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幫助盟軍牽制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同時也為了打開滇緬公路這條物資運輸的生命線,我國曾派出一支遠徵軍遠赴緬甸戰場,協同盟國一起抗擊日軍。
這也是自甲午中日戰爭後,我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為了在國際上一雪前恥,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出了幾乎最精銳的部隊。
而這支部隊也無負重望,在1943到1945這兩年時間裡,收復了緬北大小城市50多座,以及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殲滅日軍多達4.9萬人。特別是38師的師長孫立人,多次救英美聯軍於水火之中,還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雖然戰功累累,但遠徵軍同樣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出發前,中國遠徵軍的數量在10萬人左右,而戰爭結束後,只回來了4萬人不到,將近6成的士兵永遠留在了緬甸戰場。
這些士兵大部分是戰死沙場,還有一小撮則是因各種緣故滯留在了緬甸。今天筆者要說的這位便是如此,他在緬甸滯留了70年,由於心繫中國,多年來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終於到2015年,這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祖國。
這位老兵叫李光鈿,他出生於1922年雲南宣威的一個農村。由於戰亂年代家中赤貧,父母無力撫養,李光鈿很小就被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這家人正好缺個兒子,對李光鈿也是相當照顧。不僅為其提供吃住,還供他上學。也是在上學期間,正好趕上國民政府在全國招募遠徵軍。李光鈿一直是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收到消息後,便第一個報名參了軍。
隨後,李光鈿被編入國軍71軍28師,成了一名炮兵。沒多久,17歲的李光鈿便隨浩浩蕩蕩的遠徵軍奔赴了緬甸戰場。
在戰場上,李光鈿見識到了什麼是戰爭的殘酷。儘管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先後離他而去,卻依舊沒有動搖李光鈿殺敵的決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上學時老師教他的這句話,一直被李光鈿銘記於心。
直到1944年,在龍陵戰役裡,李光鈿不幸身負重傷。他才被迫離開戰場,被安排在野戰醫院養傷。然而,正是這次安排,讓他70年無法回國。
二戰結束後不久,身在野戰醫院的李光鈿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在緬甸養傷,另一個便是馬上回國。當時,他聽聞國內內戰開始,由於不想回國將槍口對準同胞,李光鈿選擇了前者。
也就是這次選擇,讓李光鈿滯留在了緬甸。康復後的他再想回國時,國民政府已經敗逃臺灣,由於他身份特殊,並沒有中國籍,只能待在緬甸。
由於李光鈿不懂緬甸語,他只能在當地找最底層的苦力工作來養活自己。後來他還遇到一個因戰亂逃到緬甸的中國女子楊增芬,兩顆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互相取暖,很快他倆成了夫妻。
因為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遠徵軍又曾和英軍共同作戰。在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遠徵軍在緬甸一直是個相當禁忌的詞彙。那些追求緬甸獨立的百姓,一直將遠徵軍視作侵略者。
基於此點,李光鈿在緬甸一直隱姓埋名。由於沒有身份,李光鈿不僅做不了很多工作,連正常的社會福利都無法享受,日子過得相當清貧。而他曾有無數次機會加入緬甸籍,做一個正常的緬甸百姓。但由於李光鈿一直有歸國情懷,他表示自己寧願餓死,也不會加入緬甸籍。
不僅對自己如此,李光鈿對子女也是按中國方式教育。他堅持讓孩子上華人學校,學習傳統中國文化,為的就是讓子孫也不要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一直到1990年,李光鈿回國的事情才有了轉機。當時,我國對外政策逐步開放,李光鈿也終於有了回國的機會。在國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李光鈿帶著家人順利回到老家。但由於身份證明一直落實不到位,他依然無法加入中國籍。在老家居住一年後,李光鈿又不得不返回緬甸。
直到2015年,事情總算得到了圓滿解決。由於當年我國「尋找抗戰老兵」的計劃,李光鈿的際遇很快被有關部門了解。通過政府部門的多方努力,恢復了李光鈿和他一家人的中國國籍。歷經70年風雨,李光鈿終於正式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
而此時的李光鈿也已93歲高齡,乃是當年中國遠徵軍最後的倖存者。他的傳奇人生,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