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在今時今日人們的眼中是一個貧窮且動亂的國家:緬甸GDP總量只有632.25億美元,在全球兩名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8位,人均GDP約為1275美元,位居世界第149位。顯然緬甸的經濟數據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相對靠後的,因此被聯合國列為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歷史上的緬甸也曾一度強大過:緬甸曾一度徵服過鄰國暹羅,還曾與中國的明朝和清朝先後交戰。乾隆年間緬甸在同時對中國和暹羅作戰的情況下打得暹羅節節敗退,乾隆皇帝的徵緬大軍也在緬甸屢屢碰壁。
鼎盛時期的緬甸不斷向北蠶食中國雲南省的少數民族土司轄區,向西吞併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今印度東北),向東吞併南掌(今寮國),向南一度徵服過暹羅(今泰國)。19世紀緬甸在經歷三次英緬戰爭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獨立國家。這時的緬甸其實是一個在全亞洲範圍內相對富裕的國家。當時的緬甸是東南亞產糧大國,自然資源也極為豐富:緬甸的翡翠蜚聲世界,緬甸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2.3%。
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等水係為緬甸的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水力資源,48.6萬平方公裡的專屬經濟區內有22.5萬平方公裡屬於漁業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丙弄地區盛產寶石,孟拱、甘拜地、弄肯、帕甘等地盛產鑽石,撣邦波頓同時兼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克耶邦盛產錫、鎢,恩梅開江上遊、撣邦西北部、曼德勒東部則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同時緬甸還擁有100多個油氣開發區域:其中石油相對不是太多,然而天然氣總儲量卻超過了20萬億立方英尺。
英國殖民緬甸時期致力於發展交通,從而將水路、鐵路和公路聯合起來將緬甸的糧食、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到了1936年緬甸的經濟總量已超過120億美元,人均GDP大約776美元。儘管從絕對數字上看低於今天,可我們必須考慮到上世紀30年代在物價和匯率上同今天的巨大差距,實際上當時亞洲唯一躋身列強行列的日本的經濟總量也不過60億美元。1948年緬甸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時完全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留下的基礎設施和經濟體系。
同時緬甸還從日本獲得了2億美元的戰爭賠償,一舉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富裕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菲律賓)。然而如今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亞洲國家都已進入到高速增長時期,而緬甸這個曾經的亞洲富國用83年的時間只令自己的人均GDP增長了500美元左右,直接跌入了全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導致緬甸從一個富裕國家淪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緬甸國內持續不斷的戰亂。
緬甸獨立後不久政府軍就與少數民族武裝爆發了衝突,70多年過去後的今天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時不時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那麼緬甸究竟是如何陷入到持續數十年的內戰之中的?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目前緬甸官方承認的有135個民族: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佔總人口的68%,撣族佔9%,克倫族佔7%,孟族佔2%,克欽族、克倫尼族佔1%、欽族佔2%、若開族以及華人佔3%,此外還有一部分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緬甸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自己的文字。從歷史上來看: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一直比較複雜——緬甸國家本身就是緬族不斷擴張所形成的,然而緬甸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力度一直很有限,少數民族缺乏對中央的向心力。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都曾分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甚至曾一度統治過緬族。撣邦、克倫尼邦在古代歷史上根本就不屬於緬甸,而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獨立邦國加入緬甸的。
英國殖民者在緬甸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緬族居住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在少數民族地區則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體制、土司制度,利用當地民族上層實行間接統治。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有意識對少數民族採取扶植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克欽等少數民族逐漸皈依了基督教。1941年12月7日清晨7點53分日軍以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形式揭開了同美、英的戰爭序幕,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並扶植成立了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
日本的入侵客觀上摧毀了英國在面對的殖民體系,然而與此同時也使緬甸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張:後來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選擇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日軍的力量實現緬甸的獨立;而和英國當局關係密切的克欽、克倫和印度人選擇忠於英國。在隨後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克倫族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衝突則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1944年8月見日本敗局已定的昂山秘密成立反法西斯聯盟,1945年3月昂山率緬甸國防軍倒戈進攻日軍。
二戰結束後昂山親自前往緬北說服撣族、欽族和克欽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1947年2月12日撣、克欽以及欽族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籤訂了旨在解決緬甸獨立後的民族問題的《彬龍協議》。儘管被譽為緬甸國父的昂山於1947年7月19日遇刺身亡,然而《彬龍協議》的原則仍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並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
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緬甸政府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所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力,同時委派忠於政府的民族人士擔任地方官員,同時在邊區人民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緬服與其他文化形態。1949年1月克倫人率先打出反政府旗號,建立起緬甸第一支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1962年緬甸軍政府政變上臺後宣布廢除聯邦憲法,試圖廢除維繫緬甸民族統一的聯邦制,推行大緬族主義,這就進一步引發了少數民族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立。
緬甸不僅民族結構複雜,更重要的是緬甸各民族之間缺乏共同的國家意識,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歷史上緬甸政府所奉行的大緬族主義造成與少數民族之間離心離德的現象。緬甸各民族不僅缺乏國家認同感,同時他們還具有與緬甸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實力,因為在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幾乎就意味著有多少民族武裝力量。近年來緬甸政府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硬碰硬的武力打壓政策,開始在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輔之以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懷柔政策,試圖以此解決國內的少數民族武裝問題。
不過這一轉型進行得並不順利,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多少實際效果。這其中尤以緬北地區的局勢最為複雜:當地民族堅信「沒有軍隊,就沒有一切」,因此他們用各種方式補充兵員。緬北武裝為籌措資金而大量出售錫、翡翠、玉石、硬木,甚至還有毒品。如今緬北已從單純出售鴉片上升到鴉片、海洛因、搖頭丸、冰毒、大麻、嗎啡、搖頭丸等多種產品產銷一體化的多元化毒品帝國。在邊境線上緬北武裝出動團級甚至軍區級部隊武裝押送毒品,從而確保順利通關。
在緬甸的各路民族武裝力量中緬甸民族同盟軍是緬甸唯一由漢族為主體的民族武裝。緬甸境內的漢族被稱為果敢族,果敢族所聚居的地區是面積約2700平方公裡的「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截止2018年果敢自治區在籍人口約30萬,常住人口約80萬,其中90%以上為果敢族。關於果敢人的起源是這樣的: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從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迫使緬甸方面將永曆帝朱由榔交出。
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而追隨永曆帝的官員和百姓則以位於中緬邊境的果敢地區為基地繼續堅持反清鬥爭。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果敢其實是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方一側,追隨永曆帝逃難的明軍將領楊高學在反清鬥爭中逐漸成為了果敢地區的統治者。然而時運不再眷顧明朝,最終果敢人也不得不和內地的反清武裝一樣最終以降清結束了自己的鬥爭。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人楊猷才正式接受清朝冊封的「誥封奉正大夫」並以此名義統治果敢,果敢進入楊氏土司統治時期。
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此後就不斷侵入中緬邊境各土司的領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在迫使楊氏土司投降後又同清政府籤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1989年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脫離緬共,另行組建果敢同盟軍。2009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後果敢同盟軍一部被改編成1006邊防營,另有一部分果敢同盟軍成員進入其他民族武裝控制地區。
約有125萬人口的克欽族是緬甸第六大民族。「克欽政府」規定:男子從13歲起就必須當兵,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在軍隊裡也只能算「休假」,有戰事發生就必須馬上回來;每戶人家如果有5名子女必須3名參軍,有3或4名子女必須兩名參軍,有兩名子女必須一名參軍;如果沒有男子就招女兵。按照克欽獨立組織的統計:克欽獨立軍軍力號稱佔到了克欽總人口7%並宣稱都是基督教徒。不過據知情人士介紹:實際上克欽軍總兵力不超過1.5萬人,加上各種政府工作人員也只有3.2萬多人。
目前克欽獨立軍的控制區域約1萬平方公裡,控制區人口10萬。除克欽獨立軍以外克欽族還有一支武裝力量——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的克欽新民主軍,這是一支由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組成的武裝力量,裝備有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目前控制區6000平方公裡,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2012年4月克欽獨立軍出兵攻佔了已接受緬甸政府改編的克欽新民主軍的轄區。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自治區,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裡;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裡。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和我國境內的佤族系出同源,他們有自己本民族的佤語。由於佤族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因此佤邦通用漢字兼習漢語。事實上佤邦在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其實是中國領土:唐代時這裡隸屬於雲南境內的割據政權南詔國,宋代時隸屬於南詔國的繼承者大理國。
1253年蒙古忽必烈革囊渡江徵服大理,隸屬於大理的佤邦也在這一時期歸入蒙古汗國的版圖。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後將此地劃為鎮康路管轄、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時分屬傣族土司世封的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英國殖民緬甸時佤邦仍由中國政府治下的土司管理,並未納入英屬緬甸的範圍之內,直到1941年英緬當局趁日軍全面封鎖了中國東部出海口之時迫使國民政府於1941年6月18日以政府換文的形式將佤邦劃入英屬緬甸管轄。
1948年中國國民黨第8軍 、第26軍的殘部敗退緬北,佤邦被中國國民黨殘軍控制。國民黨殘軍退出後當地的地方部族武裝勢力日漸抬頭,在經過長期的混戰後如今的佤邦由佤邦聯合軍控制,由鮑有祥出任總司令,同時兼任佤邦政府主席、佤邦聯合黨總書記、聯邦財政部長。佤邦聯合軍是目前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所控制的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約有3萬平方公裡。
位於緬甸東部內陸的撣邦面積15.58萬平方公裡,截至2017年人口已達609萬,其中撣族佔60%。撣邦是緬甸聯邦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邦,從300年前起就不時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衝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這些武裝組織經過不斷的整合而形成了撣邦民族軍、撣邦聯合革命軍、撣邦聯軍這3股勢力較大的武裝力量。其中實力最強的撣邦聯軍在規模最大時一度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並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飛彈、迫擊炮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