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ntor丨跨學科開放獲取期刊(iScience)「大起底」

2020-12-02 CST中國

2018年3月,iScience創刊號正式與讀者見面,作為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全新的跨學科開放獲取期刊,意在為推動生命、物理和地球科學等領域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應用研究提供了新舞臺。

對於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些在i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問題,Cell Mentor特別邀請了iScience的兩位主編Simona Fiorani和Stefano Tonzani來為大家詳細解讀。

請介紹下iScience的編輯團隊。

「iScience編輯團隊有著非常多樣化的科學背景。Simona是一位分子生物學家,而Stefano是一位化學物理學家。團隊的其他成員包括Tina Zhang(材料科學)、Jian Li(凝聚態物理學)、Swapnika Ramu(癌症生物學)、Dorota Badowska(行為神經科學)、Sheba Agarwal(分子生物學)、Rituparna Chakrabarty(神經科學和結構生物學)和Alessio Bolognesi(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

另外, Michelle Muzzio(化學/能源)將於今年9月底加入我們。我們的團隊分布在全球各地,在美國(波士頓)、歐洲(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和中國(北京)都設有分部。我們團隊會組織很多的視頻會議,儘量兼顧不同時區的時間,這其實非常有趣!」

iScience涵蓋的研究領域有哪些?為什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非常重視這本期刊?

「iScience是一本跨學科期刊,旨在涵蓋所有科學領域。因為去年才剛剛創刊,所以我們將在拓展新領域上不斷努力——了解新的領域和傑出的科學家令人非常激動。」

iScience有什麼獨特之處?

「本刊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其跨學科性。我們相信,為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挑戰,世界需要科學家們走出去,讓各種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研究的資助者們似乎也有同樣的想法,有越來越多資金投入了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改進跨學科研究審查和發表方式、開展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我們缺少一本這樣的出版物。我們的目標是為在相似主題上努力但還沒有互動交流的科研團體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為我們的讀者帶來令人欣喜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或許還能應用於他們在其他領域的研究。

我們會有選擇性地發表研究——只有推進其研究領域發展的論文才能在iScience上發表。」

您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更多信息嗎?

「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了一支絕佳的科學家團隊為本刊提供幫助,編委會成員們來自世界各地,其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其中的許多科學家同時也是跨學科實驗室的負責人,因此他們很清楚這類研究所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收穫。我們的小型諮詢委員會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當我們想要做出重大改變時,他們能為我們指明方向,與我們一同乘風破浪。例如,iScience採用結構化評審問卷,而楊學明教授和蒲慕明教授等科學家在此方面所提供的幫助具有重要的價值。規模更大的編輯委員會是我們與各個科學團體之間聯繫的重要橋梁,不僅協助我們評審論文稿件,而且在創建特刊等編輯項目中發揮帶頭作用。」

請介紹一下iScience從投稿到發布的基本流程。

「與所有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的期刊審閱流程相同,iScience的編輯們對我們發表的內容有最終決定權,有時甚至會推翻審稿人的意見。作者提交稿件後,我們的編輯會認真分析該項研究,判斷其是否符合我們的質量標準。如果符合,我們會進一步確定該成果的所屬領域/學科——這對於跨學科論文來說尤其重要,因為1+1常常會產生大於2的結果。基於這一理解,我們將建立同行評審小組,從而確定需要評估的領域及其評審次序。我們的審稿人將會通過填寫結構化表單提出建議,該表單在主要/強制性修改以及次要/可選的修改之間劃了明確的界限,因此作者能明確知道修訂的要求。我們的審稿速度非常快,編輯初審通常在3-5天之內,同行評審約三個星期左右就能給出首次回復,這個時間對於研究發表來說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論文準備好後,我們會立即在線發布——作者接受的版本通常在論文接收兩天後即可在線查看。」

將論文送至評審的標準是怎樣的?接收論文的標準呢?

「論文進入外審環節的基本條件是該研究推動了特定領域或跨學科領域的進步。如果希望得到接收,論文需要經得起審稿人的嚴格審查。」

您能介紹一些iScience在2018年發表的重要文章嗎?

「2018年,我們發表了有關電池、3D列印人體腸道組織、可穿戴設備的可拉伸導體、基因組學、進化等方面的研究。

您能給出「跨學科性」的具體定義嗎?基於這一定義,iScience為此有哪些舉措?

我認為,跨學科科學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合作的科學;雖然是針對具體領域,但可以激發其他領域研究的科學;還有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問題的科學。我們致力於讓所有類型的研究都能在iScience上找到歸屬感;同時我們將為值得發布的論文簡化其發表流程。在名為「幕後故事」(backstory)的欄目文章中,我們的作者詳述了他們在面對跨學科研究相關挑戰時的解決方法。此外,iScience編輯經常會舉辦一些研討會,為克服這些障礙提供建議。」

iScience是否只發表跨學科的研究?

「iScience既發表跨學科研究,也注重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向更廣泛的受眾呈現針對具體學科的研究,我們最終呈現的論文不僅需要讓科學家所在領域的研究團體能夠理解,而且要讓更多受眾看得懂。」

iScience發表哪些類型的文章?

「本刊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在長度方面不受限制。此外,我們還會發表綜述和觀點文章,它們對最先進的技術一探究竟,展示了對某一領域未來的前沿展望。我們致力於研究的完整性,因此設置了「方法公開」這一詳述實驗步驟的部分,同樣沒有長度限制,作者必須在其中獨立地闡明他們所進行的工作。」

Cell Mentor是Cell Press與CST聯手推出的

在線資源平臺Cell Mentor,努力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發展解析、

文章發表指南、實驗設計和操作技術等資訊。

相關焦點

  • BIO Integration 一本新的,開放獲取跨學科期刊加入ScienceOpen
    新的生物醫學跨學科雜誌BIO Integration (BIOI)填補了這一空白,幫助架起了學術界、臨床醫生和工業界之間的橋梁。ScienceOpen很高興與BIOI合作,為BIOI創建一個特色合集。Open Access期刊 —— BIO Integration(BIOI)。
  • 這本Cell子刊創刊兩年,影響因子可能達10分
    那麼這本期刊的現狀如何?真的值得投資嗎?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iScience》 是Cell出版集團旗下的一本新的開放獲取期刊,於2018年3月創刊,2019年12月份被SCI收錄。發表內容為跨學科的任何內容:包含生命科學,物理和地球科學的等領域的研究。《iScience》的編輯Simona Fiorani和Stefano Tonzani表示:iScience是一本跨學科期刊,旨在涵蓋所有科學領域。
  • Wiley宣布推出全新開放獲取期刊
    由於這一主題對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該期刊將優先出版面向廣泛讀者群,且探討影響能源的未來的可持續的先進方法的高品質研究論文。  「能與化學工業協會(SCI)建立本次合作關係,我們感到特別自豪。這一新期刊將涵蓋從風能、太陽光電和生物燃料,到核能、電力工程以及化石燃料的清潔技術等所有能源研究,」 Wiley副總裁兼物理科學與工程出版部董事總經理Jon Walmsley說道,「Wiley旨在通過聯繫研究人員與他們的同行、資助機構以及更廣泛的科學社群來為他們提供支持。」
  • 探索新的開放獲取健康期刊
    ScienceOpen自豪地宣布,我們與Spotlight on Research (SOR)建立了夥伴關係,提高人們對SOR開放獲取、同行評議的健康期刊的認識。Spotlight on Research的使命是在易獲取、高質量、高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方面成為在線學術出版的領導者,並成為所有從事和閱讀健康相關研究人群的首選同行評議來源。它的期刊旨在通過在網上免費提供高質量、以證據為基礎的健康信息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健康。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 iScience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
  • 下個月,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的這些期刊將轉為開放獲取
    Wiley已與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建立開放獲取出版合作關係,推動IET自2021年1月起期刊出版向金色開放獲取模式轉變。 從2021年起,IET期刊將由Wiley以開放獲取模式出版,這意味著這些期刊刊發的所有論文一經發表即可免費閱讀、下載並分享到更廣大的讀者群。 轉換為開放獲取期刊後,作為作者,您的文章可以更快速地被發表,您也可以保留文章版權。
  • 英國皇家學會創辦新開放獲取期刊
    英國皇家學會總部2月12日,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雜誌的出版方)宣布出版旗下首個開放獲取在線期刊不到一周之後,2月17日,英國皇家學會宣布也將出版自己的首個開放獲取在線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出版首期定在今年晚些時候。 皇家學會在聲明中稱,新期刊將「提供升級發表服務,幫助學界發表所有接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不受傳統期刊對範圍、長度或者影響的限制」。
  • Relaunching: Cell Regeneration 細胞再生期刊
    Cell Regeneration 2019年, 學術期刊Cell Regeneration該期刊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創始,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發表了多篇優秀論文。現在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正式接管Cell Regeneration, 將全力支持Cell Regeneration的發展,為它翻開新的篇章,使其成為學會的期刊團隊中獨特的一員。
  • IET與Wiley宣布建立「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合作關係
    中國,北京2020年7月16日——近日,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John Wiley&Sons Inc.共同宣布,就開放獲取(OA)期刊的出版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從2021年1月開始,IET期刊將採用金色開放獲取(gold open access) 的模式出版。
  • 自然出版集團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 兩家知名非盈利期刊出版商開始擁抱開放獲取的替代路線
    原標題:兩家知名非盈利期刊出版商開始擁抱開放獲取的替代路線來源:solidot 開放獲取是期刊出版的一大趨勢,但出版成本並沒有消失。現有的開放獲取模式主要是將成本從大學圖書館轉移給論文作者。大學擔心為了幫助科學家出版論文它們的支出可能比訂閱期刊的費用更高。現在兩家非盈利的知名期刊出版商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去支持開放獲取。Annual Reviews宣布了Subscribe to Open方案,改變訂閱的性質,也就是院校的訂閱費用保持不變(有5%的折扣),但期刊將變成開放獲取。
  • 喜訊:細胞出版社即日起全部支持開放獲取模式
    我們認識到,世界各地的作者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因此我們一直與所服務的學界合作,以測試和學習加速開放獲取的不同方式。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開放獲取出版商之一,愛思唯爾旗下的2,600種期刊幾乎全部支持開放獲取出版,其中包括500種完全開放獲取期刊。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都可以選擇通過開放獲取模式在備受推崇、有影響力的細胞出版社旗下所有期刊上發表文章。
  • Springer Nature自然科學與工程開放獲取期刊|2019最新期刊指標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備受矚目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在此,整理出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科學與工程學開放獲取期刊的最新期刊指標,供大家先睹為快。Nature Research、BMC以及SpringerOpen 已籤署了《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DORA),並將一如既往地主張以一系列不同的指標來評估期刊。
  • BMC F4 | 生物醫學領域高影響力開放獲取期刊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聯合Cell Press在中國推出Cell Mentor
    麻薩諸塞州丹佛斯和北京2019年10月21日 /美通社/ -- 領先的抗體、試劑盒和服務提供商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和40餘種主要研究與評審期刊的領先出版商Cell Press今天宣布,面向生物系學生和研究者的教育資源Cell Mentor™已在中國推出。
  • 生命科學研究人員都需認識的10家開放獲取期刊
    這些有賴於可信任的學術期刊推波助瀾。它們採用縝密的同行審查,籌建編輯委員會來為文章的內容與質量把關。通過後再以自身的權威度進行廣泛的散播,因此高質量的期刊所需的刊登文章處理費(APC)較高,拒稿率也較高。有別於一般傳統訂閱期刊,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採用開放獲取期刊,藉由此策略達到更廣泛的傳播效果。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
    據悉,「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業界和公眾開放。「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由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負責實施,作為我國科技期刊集中開放獲取平臺,「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以「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權威精品」為定位,以開放整合國內科技期刊為途徑,匯聚國內千餘種學術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佔比超70%,學科分布遍及理、工、農、醫四大科技領域,收錄期刊論文超500萬篇,面向科技人員免費開放,提供全文和期刊評價指標,實現即時下載。
  • IET出版全新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能源轉換與經濟》
    2020年10月16日,中國北京——近日,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合作出版了一本全新的跨領域學術期刊——《能源轉換與經濟》(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期刊涉及能源工程、電氣工程和運輸工程等多學科的技術、經濟、管理和政策等相關研究,並採用了金色開放獲取模式。
  •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DOAJ」收錄 2020-06-17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