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信息
中華民族是開在世界民族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其他的民族要麼默默無聞,要麼輝煌一時最終落寞。只有中國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不論對手是誰,也不論對手多強,中華民族始終是遊戲的參與者。一時的勝利只能如曇花盛開剎那,而長久的堅韌與繁榮才是中華民族的本色。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傳承至今的中國,面對任何挑戰也不會退縮。能實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於中華民族整體的認同感。
在中國有56個民族,但是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共同屬於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相比於世界能有這麼複雜的民族情況,而沒有發生任何矛盾和衝突的,只有中國。
近代,中華民族落寞,受到了數不盡的欺辱,國土和民族也遭到了分割,但是中華民族的整體號召力,依然影響著被分裂出去的兄弟姐妹。
在緬甸北部,有著兩個特殊的自治區,果敢和佤邦。這兩個地區的人民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被分割出去?他們的現狀又如何呢?
一,果敢和佤邦
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小國家,自古以來就和中國有這密切的交往。果敢和佤邦就是夾在中國和緬甸之間。這兩個地方都以漢族為主,在緬甸,漢族也被稱為"佤族"。
那麼這兩個地區的漢族人口是哪裡來的呢?主要有四個時期:
一是明朝跟隨著明永曆帝和李定國等人一路潰逃來到緬甸。二是清朝乾隆年間,朝廷發兵攻打緬甸結束之後,遺留下來的清軍士兵。
三是太平天國起義短暫而輝煌的結束之後,敗退的士兵逃入了緬甸。四,中國遠徵軍回國時,不得已遺留在緬甸的中國軍人。
佤邦和果敢地區如果尋求歷史的軌跡,都同樣屬於中國的領土。不過二者還有些不同。佤邦在唐朝是南詔國的屬地,在宋朝也是大理國的屬地。
由於佤邦和中國雖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中國對於佤邦卻沒有進行過實際的管轄,佤邦一直都是自治為主。
1947年,緬甸政府為了穩定緬甸北部的局勢,通過憲法規定,佤邦和鄰居撣邦都屬於緬甸的一部分,合併後叫做"撣邦"。這樣一來,中國佤邦地區就歸屬了緬甸。
果敢往前可以追溯到元朝,在那個時候果敢屬於雲南省的屬地。可惜清政府的懦弱無能,英國在入侵了緬甸之後發現果敢這塊肥肉,從此對這裡是虎視眈眈。
1894年,英國和清政府籤署了屈辱的《中緬邊界條約》,條約內容規定果敢屬於中國領土。
可是沒過多久,三年之後英國迫不及待地有一次找上門來,和清政府籤署了《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這個續議當中,果敢被英國瓜分出去,漢族改為果敢族,漢語改名為果語。1948年,緬甸政府同樣將果敢地區併入,至此中國對果敢的管轄權利徹底喪失。
二,二者的現狀
果敢和佤邦都是緬甸北部的自治地區,擁有自主的軍權。2009年8月,果敢同盟軍在緬甸政府的強硬整編中被瓦解。
同樣是自治區,佤邦就明確表示拒絕緬甸政府的收編,並且也成功地將獨立自主的權利保留了下來。外界普遍認為是領導層的胡亂作為導致果敢地區被緬甸收納。
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果敢同盟軍在歷史上發生了兩次大的內訌,雖然這兩次內訌都沒有使果敢同盟軍瓦解,但是依然在部隊內部造成種種嫌隙和各種鬥爭。
同盟軍總司令彭家聲和副司令白所成,這兩位頂級領導人的內訌,給了緬甸政府可以通過軍事力量來收編打擊同盟軍的機會。
再加上內部鬥爭需要,兩位最高領導人都犯了任人唯親的錯誤。大量的親屬被安插進部隊當中,這使得軍令不能執行,部隊內部一片烏煙瘴氣,小山頭主義盛行。一個軍規軍紀都沒有的部隊又能有什麼戰鬥力呢?
況且果敢說到底只是一個小小的自治區,和緬甸政府正規軍相比,無論是人數,裝備,後勤,人員軍事素質等等嗯各方面都不能相提並論。
況且早在1995年,緬甸政府軍就乘彭家聲大意控制了從老街,到清水河一線42公裡內的全部戰略要地。
2000年,當果敢同盟軍內訌時,緬甸中央政府軍趁機控制了勐古。這樣一來,緬甸政府軍截止到2009年,已經在果敢駐紮了15年。
十五年來政府軍摸清了果敢所有的軍事力量,火力配置,軍事布置,同時還佔據著重要的軍事要地勐古。果敢同盟軍的失敗可以說是顯而易見。
和佤邦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果敢和佤邦都與中央政府敵對,內部的條件也都是很落後,雖然果敢的軍隊弱於佤邦。
但是這並不是果敢被武力兼併的理由。沒有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導致的信念崩塌,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三,"親兄弟"為何分道揚鑣?
首先,果敢與佤邦都屬於中國的影響範圍內,都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團體,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果敢地區的人民大多數是從漢族人口密集的中原被迫逃過去的,當然也有主動留下或者被迫留下的數量並不多。
這些人的後代難免對於中國有一些排斥。歷史上看,果敢地區和中國就衝突不斷,大大小小的矛盾是數不勝數。因此果敢在古代也被稱為"九反之地"。
果敢內部也是人員複雜,民族多樣,很難團結起來。雖然現在的果敢人承認自己的漢族身份有認同感,卻沒有歸屬感。
在法律意義上,中華民族的血脈又使得果敢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緬甸人的身份。在民族的身份方面很淺薄,在法律身份方面又很抗拒,這也就直接導致果敢人沒有信仰的支撐。
佤邦則不同,佤邦雖然被英國強行分離,但是在血緣,文化,等各個方面還是歸屬於中國。可以說雖然現實層面腳下的土地歸屬緬甸,但是佤邦人的心都在中國。
所以佤邦人明確的認為自己不是緬甸人。民族方面,佤邦地區以漢族為主,也有不少小民族,不過佤邦地區人民都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之內。
平等團結互幫互助,使得佤邦人的民族凝聚力很強。佤邦各民族地位平等,不但反對大民族主義,還在提防著地方性小民族主義的發芽。
在軍事上,佤邦向中國學習,在各個部隊建制中,都設定了黨組織。全面皆兵的佤邦同盟軍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軍隊上下十分團結,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加強。
這樣一來就在軍事層面杜絕了緬甸中央政府軍趁機潛入的可能性。思想和信仰雖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總能夠體現在現實世界並且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
果敢領導人彭家聲雖然在當地的影響力號召力較強。但是為了和政敵對抗,不得已採取了任人唯親的政策。
彭家聲自己擔任果敢特區的主席之外,他的六位兄弟及其五個兒子中,除其二弟英年早逝與四子彭德福天生呆傻之外,其餘九個人都在政府及軍隊內部擔任重要職位把持大權。
可以說,在果敢彭氏家族就是天,他們控制著果敢的政治,軍事,經濟。反觀佤邦,其領導人同樣為打擊政敵採用強硬手段,但是內部是民主政治。
各族都有代表參與管理,這些代表都有堅定而明確的民族信念。作為佤邦的老百姓能看得到政府的是為了他們好,為人民著想,也能看到自治帶來的好處和希望。
佤邦人民的政治身份雖然不被認同,但是他們強烈而團結的民族認同補充了缺失的政治認同。與果敢一比,高下立分。
佤族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家人,對於民族的親近和認同也影響著佤邦的發展路線。自分離出去之後,佤邦的中國的聯繫就沒有一天斷絕。
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佤邦人民主動和中國交流,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與此同時,佤邦也和接壤的中國縣市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
如今佤邦地區說漢語,用漢字,使用人民幣,甚至教材都是中國的官方教材。華人越來越多的移居佤邦,也促進了佤邦的發展,與佤邦臨近的中國當地政府,對佤邦投入了大量的援助。
援助建設了許多基礎設施。為了發展教育,佤邦特意聘請了大量中國的退休教師來授課,還專門請了中國學者來為佤邦編寫《緬甸佤邦地區志》。
佤邦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民族認同讓他雖然離開了中國,也生存了下來。對於果敢我們只好表示惋惜。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主權國家想要長久的發展,若是沒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來源: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