培訓地點①:在29人中有16人曾在中國大陸受訓,佔69.0%;在緬甸的有7人;同時在中國和緬甸接受過培訓的有6人;填寫其他地區的有1人。
(2)培訓教師:以中國大陸大學教師為主,佔82.8%;大陸中小學教師居次,佔44.8%。目前尚無緬甸本土教師擔任培訓師。
(三)現存問題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緬甸大學漢語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
調查結果顯示,緬甸漢語教學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師資問題佔比最高,佔58.1%,這是緬甸漢語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客觀條件上,教師收入偏低,因此教師不固定,流動性大,偏遠地區得不到教學支持。主觀條件上,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更少,如存在教師發音不標準等問題。
2.教學內容不足
主要體現在漢語教學方法和漢語書面語的教學不足兩個方面。
(1)漢語教學方法教授不足:調查問卷的第19題為多選題,題目是「你希望得到哪方面內容的培訓」,目的是考察調查對象希望通過漢語教學學習的內容。該題的有效回答人數為74人。在74名調查對象中,59.5%的人希望能夠得到更多教學方法與技巧方面的指導,佔比最高。除此以外,40.5%的人希望獲得漢語知識方面的培訓,31.1%的人希望獲得中華文化方面的培訓或其他。表2顯示了調查對象希望學習的內容,其中教學方法與技巧最為突出。
表2 調查對象希望學習的內容
此外,在回答「您教學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時,與教學方法相關的問題最多,如「提問技巧」「華文教育專業知識訓練」「如何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方法如何適應當地學生的學情」;其次是關於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如「課堂紀律管理」「學生不做作業」「個別後進生的轉化」等。
以上調查結果說明,在緬甸大學漢語教學(尤其是師範院校)中,由於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後要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除了應有的知識基礎之外,還應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方法與技巧以及教學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
(2)漢語書面語教學不足: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生面臨著「漢字的書寫、閱讀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問題。雖然調查對象的第一語言多為漢語,但是存在著聽說能力較強、讀寫能力不足的問題。對於緬甸學生來說,漢字是漢語學習的難點之一,因此需加大漢語書面語的教學力度。
3.教學資源匱乏
調查結果表明,緬甸漢語教學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除了師資問題佔比最高外(58.1%),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也很明顯,佔41.9%,具體表現在:(1)缺乏專業的、適合本地區使用的、最新的教材;(2)缺乏教具;(3)缺乏電子和網絡設備①。其中教材問題是最主要的,據劉振平(2017)介紹,目前緬甸大學漢語系使用的教材較老,且沒有編寫使用本土教材,有可能存在緬甸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
四、 對緬漢語傳播的建議
針對緬甸大學漢語教學存在的師資薄弱、教學內容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本文從教師團體建設、專業課程建設、教材編寫以及教學交流合作四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
(一)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崔希亮(2010)[11]指出,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教師、教材和教學法問題成為制約該項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是教師問題」。對緬甸而言,教師的問題就更為突出,因此必須重視漢語教師團隊的建設。針對緬甸現存問題,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解決:
1.派遣更多的志願者赴緬從事教學
由於緬甸經濟落後,教師收入偏低,由此造成了教師流動性大、教學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建議國家漢辦和各級僑務部門派遣更多的志願者到緬甸進行漢語教學。實際上,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這樣做了,但對於緬甸這個「一帶一路」核心地區的國家而言,我們建議每年派遣更多數量的志願者到緬甸任教,走進當地課堂,與當地教師進行協作漢語教學,提高當地漢語教學水平。
2.重視當地漢語教師的培養與培訓
派遣志願者教師顯然「治標不治本」。陸儉明(2019)[12]指出,根本辦法是實現漢語教師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加強當地漢語教師的培養(學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師資培訓(繼續教育)。因此,有必要多建設雲華師範學院這類的師範院校,以提高本土教師的培養速度。此外,在崗教師培訓除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培養模式之外,還可採用全新的「雙輪模式」②。
3.提高緬甸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水平
目前,國內對緬甸漢語教學的研究仍嫌不夠(如語音教學研究:楊葉華,2003[13]、吳海燕,2011[3]、王德仙,2013[4]等;漢語教學法研究:劉瓊,2012[5]等),成果數量遠遠跟不上緬甸漢語教學的快速發展實際。為此,應深入細緻地展開對緬漢語教學的各個層面的探討,如中緬語言本體對比研究、對緬漢語教學模式研究以及緬甸漢語學習者的習得與認知研究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提高緬甸大學中文專業的漢語教學與研究水平。目前,部分官辦大學已開始派員赴中國留學進修或攻讀學位③。
(二)重視課程專業建設
針對緬甸大學漢語教學中現存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四個解決方案:
1.根據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1)師範類院校:如雲華師範學院,此類院校以培養中小學漢語教師為目標。針對這一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中應進一步增加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相關理論課程。
(2)非師範類院校:如仰光外國語大學和曼德勒外國語大學,建議多開設翻譯類課程、商務漢語、旅遊漢語類課程,以服務中緬經貿往來及「一帶一路」倡議。
(3)高等科研院所:對設有碩士學位點的教學單位,可根據培養目標開設漢語語言研究(如漢語語音、詞彙和語法研究等)及論文寫作等高級專業課程。
2.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漢語教學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緬甸大學漢語教學仍然主要採用教師教授的方式。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開展網絡教學,開發各種慕課和微課,開發互動性高的多媒體網絡教學軟體和手機教學軟體,這樣既可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還可快速解決緬甸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當然,這些新型的教學形式還要依賴緬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當地教學條件的大幅度改善。
3.重視書面語教學
緬甸的大學漢語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多為漢語,在聽說方面不存在障礙,而要全面提高漢語知識水平,關鍵點在於書面語能力的提高。陸儉明(2019)[12]特別強調了書面語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指出要真想了解、認識中國,就不能不學習書面語。因此,應在教學中應加大書面語詞語教學、書面語句式教學及不同文體的閱讀教學。
(三)重視本土教材編寫
目前,緬甸大學所用的漢語教材較為陳舊且並非針對緬甸編寫的,因此應編寫適合緬甸使用的漢語教材及參考書目。建議國內學者與緬甸學者合作,結合緬甸國情、文化,編寫出貼近緬甸人思維習慣與興趣點的高水平教材。
(四)加強中緬合作交流
此外,中緬兩國漢語教學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認為加強與緬甸的交流合作,有以下三種方式:
1.與華人群體、華文學校聯合辦學
夏玉清、孔慧(2015)[2]指出,眾多的華人是緬甸漢語教育發展的社會基礎,華文學校是中國與緬甸推廣漢語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因此,在緬甸推進漢語教學,需與華人華僑進行合作,聯合辦學,以加速推進緬甸漢語教學的發展。郭熙(2015)[14]也指出,中國應在海外設立可供華僑子女接受母語教育的學校。
2.加強中國大學與緬甸大學的交流
中緬合作交流應加強中緬兩國漢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學術交流,如學術互訪、會議研討等;開展大學間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如短期留學、「2+2」「3+1」交換留學、假期留學等;增加來華留學人員名額,建立並完善學分互認制度,完善留學及獎學金制度等。
3.在緬甸的大學設立孔子學院
目前在緬甸還沒有孔子學院,只有三所孔子課堂。建議國內大學與緬甸大學合作開設孔子學院。這樣既有利於緬甸大學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又可輻射周邊的緬甸中小學漢語教學;還可依託孔子學院,提高緬甸漢語研究水平,展開成系統的師資培訓。
五、 結語
緬甸在所有「一帶一路」國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而緬甸漢語教育(華文教育)在中緬關係中又具有異乎尋常的重大地位。因此,對前人少有涉及的緬甸大學漢語教學展開深入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由於條件所限,本次調研所搜集的問卷樣本量仍嫌不足,問卷設計也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期待著後來者能對這一領域展開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三[J].海外華文教育,2014(3):234.
[2]夏玉清,孔慧.緬甸華人社團與緬甸漢語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J].東南亞縱橫,2015(11):52.
[3]吳海燕.漢緬語音對比與針對緬甸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研究[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3):82—86.
[4]王德仙.略論緬甸語語音教學——兼與漢語語音比較[J].保山學院學報,2013(1):104—108.
[5]劉瓊.基於文化差異的個性化教學法——論緬甸留學生對外漢語課程的教學方法[J].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108—111.
[6]婁開陽,趙溫瑞.緬甸華文師資培訓現狀與對策[J].世界華文教育,2016(2):15—22.
[7]陳先卿.緬甸華人與華文教學發展狀況[J].紅河學院學報,2014(6):106—110.
[8]馬豔.東南亞漢語教育概述[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113—123.
[9]劉振平.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69—194.
[10]婁開陽,葛婧.緬甸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世界華文教育,2018(4):14—22.
[11]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73—81.
[12]陸儉明.話說漢語走向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2—35.
[13]楊葉華.針對緬甸學生編寫漢語語音教材的思考[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3(1):54—56.
[14]郭熙.關於新形勢下華僑母語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5(2):2—9.
Chinese Teaching in Myanmar University:Curr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Burmese-Chinese-targeted Mandarin Teaching
GUO Shenglin1, LOU Kaiyang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2.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Myanmar,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on Chinese language majors in Myanmar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Myanmar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majors in Myanmar are mainly comprised of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few of whom have received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andarin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teacher shortage, in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lack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mapping,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teacher exchange programs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Myanmar.
Key words:Myanmar;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8-2794(2020)01-0095-07
收稿日期:2016-09-08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國家青年課題「『一帶一路』沿線亞洲主要國家的大學漢語教育現狀與我國的對外漢語教育發展策略研究」(CGA150153)
作者簡介:郭聖琳(1985— ),女,廣西梧州人,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漢語教學和漢日語言對比。
通訊作者:婁開陽(1972— ),男,河南新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漢語教學和現代漢語篇章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