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腳步》第19期丨羅亞君:讓老兵碗中有飯心中有光,助人更是助己

2020-11-10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羅亞君 簡介

1986年出生,湖南永州人。200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2011年來到深圳,先做雜誌編輯,後加入越眾出資拍攝的關愛抗戰老兵主題記錄片,變身為一名公益人,擔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忠魂公益基金秘書長。2013年和2014年兩次到美國國家檔案館,一次是為《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美友好合作影像》補充資料,一次是搜集韓戰資料。

現任深圳市越眾文化集團總經理,越讀文化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越眾公益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秘書長。

昨天是11月8日,記者節。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媒體人的故事,只不過她現在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媒體人,而是一名公益人,更確切地講是一名企業高管,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她,在深圳得遇好的機會,得遇好的平臺,在成就平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她的名字,叫羅亞君。

說起來,羅亞君原本不是我的訪談目標,我去到深圳越眾控股公司,見到董事長應憲,他臨時建議更換訪談對象,改由羅亞君出面接受訪談,他給出的理由是「我們這些年做的很多項目,她都參與了,她說得比我好……」

他的提議讓陪在一旁的羅亞君也有些始料不及,我則恭敬不如從命,於是便有了這次臨時換人的訪談。

與羅亞君開始交流,聊公益、聊事業、聊發展,我們兩個人越聊越投入,訪談時間遠遠超過預計時間。

從羅亞君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遵從內心、轉換角色、成就事業的個人成長故事。

她,雖然不再是媒體人的身份,我相信並祝福她,繼續保留和發揮媒體人的敏銳和所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1、 身份轉換:「受助人的體驗最優先」

「我第一次認識越眾,是在2011年的5月21號,我去報導在深圳開幕的一次大型展覽。」

羅亞君提到的那次展覽,就是由越眾推出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覽讓我感到很震撼,因為展出的知識遠遠超過了我在上學的時候從歷史課本上學到的一些知識……」

五位抗戰老兵,受邀出席展覽,他們也顛覆了羅亞君以往的認知。展覽現場,她還結識了一幫關愛老兵的志願者,當即萌發「我要加入他們」的念頭。

一念既起,反求諸己。回想自己是學新聞出身,此前為什麼沒有從更多的維度了解歷史?

羅亞君告訴我,那次採訪帶給她深刻的觸動,「讓我對自己的世界觀產生了一定的懷疑」。

隨後,她去深圳廣電錄一檔節目,主題是「緬甸老兵回家」,聽著老兵們的講述,現場所有人很受感動,都流下了熱淚,她注意到,坐在她旁邊小板凳上的一個人,也在默默流淚……

這個人,正是應憲,流淚的應憲,讓羅覺得「這個企業家跟別人不一樣」。

接下來,羅亞君加入越眾組織的「關愛抗戰老兵」紀錄片的拍攝,從志願者的視角,去走訪、看望那些抗戰老兵,項目持續進行了一年多。

「在那個過程中,除了按照既定的主題進行拍攝,我們也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嘗試,那是非常愉快的一次拍攝過程。」

羅亞君記得特別清晰,2012年的10月10日,她正式加入越眾。

隨後,「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成立。

時光飛逝,時間來到今年,在接受訪談前夕,羅亞君剛剛統計出來一個數字:

截至2020年9月底,「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累計向社會籌款1億零468萬。

她特別指出,「這筆款項全額用來服務抗戰老兵」,項目的運營費用直到去年才開始列支,此前多年,所有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等,一直都由越眾公司承擔。

「我這幾年來出去交流分享越眾的文化版塊,講到公益籌款時,我都會說,負責項目執行的四五個人很厲害,一直很認真很敬業,不過更厲害的,是越眾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公司多年來對這個平臺持續不斷地投入,全公司上下傾注大量心血……」

羅亞君舉例說,2015年和2016年,「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連續舉辦了兩場非常重要的慈善晚宴,幫助老兵基金走向更寬廣的舞臺,得到更高層面的官方認可和民間認可,「外界不知道的是,這兩場慈善晚宴的花費,全部由越眾公司承擔……」

不止如此,公益基金的項目工作人員,多年來還有一個難得的底氣——

「每當一筆捐贈來的時候,假如我們的判斷是,他們的要求會讓我們的老兵們感受到不舒適,我們是可以拒絕的,管理層從來沒有給我們壓力,一直給我們這樣的自主權……」

因此帶出越眾眾多公益項目的一個執行理念:受助人的體驗最優先。

「我們做什麼,取決於受助人需要什麼;我們怎麼做,取決於什麼樣的方式會讓受助人最大程度感受到尊重……」

我問羅亞君,一般會出現哪些讓他們拒絕捐款的要求或情形?

她告訴我,比如有的捐贈人曾提出,讓老兵按照捐贈方要求拿現金或物品拍照……

2、 助養老兵:「讓他們碗中有飯、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訪談過程中,我和羅亞君還就上面提到的公益項目的運營費用進行了交流。

羅亞君告訴我,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包括她在內,越眾公益項目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拿著越眾公司的工資,募捐而來的資金,全部用於相關公益項目的實施,越眾連一張可以抵稅的捐贈發票都不開……

我和她達成的共識是,越眾此前如此操作,無意之中拉高了公益項目的參與門檻,並不值得提倡,「也是在去年,我們說服公司領導,還是遵從國家對於公益事業的一些政策,把運營費用統籌放進公益項目的運營成本」, 羅亞君如是說。

多年來,在分享「關愛抗戰老兵」項目的過程中,羅還會時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你們的公益成果是什麼?你們究竟給老兵們帶去什麼樣的改變?

羅亞君告訴我,對於這個問題,她認真進行了總結和思考,選擇實話實說——

越眾資助抗戰老兵,是從2009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假如去到一些老兵的家裡,非要說他的家裡有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沒有的;

很多老兵生活在貧困縣裡,他們居住的生活環境,就是那樣的環境,他們也習慣了那樣的環境……

經過大量的實地回訪,大家會發現,老兵基金多年來的努力和堅持,給老兵們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那就是提升了每一位老兵在他所在的那個村或者街道的社會地位……

羅亞君感慨:「我們認為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老兵基金發放的資金,被很多孤寡老兵稱之為「棺材本」,正是有了這樣一筆錢,像一份工資一樣,帶給他一份安全感,讓他在老家多了一份底氣……

「我們很欣慰地說,我們就想讓老兵們做到:碗中有飯、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與此同時,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一直被強調。

羅亞君說,他們跟每一位老兵的親屬或後輩,都會做很多的溝通和交流,「我們始終強調,我們是助養,而不是大包大攬,老兵是大家的老兵,同時他也是某一個家庭的一位長輩,這個界限一定要理清楚……」

話又說過來,當年保家衛國的英雄們,如今的要求並不多,除了生活上的尊嚴,他們最希望得到的,還是對他們的認可……

老兵們已是風燭殘年,有心人在跟時間賽跑。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抗戰老兵,開始加入到捐贈、關心、緬懷祭奠的隊伍當中來,給予這些昔日的英雄以溫暖與尊重,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個局面……」

3,成長自己:「並不只是服務於公司,也服務於自己」

眾所周知,深圳越眾是一家由深圳原基建工程兵303團集體改編的企業,多年以來,呈現了民營企業少有的社會擔當和文化追求。

以《國家記憶》展為標誌,近來以來,越眾先後出品《盜火者》、《民間深圳》、《尋找少校》、《重返野人山》、《緬甸醫生》、《勳章》以及《中國在二戰中》等一系列相關題材紀錄片,還投巨資籌建了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及學術地位的「越眾歷史影像館」,以中國歷史題材的影像資料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那些深藏在海外和散落民間的中國記憶。

我前去訪談時,「越眾歷史影像館」正在展出「北美華人家居環境展覽(1970s—1990s)」展出的眾多珍貴的景象和歷史瞬間,讓人見所未見……

對于越眾文化多年來的探索和堅持,羅亞君用四個字來概括之。

這四個字是:家國情懷,家是深圳,國是中華民族。

「我們希望把深圳這座城市的記憶,以及中國近現代以來在歷史人文方面的一些歷史影像,用我們的方式挖掘、整理、留存下去……」

不知不覺,加入越眾,已有八年。

從當年投身公益的一名工作人員,到今天負責文化版塊的一位公司高管,八年以來,羅亞君的成長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做公益,關愛抗戰老兵,讓她體會到,助人之餘,更多的是助己。

走訪那些可愛可敬的老兵,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淨化之旅……

跟眾多並不相識的捐贈人交流、溝通,練就自己的換位思考……

可以隨時公布的公益帳目報表,勇敢說不的底氣來自公司……

對於自己所處的平臺和正在從事的工作,羅亞君由衷地說,越眾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少見的,整個公司的工作氛圍,讓她如魚得水。

「最重要的不是公司想要做什麼,最重要的是在公司搭建的這個平臺上,你自己想要做什麼?你想怎麼做?所以我們並不只是服務於公司,也服務於我們自己……」

羅亞君進一步解釋說,團隊成員,想做什麼事情,公司會給予選擇的自由,包括在尋找合作夥伴時,「我們考慮更多的,是你認不認可我們所做的事情,你有沒有匹配的能力……」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加入越眾之後,羅亞君一直深受這兩句話的影響,讓她念念在茲。

做人做事,知行合一。

分享自己的公益心得時,羅亞君經常會告誡公益同行們,一個公益機構最核心的還是項目,在推進具體項目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救助了多少人,而是你傳遞了什麼樣的價值觀,影響到什麼人,共同促成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

這就是羅亞君,一位歲數不大、成長迅速的前媒體人。

看好她,祝福她。

(訪談時間:2020年10月30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深圳的腳步》第24期丨張一兵:深耕深圳歷史,疾呼文物保護刻不容緩
    從開始收集深圳的古代史料,到做出《深圳古代簡史》,僅僅用了一年多,「那個時候真是夜以繼日、找盡所有原始資料……」  張一兵笑著告訴我,過了這麼多年再回看那本書,至今還沒有發現什麼致命的錯誤或硬傷,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一般人也看不出來,因為很少有人能比他研究得更深……  「當年在短時間內能做出《深圳古代簡史》,也算是小有成就,多虧那個時候自己年輕,精力充沛,
  • 《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不可多得,不止是針對外國人而言,更多的中國人,也應該讀一讀此書,因為「深圳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艱難困苦,要讓世人有所了解」。在書籍的第二章,馬立安用很長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在深圳早期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三位領導,「他們曾經披荊斬棘開展改革但又飽受爭議」。
  • 南京大屠殺中,100多挺機槍掃射有多恐怖?聽聽日軍老兵怎麼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位叫松岡環的女作家,採訪了200多位佔領南京的日本老兵,通過這些老兵們的回憶,南京大屠殺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暴行,被許多日軍老兵揭露曝光,其中一位日軍老兵的話令人震驚:大規模屠殺俘虜時,有100多挺機槍掃射,數不清的中國士兵倒了下去。
  • 愛你,心中有愛不失溫度;想你,眼裡有光美好便生生不息
    世上真摯的情感,眼裡有光心裡有暖,至情至性的心靈,對心愛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愛你不負遇見,想你不負一片痴心的眷戀,愛你,心中有愛不失溫度,想你,眼裡有光美好便生生不息,心裡真愛著一個人任誰都替代不了,那是一份觸動心弦的眷戀,情感的世界裡,入了心的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心裡永遠的最愛!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溫暖他人!心是身上燈,照亮前行路人們常說:「心是你身上的一盞明燈,能夠替你照亮前行的路。」確實如此。心裡有什麼,你看到的就會是什麼。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莊大道;心中無光,前方就是荊棘滿地。
  • 願你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活成最美的樣子
    在百折千回中成長,在千磨萬擊中發光,那些心中有火的人,都是能夠忍受命運磨礪的人,都是能夠將生活的苦澀轉化為蜜甜的人。李子柒、李佳琪一個個耳熟能詳的草根網紅,平地崛起,不是因為他們的顏值,卻是因為他們是心中有火的人。
  • KG續約綠軍老兵依舊不死 凱爾特人暫緩重建腳步
    就這樣,凱文·加內特成了這個夏天眾多自由球員中第一個籤約的一位,據美國媒體報導,他接受了凱爾特人給出的3年3400萬美元r 續約合同。事實上,他根本都不用等到7月1日,馬上就可以接受這份合同。
  • 「愛國情 奮鬥者」丁玉坤:心中有光,何懼道阻且長
    「心中有光,何懼道阻且長。」5月19日,向記者說起童年的痛苦、創業的艱辛,丁玉坤始終面帶微笑,「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拼搏的精神和濃濃愛心。殘疾人選擇獨立、選擇堅強,唱響新時代奮鬥者之歌,同樣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 做一個心中有愛,眼裡有光的特教老師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月6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劉豔春)2008年高考填報志願的前一天,她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一檔關於雙胞胎自閉症兒童家庭實錄的節目,兩位三歲的自閉症寶寶對於家人的呼喚充耳不聞,對日夜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情感淡漠,透過屏幕看到孩子父母無助的眼神,深深觸動她的內心。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廣西作家劉玉新書《烽火青山》發布會昨日在深圳舉行。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
  • 追光而行,未來可期
    每一個單槍匹馬闖入這世界的人,跋涉紅塵,總在堅硬的外殼下,藏著生命的傷痕,總在陰暗的死角裡,藏著內心的秘密。然而,只要有光照進來,光亮和溫暖就會擊退黑暗和恐懼,就會讓迷茫的心,在堅持和等待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就會讓望穿秋水的眼睛,穿過迷茫,找到人生的出口和方向。生活不止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命裡不止有黑暗,還有光明和未來。
  • 雲南人的年豬飯是一種情結!
    #雲南年豬飯#在雲南人的臘月美食裡,必然會有「年豬飯」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情結!其實,「年豬飯」也可稱之為「殺豬飯」。雲南的年豬飯版本有很多,但整體而言大同小異,不同的區域其做法以及上席的菜品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以「宣威豬八碗」為代表的特色殺豬飯了!
  • 閃電頭評丨記者,記著!前路漫漫道阻且長 心中有光不畏遠方
    有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然而,卻仍有一大批人堅守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不曾遠離。「記者節」的存在無疑表達了對新聞工作者的尊重,但與之相伴的是社會對於我們的期待。所以榮耀之餘,我們也應捫心自問:筆下千鈞重,在當今這個時代裡,我們該如何「鐵肩擔道義」,去發現美好,鞭撻不公,書寫真相。
  • 《深圳植物志》全套出版 「影像深圳」明信片首發第19屆國際植物學...
    同時,包括《深圳植物志》、「影像深圳」郵資明信片及植物藝術畫等也在活動上紛紛亮相。   國際植物學大會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每6年舉辦一次,是植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被譽為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於7月23日-29日在深圳舉行,是國際植物學大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
  • 憶崢嶸歲月,拍「最美軍裝照」,中山西區為退伍老兵送拍攝禮物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實習生李倩姸 通訊員遊玉華7月17-19日,中山西區武裝部、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聯合轄區社會工作服務,給轄區退伍老兵送上一份充滿心意的節日禮物——以「憶崢嶸歲月,敬退伍老兵」為主題的軍裝拍攝活動。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坦克兵劉健老人在參觀過程中「幾次看不下去」,參加過朝鮮黃海北道漣川郡老禿山戰鬥的他感慨萬千。「我不敢回憶啊,犧牲太多了。」劉健說,「我們那時候武器裝備不如人,步兵有一支舊槍就不錯了,但就是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我們英勇頑強、捨生忘死,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大國地位,憑藉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
  • 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抗戰老兵盧彩文(1/ 20)
    9月3日,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尤其對這位盧彩文老人來說,更是有著難以言說的意義,89歲高齡的他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早已做足了準備。憶往日崢嶸歲月雖然抗戰勝利已經過了70個年頭,再說起往日崢嶸歲月,盧老依舊滔滔不絕。
  • 城市有你才有光,這首歌唱給為城市復甦步履不停的你
    微風拂柳,繁花漸開,沉睡了這麼久的城市,在人們的渴盼中終於甦醒。清晨的鳥鳴變得悅耳動聽,早餐鋪蒸騰的熱氣模糊了細碎的時間,馬路旁環衛工人慢慢掃去往日的沉重。車水馬龍的街頭,連擁堵都成了城市復甦的積極指向標。
  • 飯局真相:不懂的人吃的是飯,懂的人吃的是…
    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開會有飯局,開業有飯局……  對中國人來說,無論正事、閒事,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一頓飯,「飯局文化」,也就成為每一個人無法避免一定會接觸到的終身課題。  所謂人脈、圈子、社會關係、資源、友誼、生意,都繞不開飯局,毫不誇張地說,飯局已然成為很多人心中理想的公關秘籍和職場通行證。
  • 泥蜂智慧工地亮相深圳智慧城市應用展暨第19期寶安發布,驅動智慧...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的全新起點上,寶安區正堅持向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排頭兵而勉力奮進,堅持系統謀劃、高標準定位,堅持高強度投入,舉辦了諸多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相關展會及論壇,助力政企聯動、協同推進。10月20日,以"新常態、新思路,智能驅動灣區發展"為主題的深圳智慧城市應用展在灣區新技術新產品展示中心全面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