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作為中華古代文明的鼎盛時期的漢一直是我們的文化根基,我們中國大部分人都以漢族自居、對於外人我們都稱自己為漢人,而在我們鄰國緬甸,卻有一群也以漢人自稱的人,這又有一段淵源了。
緬甸的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是近鄰中國的東南亞國家之一。緬甸的歷史也比較悠久,九百多年前形成統一的國家開始,歷經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
19世紀被英國殖民,1948年終於脫離英國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家。至今緬甸依然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是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佛教國家。
緬甸的國歌《世界不滅》的歌詞比較有趣,第一句是''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緬甸依然存活''。歌詞雖然這樣唱,但是緬甸還是需要其他國家的幫助。
作為中國鄰居的緬甸,他們使用的很多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也有很多緬甸人和中國人通婚。雖然美國經常插手中國和鄰國的關係,但是緬甸政府積極維護和中國的關係,特別現在掌權的政府是親中的一方。
翁山蘇姬向中國表示感謝,並誠懇地說道''緬方高度珍視緬中友誼,希望繼續做中國的好朋友。''這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也逐漸打開心扉,中國幫助緬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緬甸和中國的關係不斷向好。
果敢在哪?
果敢這個詞在中文裡和勇敢差不多,但事實上它還有另外一種用法,表示一個地名,位於緬甸和中國之間。有人說這個名是英國人起的,是科幹山的諧音翻譯,也有人說是撣語九戶人的意思。
果敢的全稱是''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屬於撣邦高原,雖然位於熱帶但海拔較高,氣候較為涼爽。緊挨著中國雲南省,老街市是果敢的首府,總人口約為25萬人,當地民族多為果敢族。
最初果敢自治區是中國雲南省的一部分,後來英國殖民地期間被強行划走,建國後的中緬邊界協定也沒有將果敢收為中國所有,果敢具有高度的自治權。
果敢的區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裡,在中國人看來是一座迷你城市,要知道中國北京就有近20000平方公裡。原來果敢的街上都是中文標牌,後來被緬甸政府強制灌輸,中文標牌被改成緬甸文,但居民的樣貌和裝束和中國比較相近。
在果敢有趣的事情很多,比如人們上路開車不需要駕駛證,只要有能力將車開上路都可以隨意駕駛,也有很多小孩駕駛摩託車風馳電掣。
果敢地區種植很多罌粟,以此來提高當地收入,當然他們的收入也不完全揣到自己腰包,很多果敢人因為信仰都習慣施捨。古老的容器鬥也依然作為量具使用,果敢城鄉展現出很多古老中國的風韻,可見果敢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
果敢和中國的淵源
很多果敢人都會背誦中國傳統經典名著《論語》《大學》《易經》中的名句,甚至一些果敢人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的確,果敢多數人是中國明朝皇室的後裔,只是他們遠離故土多年了。
當初明朝是漢族強盛的時代,衰敗的永曆皇帝和親信逃到邊境,先是在昆明臨時建都,後來又被迫帶領1500餘人西逃出國,緬王準許這些中國客人在北部山區生活。
1661年吳三桂率軍搶回永曆皇帝並將其處以絞刑,有一部分士兵就留在緬甸生活,逐漸定居在緬甸邊境地區麻慄壩,後來這個地方被稱為果敢。
當地的原住民不是這群明軍的對手,要麼被消滅,要麼被趕入野人山中。自此,這裡形成了以南明漢人後裔為主體民族的果敢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繼續反清復明。因為南明王朝原來打算在南京定都,因此果敢的漢族後裔都對外自稱''祖籍南京府''。
緬甸果敢族一直以土司縣自居,土司也是中國雲南地區的特殊統治頭領,可見果敢和中國雲南原是一家。就在這個金三角地區,果敢被稱為緬甸最野蠻的地方,當地人身上都流淌著中國的血脈,但是歷史讓他們變成了外國人,如今在中緬山水相連的果敢樹立著一塊牌坊——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
緬甸為何無法收復果敢
果敢地區一直戰亂不斷,而且果敢族英勇善戰,緬甸政府根本不是果敢族的對手,況且果敢背靠中國,緬甸政府不敢輕易出手,怕傷了鄰國,而果敢族就可以依賴山地的特殊地形對緬甸政府大打出手,所以緬甸政府70年以來一直沒有收復果敢,果敢也一直以獨立自居。
不過自居並沒有長久維持,十年前緬甸政府控制了果敢地區,果敢終於趨於平靜,果敢人民也漸漸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緬甸政府將果敢設為特區,並且強迫果敢人使用緬甸官方語言,雖然果敢人不習慣,但是在緬甸政府的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統治階級從語言統治開始,自此果敢族和中國的關係將漸行漸遠,不久的將來果敢族將失去漢語能力,他們將真正成為異鄉人,並融入緬甸人的生活方式。
一朝出國身外,何以千秋萬代?不論果敢後人是否還會記得那段歷史,果敢和中國的淵源是不能磨滅的,也祝願果敢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