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發展趨勢與跨學科組織模式探究

2020-12-0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跨學科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促進跨學科研究不僅能在學科交叉地帶發現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學科增長點,而且也有助於解決人類社會和科技的重大問題。要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布局、提升學科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就要高度重視跨學科的研究。然而,面對既有的傳統學科結構,跨學科發展面臨著組織人事、資源共享和文化意識等多重壁壘。在現階段,通過建立高於院系層面基於學科門類的大類學科平臺組織和打造低於院系層面基於課題項目或研究目標的教學科研人員學術組團相結合的跨學科組織模式,是彌補傳統院系組織模式缺位、打破學科結構壁壘、促進跨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跨學科;組織模式;大類學科平臺;學術組團

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並且成為推動當代科技和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跨學科研究打破了現代學科劃分形成的學術結構壁壘:一方面,填補單學科微觀化後的空白;另一方面,釋放學科活力、加強學科間交叉融合發展,必然會進一步促進學科在更高和更深層次上的重組。只有通過整合及優化配置內外部資源,創新跨學科組織建設模式,完善跨學科發展機制體制,促進學科間優勢互補、開放共享、協同發展,才能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

跨學科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高等教育學科構建、研究機構建設經歷了單學科向跨學科的發展歷程。單學科建設謀求邊界明確的獨特研究對象、獨特的研究方法、特定的學科概念與範疇,並試圖建構一個邏輯嚴密、凝聚力強、高度一致的理論體系,以此作為學科身份的標識。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它們研究的對象無非就是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在現實世界,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管哪一門科學、哪一個學科,都只是對這一整體中局部現象的研究,單一學科自然也解決不了整體性問題。這一點,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兩彈一星」工程項目中就已經有了很好的體現。任何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科技問題,尤其是全球性問題,都是相當複雜的綜合性問題,「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寬闊的論述必須是多學科的」 [1]。

新的學科增長點往往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要解決人類重大科技和社會發展問題也愈發呈現出多學科協同的特點。在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佔到近一半並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就像1986年諾貝爾基金會主席在頒獎致詞中所說:「從近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選可明顯看到,物理學和化學之間,舊的學術界限已在不同的方面被突破。它們不僅相互交叉,而且形成了沒有鮮明界限的連續區,甚至在生物學和醫學等其他學科,也發生了同樣的關係。」 [2]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也曾在1985年中國科協召開的交叉科學學術會議上提出,可以預料,在某種意義上說,本世紀末到下一個世紀初將是一個交叉科學時代。

研究型大學在推進跨學科研究活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各高校爭先推進跨學科研究發展,也越來越重視以跨學科的方式組織教學科研,教學科研展開的焦點在問題上,各門學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並相互聯繫。[3] Scopus資料庫結果顯示:北京大學被引次數排名前五位的獨特競爭力(Distinctive Competency)及潛在競爭力(Emerging Competency)學科集合[4]主要集中於化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及環境科學領域,被引次數前五名中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學科集合單學科特點還比較明顯,只涉及一兩個學科;哈佛大學的競爭力學科集合則主要集中在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等領域,每個學科集合都涉及了三個不同學科,同時集合內的文章數和被引次數均遠高於北京大學。這也說明,哈佛大學的跨學科發展程度更高,而北京大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學科交叉和融合使傳統單學科的邊界變得模糊,研究方法更加趨向交叉和融合,相應的出現了諸多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和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多元組織模式,大學的學術治理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著適應性調整。然而,目前中國大學的傳統院系組織主要是依據單學科構建的,跨學科的發展面臨著傳統院系組織結構壁壘的學術困境,如何打破學科結構壁壘,探索建立適應中國高校發展校情特點、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有利於跨學科發展的組織架構和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布局,提升學科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課題。

跨學科發展的結構壁壘

在我國高校中,單學科的發展模式已較為成熟,跨學科雖然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但無論是在組織人事方面、在資源共享方面還是在文化觀念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結構壁壘。

1.組織人事方面。大學的組織結構大都採用「校-院系」管理建制,院系作為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承擔著教學和研究功能,這種主要基於單學科專業組織起來的院系體制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種制度慣性,組織結構的僵化又會形成組織結構惰性。教師因為常年的人事關係歸屬而給自己貼上了院系甚至是某個教研室的標籤,同時因對收入、晉升和未知的擔憂等會對院系產生依賴,教師忠誠於自己的學科專業,對其他專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特別是在有些專業化領域裡,教研人員期望自己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的權威,維護自我學科的價值和利益。一方面,院系組織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基層組織;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演變成制約跨學科研究的組織壁壘,這種組織壁壘很容易使得原本最為重要的學術追求目標被置換成適應院系組織規則制度下的利益最大化。院系劃分得越細,院系間壁壘可能會越高,也越容易出現重複建設等問題。如果缺乏有效的平臺組織和教師兼職及評價體系等制度保障,教師進行跨學科研究往往力不從心。

2.資源共享方面。在現行體制中,各高校主要以院係為單位進行編制崗位、學生指標、經費項目等資源配置,很多學科院系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源和資料庫等也是單獨所有,有的還是實驗室、課題組所有,資源共享面臨著壁壘困境。對於跨學科研究項目,往往研究周期長、規模大,需要多方資源和各學科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知識共享和互換,有時科研結果的不確定性使得教學科研人員更傾向於守住自己學科領域和資源,而不願意輕易做跨學科研究的領導者和參與者,跨學科合作空有前景和目標,最終很有可能成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也是目前一些跨學科組織成為「殭屍」組織的重要原因。

3.文化觀念方面。傳統學術組織在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強勢的學科領地,進入同一個學科領域的教學科研人員組成了一個學科共同體,他們持有一些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由於每個學科都構建自己的概念體系、應用理論和研究方法,我們的世界正變得分崩離析、支離破碎。這種分化使得每個學科在具體分析時都依賴自己的隱含假設,以致形成了對世界不同的認識」[5]。也有學者把這種學科差異稱為「學科世界觀」,認為這是一個學科的群體組織概念,是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對世間萬物的概念化過程,也是不同學科之間「門戶之見」的來源。對於學科的學術權威來講,在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學科文化氛圍後,往往難以輕易打破現有學科文化氛圍和格局,而是維護學科地位和領地,強調所在學科文化的穩定性和特殊性。有研究認為,高度的個人主義是阻礙師生進行交流的因素,學術人之間應該以溝通理性為基礎,通過彼此間的交往與理解,建設學術共同體。[6]

打破壁壘,探索完善跨學科組織架構和制度環境

國外跨學科領域有不少先進經驗。有的從國家層面聯合高校組成跨學科組織,如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這是國家和學校合作的典型,也是跨學科組織中成功的典範,領跑國際物理研究六十年;有的建立校級跨學科組織,如美國南加州大學跨學科研究發展規劃建議設置的校級跨學科科研單位(UORU),運行機制定位在學校層面,不歸屬任何院系,目標是構建實質性的研究平臺,解決重大社會問題;有的搭建校級虛擬交叉學科平臺,如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系統生物學計劃(CSBi),通過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工學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產生在醫學和生物技術領域高影響力的應用成果,以最小的資源帶動最大的活力。

我國也有了不少探索。例如: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的協同創新國家項目—2011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聯合中心等院校之間合作推進跨學科研究的組織模式等,為推進國內高校跨學科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現有的國內高校組織結構中,基於單學科的院系組織結構仍是學術組織設置的重要框架,而促進跨學科發展最為科學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平臺建設培育跨學科研究「土壤」。一是高於院系組織層面的、基於大類學科設置的平臺組織,代表學校層面在同一個學科大類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戰略規劃。二是低於院系組織層面的基於課題項目或研究目標的教學科研人員學術組團。前者持續穩定,後者靈活多樣,兩者從不同層面對院系組織在跨學科發展中的「缺位」進行增補,再加上機制體制的保障支撐,將大大推動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切實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1.建立大類學科平臺組織。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將學科分為13個學科門類、110個一級學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中設5個學科門類、58個一級學科;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將學科劃分為22類。不同的學科劃分方式有不同的側重角度和使用目的。現階段院系設置上,有些是以學科門類設置,有些是以一級學科設置,甚至有些是以二、三級學科設置,有些一級學科還是多院系共建的,院系學科劃分過細可能會導致同門類、同一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暢通,教學科研力量被分散,資源使用率和共享率不高,這也是高校治理和發展的重大難題。

要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在院系層面之上基於大類學科加強平臺建設,通過學部等大類學科平臺組織,把本應學科交流密切、圍繞解決同一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相關學科融合在一起,使跨學科交流更加便捷、專業設置更加科學、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學科競爭力更加強大。同時,學科建設的目的是人才培養,學科的發展將從根本上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跨學科研究的深入也會大大促進跨學科人才的培養。

大類學科平臺組織建設不等同於傳統院系建設,不是簡單地多建一個機構,也不完全是在院系上多增加一個管理層級,而是在傳統院系之上建立一個促進院系交叉融合的平臺組織,它沒有自我利益,關注的是跨院系的整體學科建設,致力於資源更加有效的配置,做院系單獨做不了、做不好又必須要做的事情,創造聯合、互利、共進的發展環境,整合同類學科資源,形成學術合力,這樣不僅有利於促進跨學科發展,而且也會激發傳統院系學科的活力,帶動學科整體發展。

要保證大類學科平臺組織作用的有效發揮:一方面,將跨學科類資源向大類學科平臺組織配置,完善機制體制保障;另一方面,推動傳統院系由資源「為我所有」向「為我所用」的觀念轉變。

2.支持打造跨學科學術組團。教學科研人員間的交流合作往往是基於一個項目或研究目標而靈活聚集在一起,有時需要圍繞某一個新興跨學科領域建立一個穩定持久的研究組織,有時更多的則是需要一個共享機制和跨學科環境,讓教學科研人員能夠根據研究需要自行科學組合。

以北京大學為例,21世紀以來,陸續成立了30餘個新體制研究機構,其中以理工醫領域跨學科研究機構居多,這些機構在學科評估中表現突出,在人才吸引、學科管理框架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探索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然而,跨學科的發展單純依靠成立跨學科實體機構是不夠的,也難以在每一個跨學科領域都布局一個研究機構,更多的是要靠保障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機制體制,以學術組團等靈活的方式滿足更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多學科交叉融合需求,使學術研究在需要交叉融合的時候能夠沒有壁壘、暢快合作。

跨學科學術組團不一定是實體機構,也不一定需要持續的人、財、物投入,可以基於課題項目和研究問題,由教學科研人員提議牽頭形成比較靈活的組合,如農學學科做農村問題研究的和經濟學學科關注農業經濟的就有強烈的合作需求,再加上大數據和社會調查研究,很適合形成一個跨學科學術組團,在農村經濟轉型等領域做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學校需要做的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完善人事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必要的資源和制度保障。

只要把共享平臺搭建起來,把機制體制完善到位,就可以做到強強聯合,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學科發展格局,規避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衝突,縮短跨學科成果產出周期,降低「單槍匹馬」「孤軍深入」所帶來的「經營」成本,避免組織臃腫而導致的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實現顯著的「學科規模效應」,達到相關院系學科的「共贏發展」。

3.進一步完善跨學科組織發展的機制體制。真正高效的跨學科組織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院系組織,各個成員之間的合作關係實際上是基於對未來行為的承諾和共同目標的預期,是在協商的基礎上明確組織各成員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及其工作任務和目標,規範各成員的行為,並保證各成員應得的利益。為營造一個良好的跨學科發展環境,高校應該不斷完善跨學科組織發展的機制體制建設,規範跨學科組織的運行,保障跨學科組織的活力。

建立大類學科層面的問題解決機制。高校特別是高於院系層面的大類學科平臺組織要為不同學科的教學科研人員進行跨學科研究創建「共享空間」,實現信息、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健全大類學科平臺組織內部的院系間互聘和工作量轉換機制。當遇到個體和學術組團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大類學科平臺組織有責任幫助調動資源、協調部門,合力推進問題解決。

健全評價與激勵機制。從體制內釋放能量,探索有利於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評價和成果評價體系。設立跨學科發展專項基金,或在經費等資源配置上劃定跨學科的比例份額。為跨學科教學科研人員量身定製職業發展規劃,打通跨學科人才的晉升渠道,對於前景好、做得好的跨學科組織給予重點激勵和支持,以釋放跨學科組織的活力,保障健康有效運行。

完善設立與撤銷機制。要有明確的設立條件和經過嚴格的程序,同時應定期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是否繼續保留或撤銷。對於虛體的學術組團,應制定明確的組成標準,進行分類管理,並定期根據評估等級決定給予資源配置的多少,讓有限的資源更有效配置。(作者:楊超 康濤 姬懿,單位: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 伯頓·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 王承緒,等,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2.

[2]路甬祥. 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 20(1):59.

[3]布魯貝克. 高等教育哲學[M]. 王承緒,等,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11.

[4]獨特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為Scival特有的學科評價指標,可體現高校最有競爭力的交叉學科集合,基於Significantly large field of research、Publication leader、Reference leader、Innovation leader四個指標計算得出。此外,Scival交叉學科圖譜(泡泡圖)也可體現交叉學科程度.

[5]Kockelmans, J. J. Why interdisciplinarity [J]. Interdisciplinarity: Essays From the Literature, 1998.

[6]Angela Brew. Disciplinary affiliations of experienced researchers[J]. Higher Education, 2008, 56(4):423.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3.中國應對策略  2014年3月30日,中國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在會議開幕式環節,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姜鋒書記致歡迎辭,姜書記向參加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的全體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指出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自成立以來,努力推進外語學科的發展,在建設一流外語學科,提升外語學科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一季「跨學科」系列探究課程學員招募!
    試題滿分15分,內容涉及生命科學和地理等學科,側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什麼是「跨學科」 近來,以STEM教育為代表的跨學科課程流量日增。從世界多國的經驗看,開展跨學科課程學習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 閻光才:學科的內涵、分類機制及其依據
    不止於此,這種超越實體組織的無形學院,還以各種顯在或潛在的滲透方式形塑了實體組織的內部結構,如大學內部的院系組織結構,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個學科共同體分立的結構性特徵。在他看來,傳統大學向創業型機構轉型是必然趨勢,大學科研與教學的商業化取向,意味著大學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的機構,而且還要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助推經濟發展知識資源庫的機構來運作。由此,大學教學與科研性質的變化,意味著大學內部學科組織機構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革與變遷,走向交叉、綜合與協作。
  • 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摘要 知識大融通和會聚技術的發展,使學科的交叉、融合進而產生會聚型學科的趨勢日漸明朗。學科會聚是會聚型學科發展的初期形式,它超越了傳統的交叉學科、跨學科和學科群概念,更加強調革新性、集成性和全程性。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像一柄雙刃劍,既為創造人類幸福提供空前無限的能力,也使人類擁有可以毀滅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力量。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一些矛盾往往會以悖論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跨學科悖論的發現,恰恰是理論創新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悖論的解決,是深化和完善跨學科理論與方法的重要途徑。
  • 「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 | 訪談計劃
    研究過程以新媒體裝置藝術創作的團隊協作模式為基礎樣本,對9位不同藝術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跨學科藝術團隊的構建必要性」、「跨學科藝術團隊的協作模式」等問題,對跨學科藝術團隊的工作方法展開討論,並結合學術文獻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分析,最終在碩士研究論文中予以系統性的闡釋。
  • 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
    本文首先簡述了大地測量學發展的背景和在歷史上發揮的主要作用,梳理了大地測量傳統學科的形成。進一步,分析了大地測量發展現狀,側重從觀測手段的進步描述學科的發展;從應用領域的拓展描述交叉學科的形成;從國家需求和科學發展出發,描述了大地測量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最後,綜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大地測量現階段學科分類建議,試圖為大地測量工作者的科研選題、基金申請提供借鑑。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政治學學科是一門以探究、發現和解釋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基本規律、權力和資源分配基本模式、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行為基本形態的社會科學知識系統和路徑方法。①它是一門科學、一種職業,也是一項事業。本文從學科史的角度出發,嘗試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分別探究每個階段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並探討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當前困境和未來前景。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摘要】近年來,國內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單科生」思想、目標模糊、導師缺乏等問題。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方法,但以專業基礎為根本,鼓勵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如今,科學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續推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並重。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 跨學科成解決氣候變化等棘手問題有效途徑
    它將「藐視」定義許多現代大學的強大學科界限,將不同學部的成員集合起來,引導他們共同投身於公用項目。Brown認為,這將有助於大學教員處理更大的科學和社會問題。  「目前,那些真正具有挑戰性、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複雜的,需要尖端設備和知識工具。」他說,「傳統的大學院繫結構並不利於合作和跨學科工作。」這可能是發展跨學科研究的最早努力了。而現在,跨學科研究已經幾乎橫掃了全世界的大學。
  • 港科大(廣州)擬全部跨學科,將設這些前沿研究領域
    記者從會上獲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自去年 9 月獲教育部批准籌建以來, 在學科規劃、組織架構、校園設計、教職員招聘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新校園今年7月已完成憑證將同時發展兩個校區,讓整個港科大系統有更大空間發展,讓兩個校區的學生可以雙向學習、互相合作,發展創新領域。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7]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必將經歷由淺入深的過程,故科學、教育的發展也必將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科交叉是當代社會教育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本質是科學的創新。具體而言,其主要體現在科學、教育發展的4個方面。
  • BIO Integration 一本新的,開放獲取跨學科期刊加入ScienceOpen
    「BIOI將在全球範圍內發表醫學和健康等相關學科領域的論文。」多學科領域的合作是現代醫學研究的主要創新動力,從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到臨床實踐,這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科研領域、實際臨床和交叉學科領域間的利益、價值觀和目標存在不一致性,此類合作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一個學科研究的本土化,不但應該包括研究的內容是本地的、本國的,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方法上表現出本國文化的特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西方的模式。」[12]  那麼,李亦園在探索人類學本土化的道路上是怎麼做的呢?實際上,他採用的是多學科綜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的研究。
  • 我國自然科學學科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我國自然科學學科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1日 10: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協20日發布我國30個自然科學一級學科發展狀況,顯示出我國自然科學學科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
  • 手性物質化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丨中國學科發展戰略
    為了避免「無效」對映異構體的產生,手性物質的合成和構築更加追求精準和環境友好,它代表了合成化學未來的發展趨勢。經過 100 多年的不懈努力,化學家們已經逐漸了解了手性物質創造的規律。更加精準、高效、可持續地創造手性物質,研究手性物質在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應用,以及探索手性物質的高效檢測手段和分析方法等正在成為手性物質化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更加精準地創造手性物質已經成為手性物質化學學科的發展趨勢。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特別是最近幾十年的發展,手性物質創造已經有了許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