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Cell子刊《iScience》 值得投資嗎?
作為一個今年剛獲得影響因子的新期刊,《iScience》 首個影響因子就達到4.447分。
編輯團隊號稱《iScience》 將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
那麼這本期刊的現狀如何?真的值得投資嗎?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iScience》 是Cell出版集團旗下的一本新的開放獲取期刊,於2018年3月創刊,2019年12月份被SCI收錄。發表內容為跨學科的任何內容:包含生命科學,物理和地球科學的等領域的研究。
《iScience》的編輯Simona Fiorani和Stefano Tonzani表示:
iScience是一本跨學科期刊,旨在涵蓋所有科學領域。因為去年才剛剛創刊,所以我們將在拓展新領域上不斷努力——了解新的領域和傑出的科學家令人非常激動。
本刊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其跨學科性。我們相信,為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挑戰,世界需要科學家們走出去,讓各種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研究的資助者們似乎也有同樣的想法,有越來越多資金投入了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改進跨學科研究審查和發表方式、開展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我們缺少一本這樣的出版物。我們的目標是為在相似主題上努力但還沒有互動交流的科研團體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為我們的讀者帶來令人欣喜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或許還能應用於他們在其他領域的研究。
雜誌主頁:https://www.cell.com/iscience/home
《iScience》 有7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戰略編委會成員,以及上百位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iScience》的編輯Simona Fiorani和Stefano Tonzani表示:
iScience編輯團隊有著非常多樣化的科學背景。Simona是一位分子生物學家,而Stefano是一位化學物理學家。團隊的其他成員包括Tina Zhang(材料科學)、Jian Li(凝聚態物理學)、Swapnika Ramu(癌症生物學)、Dorota Badowska(行為神經科學)、Sheba Agarwal(分子生物學)、Rituparna Chakrabarty(神經科學和結構生物學)和Alessio Bolognesi(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
《iScience》於2018年創刊,創刊當年發文量為226篇,創刊第二年發文量為521篇,今年是創刊第三年,到目前為止發文量為648篇,預計今年發文量將首次超過1000篇。
畢竟號稱對標年發文量5000+的《Nature communications》,《iScience》的發文量未來還可能進一步上漲!
國人佔比情況:分析了2020年的648篇文獻的地區分布。美國人發文量第一,中國人第二。國人佔比29.6%,將近三成!
《iScience》今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4.447分。
分區情況:在多學科科學領域位列全球第15名,JCR一區。
小編選取了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獻,
1. 5月13日投稿,7月20日接收,從投稿到接收共2個多月。
2. 4月1日投稿,7月16日接收,從投稿到接收共3個多月。
3. 5月12日投稿,7月21日接收,從投稿到接收共2個多月。
審稿速度快,從投稿到接受一般兩三個月。
《iScience》是OA雜誌,版面費為3000美元。
網友1表示:比較悲催,工作撞車了,投稿前一周,有一篇相關工作發表在jacs上。為了搶時間直接投在了iscience上,速度不得不提,真心快。但願能穩定到10,目前來看第一個影響因子很難到10了,但前景不錯,看了該期刊上化學相關文章質量還不錯。
網友2表示:以我導師對iScience綜述的重視程度大概是值得投資的吧。本來想讓師弟寫的,結果後來改讓博士寫了 。(我的師弟已經被放了兩次鴿子了,心疼他,畢竟他一篇文章還沒有呢,他同學已經發了兩篇大一區了。)
網友3表示:我相信cell出版社的運作能力。希望能升值,我也剛投資了一篇,還是我喜歡的工作。本來投8分左右的專業期刊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從網友的評價來看,《iScience》的稿件質量較高,審稿速度快。加上背靠Cell大樹,多位全球重量級科學家坐鎮,未來跨學科研究的火熱進行,《iScience》未來的發展不會差!值得投資!
以上分析,僅為一家之言,如有不當,敬請指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