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工博會上,有一樣展品備受關注,它就是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模型。而它之所以充滿吸引力,是因為同一時間它的本體正在距離地球1672萬公裡的太空「探險」。這場需要近七個月,跨越約4.7億公裡的星際旅行,到底有多精彩?請聽報導:
工博會現場,「天問一號」模型前不停有人駐足拍照或是凝望,想像著它身後的那個「世界」。有人說:「他們那個團隊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幾歲的話,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國家的最大的底氣吧。」
這位航天迷說這話時並不知道,此刻站在她身邊的一位穿白襯衫的年輕人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火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新波。
朱新波說:「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軌54天,目前星上能源、平衡姿態穩定,通信鏈路也非常正常,都符合我們的設計預期。」
身在工博會,朱新波的心卻一刻都不曾離開正在太空遨遊的那個本體,因為這場實際飛行總路程約4.7億公裡的「探險」,實在要面臨太多的挑戰。
朱新波說:「難點就是器地距離遠,通信鏈路衰減就會比較大,還會有一個時延,當到達火星的時候時延就是11分鐘,假如出現故障那我們地面是不能實時處理的,那我們星上就需要有這種自主故障的判斷,然後再把整個系統重構起來。」
規劃奔向火星的軌道有多麼不容易?朱新波說,「天問一號」會受到太陽及太陽系八大行星引力的共同作用。
朱新波說:「常規的軌道計算,只考慮地球的引力和探測器這是兩個體,考慮到月球的話就是三體,如果你再加了木星,在巡航過程中那也有可能會遇到微流星體,它的計算量非常大。」
在中國航天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下,這場「太空探險記」目前一帆風順。
今年7月27日「天問一號」 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時曾有過一次「回眸」,並用它的「眼睛」——光學導航敏感器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地月合影。上海航天光導事業部第九研究室副主任孫朔冬透露,當「天問一號」抵達距火星1000萬公裡的時候,這雙眼睛將會傳回更多精彩。
孫朔冬說:「然後一直向著火星去推進直到10萬公裡,包括火星的周圍的那些大氣層都可以看得非常非常清晰。」
有正在進行的太空探險,也有即將啟航的太空探險。本屆工博會上,由上海航天抓總研製的新型商業中型液體火箭正式亮相。該型火箭產保經理趙志傑介紹,其運載效率領先於同級別火箭,未來有望將成為探險太空的的「常客」。
趙志傑說:「這次也使用了一個新的牽制釋放技術,就是在點火初期推力沒有百分之百建立之前,如果說動力系統有故障的話,我們可以緊急關閉,提升整個發射階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湯麗薇
編輯:王俊特
責任編輯: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