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二戰老兵,滯留緬甸多年堅持不入籍,70年後終回到祖國

2021-01-16 騰訊網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幫助盟軍牽制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同時也為了打開滇緬公路這條物資運輸的生命線,我國曾派出一支遠徵軍遠赴緬甸戰場,協同盟國一起抗擊日軍。

這也是自甲午中日戰爭後,我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為了在國際上一雪前恥,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出了幾乎最精銳的部隊。

而這支部隊也無負重望,在1943到1945這兩年時間裡,收復了緬北大小城市50多座,以及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殲滅日軍多達4.9萬人。特別是38師的師長孫立人,多次救英美聯軍於水火之中,還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雖然戰功累累,但遠徵軍同樣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出發前,中國遠徵軍的數量在10萬人左右,而戰爭結束後,只回來了4萬人不到,將近6成的士兵永遠留在了緬甸戰場。

這些士兵大部分是戰死沙場,還有一小撮則是因各種緣故滯留在了緬甸。今天筆者要說的這位便是如此,他在緬甸滯留了70年,由於心繫中國,多年來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終於到2015年,這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祖國。

這位老兵叫李光鈿,他出生於1922年雲南宣威的一個農村。由於戰亂年代家中赤貧,父母無力撫養,李光鈿很小就被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這家人正好缺個兒子,對李光鈿也是相當照顧。不僅為其提供吃住,還供他上學。也是在上學期間,正好趕上國民政府在全國招募遠徵軍。李光鈿一直是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收到消息後,便第一個報名參了軍。

隨後,李光鈿被編入國軍71軍28師,成了一名炮兵。沒多久,17歲的李光鈿便隨浩浩蕩蕩的遠徵軍奔赴了緬甸戰場。

在戰場上,李光鈿見識到了什麼是戰爭的殘酷。儘管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先後離他而去,卻依舊沒有動搖李光鈿殺敵的決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上學時老師教他的這句話,一直被李光鈿銘記於心。

直到1944年,在龍陵戰役裡,李光鈿不幸身負重傷。他才被迫離開戰場,被安排在野戰醫院養傷。然而,正是這次安排,讓他70年無法回國。

二戰結束後不久,身在野戰醫院的李光鈿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在緬甸養傷,另一個便是馬上回國。當時,他聽聞國內內戰開始,由於不想回國將槍口對準同胞,李光鈿選擇了前者。

也就是這次選擇,讓李光鈿滯留在了緬甸。康復後的他再想回國時,國民政府已經敗逃臺灣,由於他身份特殊,並沒有中國籍,只能待在緬甸。

由於李光鈿不懂緬甸語,他只能在當地找最底層的苦力工作來養活自己。後來他還遇到一個因戰亂逃到緬甸的中國女子楊增芬,兩顆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互相取暖,很快他倆成了夫妻。

因為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遠徵軍又曾和英軍共同作戰。在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遠徵軍在緬甸一直是個相當禁忌的詞彙。那些追求緬甸獨立的百姓,一直將遠徵軍視作侵略者。

基於此點,李光鈿在緬甸一直隱姓埋名。由於沒有身份,李光鈿不僅做不了很多工作,連正常的社會福利都無法享受,日子過得相當清貧。而他曾有無數次機會加入緬甸籍,做一個正常的緬甸百姓。但由於李光鈿一直有歸國情懷,他表示自己寧願餓死,也不會加入緬甸籍。

不僅對自己如此,李光鈿對子女也是按中國方式教育。他堅持讓孩子上華人學校,學習傳統中國文化,為的就是讓子孫也不要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一直到1990年,李光鈿回國的事情才有了轉機。當時,我國對外政策逐步開放,李光鈿也終於有了回國的機會。在國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李光鈿帶著家人順利回到老家。但由於身份證明一直落實不到位,他依然無法加入中國籍。在老家居住一年後,李光鈿又不得不返回緬甸。

直到2015年,事情總算得到了圓滿解決。由於當年我國「尋找抗戰老兵」的計劃,李光鈿的際遇很快被有關部門了解。通過政府部門的多方努力,恢復了李光鈿和他一家人的中國國籍。歷經70年風雨,李光鈿終於正式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

而此時的李光鈿也已93歲高齡,乃是當年中國遠徵軍最後的倖存者。他的傳奇人生,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其致敬。

相關焦點

  • 滯留印度的中國老兵將於2月11日中午抵達北京
    中國滯留印度老兵 王琪:(1963年)元旦放假那一天,我跟班長說我到外面去轉一下,到了樹林裡去,到樹林裡轉了,我就不知道路線了,我迷失路線了。解說:回中國、回陝西,一條走了54年的回家路,終於要抵達了。王英軍:我想就是能儘快見到他(王琪)這是我爸(王琪哥哥)的心願,比吃到什麼東西都好。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美國老兵憶二戰:相約去看 《鋼鋸嶺》 日本應正視過去
    二戰的勝利拯救了我的生命,也合理地為珍珠港報了一箭之仇。」「同日軍奮戰82天後,我開始為日軍士兵感到惋惜,」惠特克說,「他們受到上級的虐待,忍飢挨餓,而且是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而衝鋒陷陣。他們甚至被指令在戰敗後自殺。這和他們原先設想的應該不一樣吧!」衝繩戰役,日軍死亡9萬人,被俘7400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0萬人。
  • 曉曙的緬北奇遇:轉兒追蹤中國遠徵軍
    1942年,26歲的林隨遠徵軍赴緬甸,與日軍浴血奮戰,戰敗後從野人山大撤退,進入印度被編入遠徵軍駐印軍。1944年,駐印軍反攻緬北,在與日軍的一次阻擊戰中,林國偉受傷留在緬甸。後為生存流落金三角,給某地方武裝做軍事教官。林國偉後來回到了他曾經與日本人戰鬥過的偏僻山區,與當地一名撣族女人結婚生子。憑著當年炮兵營練就的機械知識本領,開了個機械修理小作坊。
  • 中國天才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拒絕美國入籍邀請,將成就帶回祖國
    但是我國有一位天才,突破瓶頸實現了石墨烯超導效應,卻拒絕了美國的入籍邀請,選擇留在祖國發展,為祖國的建設出力。在這個時候選擇將研究方向放到石墨烯上,曹原也是經歷了很多不理解和冷嘲熱諷的。但是他並沒有被外界所幹擾,整天泡在實驗室了,和數據打交道,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突破瓶頸實現了石墨烯超導效應。
  • 二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八大看點要知道!
    2015年9月3日,二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將在天安門舉行,這也是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法定紀念日。   1.   法國曾邀請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國的領導人參加諾曼第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那次戰役扭轉了二戰的局勢。   Russia also held a parade on May 9 to celeb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World Anti-FascistWar in Moscow's Red Square.
  • 物理天才入籍美國,從未計劃回祖國發展,他的1句話讓人警醒
    1978年3月,在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的大力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少年班是專門針對「天才」少年所開設的,並且很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學生寧鉑「火」了,他的事跡被報紙、雜誌、電視紛紛報導。
  • 抗戰老兵的回憶——遠徵軍緬甸北部瓦魯班大捷
    今年94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岑中輝, 曾參加中國遠徵軍 ,打過緬北瓦魯班戰役,擊敗有常勝軍之稱的日本第十八師團,這場關鍵戰役使日軍一敗塗地,開啟抗戰勝利曙光。談起抗日那段烽火歲月,尤其是搜獲日本十八師團關防(大印),成為他軍旅生涯最驕傲的事。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鋰電池作為最主要的可攜式能量源,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鋰電池,就不會有如今的可攜式穿戴設備。鋰電池產業已經接近年產幾十億美元,為人類的日常活動提供動力。鋰電池還曾和電晶體一起被視作電子工業中最偉大的發明。97歲的二戰老兵Goodenough也成為史上最年長的諾獎得主。
  • 人民日報海外版公號俠客島:為何數萬在緬漢族要入籍緬族?
    這也是在緬甸行政區域內住了好幾百年,但是緬甸,一直不承認他們,不允許他們叫「漢族」。而我們今天提到的勐穩族實際上也是漢族。住了幾百年,也不被緬甸承認是國民,更不可能拿到國民身份證。這一點確實很特別。緬甸作為多民族國家,緬族是主導民族,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在政治上有絕對影響力。
  • 攝影師為120位抗戰老兵拍攝肖像,老兵不死!
    70多年過去了,作為參與者,那些老兵,曾經的民族脊梁,他們還好嗎?他為不損軍人尊嚴,堅持拔出胃管站立拍照,令在場人員感動,一個月後老人去世。李會映,91歲,騰衝人,16歲入伍預備2師,因射擊天賦秉異,贏得軍事比賽,成為一名狙擊士兵。張正香,90歲,預備二師4團2營4連步兵。現居騰衝曲石,家教甚嚴,子女皆繼承光榮傳統。
  • 被子彈打中後,到底有多疼,二戰老兵告訴你最真實的感覺!
    電視劇,大家看的很多了,槍戰,等等,我們往往看的是一個人被槍打中了,然後馬上就死了,或者被打中了腿,胳膊,肩膀,等等還能咬牙繼續的堅持,好像是只要不打中頭,不打中心臟,就死不了。其實這都是有些誇張了,那麼真實的感覺是什麼呢?這個最有發言權的就是經歷了戰爭,而生存下來的士兵了。
  • 我的爺爺:一名抗日遠徵軍老兵的傳奇故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一位曾參加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國民黨抗日老兵。
  • 當留學生滯留機場成「航漂」,我們該不該心疼一下?
    在機場滯留30多個小時後,這批留學生中的13人被遣返回美國,一些回到原來的城市,一些住進酒店繼續尋找機票。剩下的學生由於已經畢業、籤證過期、租房也退了,只能滯留在蘇黎世機場,希望有機會乘坐協調的航班或者改變第三國中轉路線回家。
  • 在美國生活一輩子的中國科學家,卻不肯入籍美國,他說我是中國人
    那個時代為了學習到最高的科技,許多中國青年都紛紛出國留學,不過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一些人就留在美國。不過留在美國,不代表他們就忘記了祖國,比如說楊振寧就是如此。他雖然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美國生活跟工作,但是他對於中美兩國都做出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楊振寧是為了全人類在奮鬥。
  • 封面故事·老兵
    63年前,中國遠徵軍曾在這裡浴血奮戰,創造過全殲騰衝城日軍的奇蹟。  那場酷烈的戰爭,讓康洪雷震驚,這樣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如果不拍出來,他覺得自己就是罪人,就虧欠這段響噹噹的歷史。於是,後來有了《我的團長我的團》。  就像《我的團長》裡操各種方言的士兵一樣,真正的中國遠徵軍,也來自五湖四海。在西南邊陲生活了60多年後,他們再也找不到歸鄉路。
  • 小小果敢,為何讓緬甸花了70年都無法收復?果敢:祖籍南京府
    至今緬甸依然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是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佛教國家。 緬甸的國歌《世界不滅》的歌詞比較有趣,第一句是''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緬甸依然存活''。歌詞雖然這樣唱,但是緬甸還是需要其他國家的幫助。 作為中國鄰居的緬甸,他們使用的很多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也有很多緬甸人和中國人通婚。
  • 《深圳的腳步》第19期丨羅亞君:讓老兵碗中有飯心中有光,助人更是助己
    200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2011年來到深圳,先做雜誌編輯,後加入越眾出資拍攝的關愛抗戰老兵主題記錄片,變身為一名公益人,擔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忠魂公益基金秘書長。2013年和2014年兩次到美國國家檔案館,一次是為《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美友好合作影像》補充資料,一次是搜集韓戰資料。
  • 中國天才科學家曹原:我為什麼不呆在美國,並拒絕了美國入籍邀請
    而我國如今科研也在快速起步,也湧現了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他們自然也是各個國家爭奪的焦點。而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天才科學家,20來歲就已經被評為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科學家之一,這就是中國天才科學家曹原:我為什麼不呆在美國,並拒絕了美國入籍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