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深空測控站天線完成安裝,韓網友驕傲稱:中國肯定沒類似技術

2020-12-15 神鳥知訊防務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已邁入一個全新探索領域,那就是太空。很明顯,探索開發宇宙才是人類社會的未來,而世界多國也公布了各自的太空計劃,並將其列為未來國家發展重點項目。例如中國、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不僅有著太空計劃,同時還對包括月球、火星在內的鄰近星球,有著探索開發的相關計劃。

11月末,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並在月球上完成了科研和月壤收集任務,如今順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的嫦娥四號即將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的成功,意味著我國航天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是繼美俄之後,全球第三個將探測器發射並採集月壤返回的國家。而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所帶回來2公斤月球土壤,將推動我國乃至於世界,對於月球和宇宙的更深入了解。

中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順利,同時刺激到了一部分西方國家民眾的自尊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直以來採取雙重標準,他們不願意看到中國在某個高新技術領域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所以在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即將順利完成的當下,一些西方陣營國家也開始對外宣布他們的所謂「探月計劃」。

韓國近日就宣稱,2022年他們就會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從而追趕上當前世界最先進的航天技術。另外,還有一部分韓國網友就在社交平臺上留言,驕傲宣稱,他們的探月深空測控站天線已經完成了安裝,這將有助於韓國在未來發射月球探測器,而中國肯定沒有類似的先進技術。

但事實上,中國對於月球乃至宇宙觀測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技術實力,最典型的就是位於中國貴州的fast射電望遠鏡。當前,fast射電望遠鏡是人類社會中唯一一個可以對宇宙進行大範圍監聽和研究任務的射電望遠鏡,fast相當於人類航天科學界的眼睛。

相反,韓國僅僅不過是完成了探月深空測控站天線安裝罷了,與我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而且嫦娥五號所取得的成就也讓韓國無法企及。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國這些年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並且在部分領域追趕上了世界最頂尖水平,但我們依舊不能放鬆。畢竟美國航天技術仍舊先進且強大,不僅成功載人登陸月球,對於更遙遠的火星也多次進行了探索。

相關焦點

  • 「嫦娥」探月「深空」護航
    而這一艱巨的重任,將由中國電科54所深空測控系統護航完成。「深空測控系統曾護航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如今又護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38萬公裡的距離對交會對接的測控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測控專家耿虎軍告訴記者,一方面,經過遠距離傳輸,任何微小的誤差都將被成倍放大,因此,本次交會對接對測控精度的要求極高。
  • 系列深空測控設備:4億千米之外的信號「放大器」
    佳木斯深空測控站,精準信號捕捉發回的「全能手」。作為測控系統的主要參試設備,佳木斯深空測控站是我國首個超大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站,可為月球二期、三期探測,火星探測以及後續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測控通信支持。中國電科作為佳木斯深空測控站的總體單位,為提高深空測控站性能,對佳木斯深空測控站進行了適應性改造。「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最遠距離達到1.9億千米,意味著火星探測器發出的下行信號到達地球時已極其微弱,如何捕捉到精準信號,佳木斯深空測控站作用極其重要。」
  • 深空測控網:為「天問一號」指路
    2007年,為支撐起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嫦娥一號繞月測控任務,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青島、喀什測控站分別新建了兩座18米口徑測控天線,形成了中國深空測控網的雛形。為了更好地服務後續一系列深空探測任務,我國還在海外建成了首個深空測控站。作為支撐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中國深空測控網在短短十幾年間從無到有,覆蓋率與性能從近乎空白躍升至世界前列,不僅兼具多頻段測控能力,更集測控、數據傳輸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它還可兼顧我國月球探測及行星探測,更能在技術體制上與國際主流的深空任務測控體制相兼容,利於國際合作與任務交互支持。
  • 佳木斯深空站圓滿完成天問一號探測器深空機動測控任務
    10月9日23時,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公裡外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工作約480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圓滿完成天問一號探測器深空機動測控任務。9日晚,探測器如期進入佳木斯深空站測控範圍,深空站及時發現並成功捕獲目標,並完成天地鏈路建立。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投入天問測控等任務
    新華社西安11月18日電(李國利、呂炳宏)記者1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後投入到天問一號、據介紹,隨著中國人邁向深空的腳步越走越遠,僅靠單個大口徑測控天線已經不能滿足深空測控任務對測控和數據傳輸的需求。
  • 探訪|中國電科54所:深空測控網照亮「嫦娥」回家路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3D列印火箭發動機完成點火實驗
    天問一號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天問一號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
  • 與「火星」的約定——記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程師張偉
    但是深空測控設備技術要求高,任務狀態新,很多深空的測控場景研製單位都沒有深入的認識。雖然總體單位、用戶單位、研製廠所都投入了很多精力搜集文獻,翻譯資料,但是沒有幹過的事情,光靠想像終究還是紙上談兵。,開始進站安裝,由於天線口徑太大,不能使用標校塔,就採用射電源進行天線指向標定和天線指標測試。
  • 備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完成適應性改造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郭超凱 呂炳宏 王曉學)記者17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為滿足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需求,近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地面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目前,改造工作與各項針對性測試工作已全面完成,性能指標滿足「天問一號」任務需要。
  • 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編織」更加靈敏而密實的深空探測網,為火星探測任務全過程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據悉,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也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火星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深空探測網2016建成
    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 通訊員李筱梅 魏錦文)嫦娥二號衛星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表示,隨著探月工程逐步深入展開,我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步伐將不斷加快,按計劃,預計2012年建成國內深空探測網部分,2016年建成國外部分。這將為探月三期工程,也就是嫦娥衛星返回提供支持。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二號超額完成任務
    嫦娥二號完成探月任務後,成功飛抵日地拉格朗日L2點,堪稱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大創舉。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通過在月球背面實施降軌,奠定嫦娥三號「落月」的技術基礎;通過飛往150萬公裡外的太空,進一步驗證太空飛行器軌道設計、深空測控能力,成為中國未來深空探測的「先遣部隊」。笑容滿面的吳偉仁在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會議室接受記者的專訪。
  • 深空測控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深空光通信技術
    從歷史上看,提高測控通信工作頻率,獲得更有效的傳輸能力是一個有效的技術途徑。NASA深空網及其所支持的太空飛行器向更高頻率的遷移就是其深空通信能力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在20世紀60年代使用L 頻段(900MHz)和S頻段(深空分配的2.29—2.30MHz)的頻率。
  • 我國有了首個深空天線組陣 她們飛再遠也不掉線
    喀什深空站升級後,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天線數量:4座 天線口徑:35米組成4×35米的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接收能力達到等效66米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北大地空學院助理研究員郭弟均向網易科技分享了他對探月工程的發展和探月工程系列成功發射意義的觀點。郭弟均認為,探月工程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站,對未來月球基地建設、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其它地外天體的探測具有開創性和指引性的意義,是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從仰望星空、思索星空發展到走入星空、探測星空的基礎。
  • 西安科技助力深空探測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建成啟用
    11月19日,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
    原標題:上一篇 下一篇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任務   記者1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
  • 繼美蘇之後,我國首次啟動探月取樣工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也是時隔44年,繼美國、蘇聯完成月球採樣後,首次有國家嘗試從月球採樣返回。如果採樣成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的國家。嫦娥五號奔月為何在凌晨?有先進深空測控網,為還需測量船配合?嫦娥五號發射時間經過周末計算,在綜合考慮地球、月球的位置關係等因素基礎上,經過軌道設計選擇出的最佳發射時間,是最佳發射時間窗口。
  • 揭秘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運管的深空測控站
    喀什深空站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通訊員 呂龍/攝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