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研究大勢襲來,為什麼他們都在辦Datathon?

2020-12-04 站長之家

跨學科研究大勢襲來,為什麼他們都在辦Datathon?

跨學科研究可謂是近年來科學研究方法中討論的焦點之一,顧名思義,「跨學科」指的就是通過超越以往傳統學科分類的研究方式,而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

分析近百年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 300 多項成果中,近一半的項目是多學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對 170 多位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及他們的原創性成果的統計研究發現,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的科學家有 76 人,佔總數的44.2%,有 48 項原創性成果涉及其他學科體系,佔總獲獎次數的53%。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學科研究本身也體現了當代科學探索的一種新範型。

不僅如此,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前景的新興學科大多具有跨學科性質,而在所有跨學科研究中,與數據科學交叉是最值得關注的一種,因為它給每個領域都帶來了不一樣的風景。

本來用來研究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網絡爆款內容傳播的模型,最後在流行病領域得到廣泛利用;本來用於優化網絡搜尋引擎內容的自然語言和目標識別算法,卻在人文地理領域大放異彩,成為目前地理學家和文獻學家最歡迎的研究方法。

跨學科研究有哪些難點,協作效率如何提升

那麼該如何做好數據科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呢?

做好跨學科研究,首先必須要認識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一個人即使學識再淵博,也無法掌握所有所有的技能和知識,而是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相互協作,

著名的神經科學家Eric Kandel 的《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是一本由作者搜索長期記憶的生物學基礎的傑出著作。這本書與本文的連結點在於,跨越幾十年來,幾乎在研究的每一個階段,Kandel 都能通過研究團隊中其他領域的成員身上吸取技能與觀點,對他帶來幫助。

所謂交叉研究是指以研究團隊為基礎開展的科研活動,它要求團隊成員有各自不同的知識背景,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且以團隊為整體對複雜的科學問題發起挑戰。團隊成員通過彼此交流,拓展原有的知識結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研究中每個人都要負責涉及自己學科領域的問題,每個人對最終的研究成果都負有責任。

實際上,交叉學科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很多現在的學科也是由過去的交叉學科發展而來的,如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產生了生物材料學;生命、醫學科學與信息科學交叉,產生了生物醫學電子學以及生物醫學信息學等。交叉學科的形成首先是來源於對一些複雜的科學問題進行系統、深人研究的需求。如生命與醫學科

數據科學科研協作難?Datathon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這時候,一種新興的科研模式悄然興起,以其開放式和跨專業合作的特色惠及了很多參與者,並正以飛快的速度席捲全球,這就是 「Datathon」 。

Datathon最初由MIT團隊和哈佛醫學院團隊發起,自 2014 年起,全球已經舉辦了 20 餘屆活動。每次都會有來自這兩所大學的專家教授齊聚一堂,指導來自不同專業的選手們自由組成課題小組,在短期內展開醫療數據相關的競賽,以此推動新觀念和科研創新。

Datathon的前身來源於「Hackathon」,相信大家對「Hackthon」都不陌生,是一種在短期內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編程競賽活動,匯集了大量跨行業和崗位的人才,每一期的時間都很短,但總能讓各個領域的創新想法和思維得到碰撞,產出優質的創新成果。

數據科學是臨床科研中的重要工具,在整個研究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對臨床方案中收集的數據最直觀的展示,啟下直接需為成果負責。對於醫療數據分析來說,Datathon是通過組建跨學科團隊,在短期內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完成臨床研究項目,能夠基於數據計算的方法,合作解決臨床醫生面臨的眾多問題和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2015 年,解放軍總醫院率先把這一模式引入國內,匯集了包括臨床專家、數據科學家、統計學家、工程師和計算生物學家等在內的知識背景和技術不同但互補的參與者,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Datathon實踐認識了醫療大數據,通過醫療大數據手段解決了臨床問題。

跨學科研究成果如何延續?數據科學協作工具保駕護航

每場Datathon不僅因其精彩過程而備受矚目,對於臨床醫生來說來說,這一模式為其後續的跨學科合作提供了模版,並有很多競賽小組實現了後續的團隊合作。對於科研課題來說,比賽中對於課題的探討改進和階段成果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 2019 年的Datathon活動中,採用了和鯨科技的K-Lab在線數據分析平臺,對此次培訓和參賽提供了全程在線支撐。K-Lab這是一個支持團隊協作的在線數據分析平臺,而且能讓數據分析成果和論文手稿長期留存,讓每個團隊成果都能以可復現的形式存在於雲端平臺上,在賽後,以便團隊展開更加深入的在線協作。

醫療領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在每一份臨床標本的後面,都是一個渴望健康的生命」,所以醫務人員在臨床醫療決策時都會非常重視每一個治療措施對患者的影響。

只有通過像Datathon跨學科合作,讓臨床醫生在醫學訓練中掌握的概念與基礎研究、轉化研究或臨床研究上結合在一起,才能夠讓各領域的人才破譯臨床問題,使得每一位臨床醫生的努力都能與前沿臨床方案相關聯。


免責聲明:「站長之家」的傳媒資訊頁面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自媒體人、第三方機構發布或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更不對您的投資構成建議。我們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投資行為、購買使用行為。

相關焦點

  • 2019PLAGH-MIT醫療大數據學術交流及Datathon活動正式開始
    來自MIT的郝思丞研究員,介紹了從資料庫建設到數據的二次分析利用,並向大家分享了MIT實驗室10多年來的經驗和歷程,也著重提到跨學科合作中協作交流的重要性,醫療人員和數據科學家不僅要建立合適的表示方式,還需要對數據、算法和分析結果解釋上達到統一。和鯨科技作為本屆Datathon的技術支持方,旗下的「數據科學協同平臺」K-Lab是數據分析和實操的全程支持平臺。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世紀初以來,在科學的諸多領域包括人類認識活動的不同領域中,人們發現一種驚人的相似性:許多研究領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悖論,許多學科受到悖論的挑戰和困擾。在數學、邏輯學、物理學、語言學、生物學、哲學、經濟學、文學、一般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等中都存在大量悖論性質的內容。這說明,悖論的發現並非某種偶然現象,也不局限於某一學科,而是廣泛地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
  • 同列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是觀音的繼承人?
    所以佛經中極少有單獨關於大勢至菩薩的故事,甚至現實中立雕塑供養,都從未有單獨供養大勢至菩薩的。沒辦法,咱娑婆世界之人就是這麼現實!不遠扯,大勢至菩薩將成何佛,佛號是什麼呢?咱們先得了解大勢至菩薩的來歷以及他的修行故事。據《悲華經》記載:久遠無量劫前,有一個轉輪聖王和他一千個兒子在大臣寶海的勸告下,皈依了寶藏如來。
  • 推動群體智能的跨學科研究
    在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領域,不少研究者都研究過不同形式的群體智能。在過去的20年裡,一種新的群體智能出現了:相互關聯的群體和計算機,共同做著智能的事情。為理解這種新型群體智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群體智能的定義  學者們對群體智能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希爾茨(S. R. Hiltz)和圖魯夫(M.
  • 3個STEAM案例|詮釋為什麼跨學科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因為學習過程中學科過於割裂,學生通常難以理解各個學科之間是如何聯繫的,這時,跨學科學習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什麼是跨學科?跨學科以單學科為依託,但要超出單學科研究的視野,關注複雜現實問題或課題的全面認識與解決,有明確的、整合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推動新認知、新產品的出現,鼓勵在跨學科基礎上完成創新與創造。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
  • Cell Mentor丨跨學科開放獲取期刊(iScience)「大起底」
    我們的團隊分布在全球各地,在美國(波士頓)、歐洲(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和中國(北京)都設有分部。我們團隊會組織很多的視頻會議,儘量兼顧不同時區的時間,這其實非常有趣!」iScience涵蓋的研究領域有哪些?為什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非常重視這本期刊?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舉行,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日本著名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在本屆論壇特設的科學態度大師講堂,帶來「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的演講。他建設性地提出,「研究必須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
  •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是父子關係你知道嗎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有人的本性都一樣,都具有佛性,佛性都是平等光明的。為什麼在世間顯現出善與惡?善導大師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人是隨著環境因緣改變的,現在是善人,將來未必是善人,可能成為惡人;現在是惡人,換了環境也可能成為善人。所以,我們學佛不能自我驕慢,要持久地精進修行,多學、多聽、多悟。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為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近日成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2020年6月20日上午,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
  • 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戴的寶冠有何不同,可是你知道他倆代表什麼嗎
    而大勢至菩薩的寶冠中是個寶瓶,有什麼來歷:大勢至菩薩最初修行時聽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當兒女的欲想報答父母恩,很難報答,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脫三界,這樣才能報答父母恩。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修道之時,他的父母早已棄世,若是父母在世,他還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脫三界,可是他的父母已經棄世了,他想起來,這是最大的遺憾。
  • 學科發展趨勢與跨學科組織模式探究
    摘 要:跨學科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促進跨學科研究不僅能在學科交叉地帶發現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學科增長點,而且也有助於解決人類社會和科技的重大問題。要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布局、提升學科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就要高度重視跨學科的研究。
  • 德國將建立腦研究跨學科網絡
    為整合德國腦研究能力,德國聯邦教研部將建成一個跨學科網絡,並宣布為此在未來5年內提供三千四百萬歐元。    這一網絡將研究腦功能的神經學基礎,即所謂的認知過程。這項研究將使人們對腦功能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而且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預防或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此外,這些知識在計算機和程序開發過程中能夠得到應用,也能用於開發更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屬於這個網絡的四個協會分別位於柏林、弗萊堡、哥廷根和慕尼黑。參加的單位有大學、大學以外的研究機構、醫院和公司。
  • 跨學科成解決氣候變化等棘手問題有效途徑
    它將「藐視」定義許多現代大學的強大學科界限,將不同學部的成員集合起來,引導他們共同投身於公用項目。Brown認為,這將有助於大學教員處理更大的科學和社會問題。  「目前,那些真正具有挑戰性、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複雜的,需要尖端設備和知識工具。」他說,「傳統的大學院繫結構並不利於合作和跨學科工作。」這可能是發展跨學科研究的最早努力了。而現在,跨學科研究已經幾乎橫掃了全世界的大學。
  • 因跨學科研究,詹姆斯·斯科特成為「赫希曼獎」新晉得主
    記者 | 羅東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在其網站公布,2020年阿爾伯特·赫希曼獎授予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以讚揚他廣泛而卓越的跨學科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網站,2020年阿爾伯特·O.赫希曼獎頁面。阿爾伯特·赫希曼獎在2007年首次頒發,兩年一屆。
  • 2019醫療大數據Datathon:打破學科邊界,獲得跨越式成長
    本屆Datathon活動環節首次引入了和鯨科技與AWS作為技術支持方,以保障流暢的在線數據分析協作體驗和研究結果產出留存。臨床醫生往往每天都面對著繁忙的診療任務,而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缺乏對臨床知識的深入了解,因此,由任何一方獨立開展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究都困難重重。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利用迫切地需要跨專業合作,組建一個理 - 工 - 醫多學科團隊,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分工協作,實現共贏多贏。由此,Datathon活動應運而生。
  • 「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 | 訪談計劃
    在近三年的碩士學習中,我以低科技藝術實驗室為平臺,深度參與了眾多跨學科藝術創作及項目,在此期間,我以自身實踐為原點,逐步確立「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研究議題。研究過程以新媒體裝置藝術創作的團隊協作模式為基礎樣本,對9位不同藝術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跨學科藝術團隊的構建必要性」、「跨學科藝術團隊的協作模式」等問題,對跨學科藝術團隊的工作方法展開討論,並結合學術文獻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分析,最終在碩士研究論文中予以系統性的闡釋。
  • 港科大(廣州)擬全部跨學科,將設這些前沿研究領域
    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港科大教學未來將著眼於培養跨學科人才。港科大(廣州)位於廣州南沙,毗鄰廣深港高鐵慶盛站,距離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只需30分鐘,首階段將培養4000名研究生,計劃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
  • 寡婦年能辦喜事嗎?為什麼大家都要趕著今年辦?
    2020年是兩頭春,所以下半年辦喜事的人特別多。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明年2021年是無春年,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寡婦年,從民間傳統來講,儘量不在無春年結婚辦喜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春天象徵著新生命的開始,像徵著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端,新的計劃,新的目標!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然而,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往往是空白區域,沒有以往的教學經驗或者社會反饋數據可以借鑑,在這種條件下所制定的培養目標難以準確定位。跨學科導師需求難以滿足。教師一直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因素,在跨學科教育中,導師的作用尤為突出。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科研計劃、學術論文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