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該集團八院812所負責,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那麼,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千錘百鍊的仿真試驗
每一顆衛星在升空前都要經過無數次地面仿真模擬試驗,因為衛星在太空中難以實施在軌維修,所以地面的仿真試驗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反覆進行驗證。
火星環繞器在初樣研製階段,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模擬發射和在軌環境。實際發射時火星環繞器是與著陸巡視器連接在一起的,為了能夠儘量真實模擬發射時的力學環境,812所試驗人員專門製備了著陸巡視器配重件,實實在在的仿真演練與設計給定的環境條件分毫不差。
火星環繞器很重很胖,試驗時間跨度長,與振動臺連接狀態需要按要求不斷調整。812所試驗中心副主任張利介紹,為了確保試驗成功,試驗人員在試驗前、試驗中、試驗後都嚴格檢查產品狀態,質量控制、安全控制一個環節也不能少。而精細也不只是說說而已,它時刻烙印在812所每一位試驗人員的心中,體現在每一次的試驗操作中。
小心翼翼地展開天線
火箭載著火星探測器飛行約37分鐘後,便迎來了星箭分離的重要時刻。此時,火星環繞器的太陽翼和各類天線便逐步啟動展開模式。
「火星環繞器共有7個種類12個活動部件。」主任工藝師張則梅介紹,火星環繞器是首個所有機構展開均為812所獨立自主承擔的型號。
據總裝主崗王利民介紹,火星環繞器活動機構和天線展開不僅多,而且都很長,最長的高增益定向天線長達2.5米,安裝時需要摺疊六次,這也成為環繞器總裝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