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看到的天氣預報有時候會變化?|回應關切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這是一個「天有不測風雲」

與「天有可測風雲」並存的年代

大家一面抱怨預報不準

一面又越來越依賴它

進入汛期以來

天氣複雜多變

預報難度加大的同時

也不乏有網友對天氣預報的抱怨

比如——

XXX1分鐘前

「你們的天氣預報也太不靠譜了?報著有雨,天兒還出太陽了!哪來的雨?天氣預報一會就又改成晴天了。有時候報的小雨卻下的大雨。」

近日小編專訪了氣象專家

為大家講一講「天氣預報那些事兒」

看完你會更能理解你所看到的預報

Part 1

為什麼天氣預報會有誤差?

有這麼一句話

「天氣預報是八分把握加兩分冒險

等於十分精彩或者十分可笑」

那八分把握從何說起?

兩分冒險又源於什麼?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

首先來了解下

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目前的天氣預報主要是預報員在數值天氣預報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天氣學理論功底和積累的經驗分析製作而成。

看到這大家又有了疑問

數值天氣預報又是什麼呢?

數值天氣預報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眾所周知

大氣的運動本身是複雜多變的

且具有內在隨機性

因此從大氣運動的初始狀態出發計算未來大氣狀況時,初始狀態微小差異會使後來的演變結果大相逕庭。這種現象也稱之為混沌現象,就像人們熟知的「蝴蝶效應」。這就使得人們對於未來大氣運動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準確。

影響天氣預報準確性因素又有哪些?

天氣預報中的初始狀態來自於觀測,總是會有某些誤差。天氣變化還涉及到複雜的物理、化學和生態過程,而目前人們還難以完全掌握大氣運動的發展規律,在用來描述大氣運動的方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除了自身的隨機性以外,大氣運動還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如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以及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等。這些都會影響大氣運動的外在隨機性,成為「無數扇動的蝴蝶翅膀」。

總結起來就是:

內在和外在隨機性

同時影響天氣預報的精度

預報難度自然就增大很多

Part 2

哪類天氣的預報準確率高

哪些是難以精確預報的?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

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

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伴隨著冷暖空氣「你爭我鬥」,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大。

出於以上「國情」差異,與美國相比,在降水預報上,我國的難度要更大;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更大。

目前數值預報模式對大尺度天氣系統的短期預報性能較好,像氣溫、風力、風向這種預報準確率相對較高;而對中小尺度系統的預報性能較差,像冰雹、龍捲這類強對流天氣以及弱降水天氣的預報難度較大。

以降水預報為例,即使天氣預報員準確捕捉到一輪大範圍降水過程,但局地還是可能會出現漏報或空報的情況。這是因為大氣系統裡的降水是不均勻的——降水過程就像一盆往外潑的水,通常潑出去的水都是不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會有被淋溼的地方,也會有沒被淋到的地方,實際的降水落區也會與預計的落區有所差異。預報員想判斷哪幾個點是最大的落水點,更是難上加難。

汛期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

更為複雜多變

且對預報時效要求更為提前

因此預報難度更大

為什麼中小尺度天氣難以預報準確 ?

所謂中小尺度指的是空間尺度小(水平尺度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具有局地性)、時間尺度小(生命史只有幾十小時,甚至幾分鐘,具有突發性)。

目前對中小尺度系統發生、發展的

機理認識還不甚清晰

對中小尺度系統的觀測能力還有些薄弱

地面氣象觀測臺站空間間隔較大且分布不均,一些中小尺度天氣現象如雷暴、龍捲、冰雹等經常成為「漏網之魚」。中小尺度系統往往受到局地條件的顯著影響,譬如地形、城市-城郊熱力差異、海-陸風環流、雷暴冷池等導致的對流系統特徵都不一樣。預報中小尺度系統,需要更高的時空解析度,更完善的物理過程,這就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但是中小尺度系統空間尺度小、生命周期短、隨時間變化快,因此現階段,想要精確預報中小尺度天氣是相當困難的。

綜上所述,天氣預報實際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預報結果都與實際一致。提高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Part 3

為何天氣預報結論

會時常變化?

既然天氣預報不能100%準確

天氣系統又無時不刻都在變化

如何讓公眾及時掌握天氣最新動態?

答案是——不斷滾動訂正預報

這也是最為實事求是的辦法

尤其對於中小尺度天氣系統(例如冰雹、龍捲等),目前數值模式對其預報能力較差,因此預報員需要將最新接收到的觀測數據同化到數值模式中,讓模式滾動計算出未來12小時、6小時甚至3小時的精細化預報結果,對預報結論進行必要的滾動訂正,力求得到更為準確的預報。

預報追求的是三個方面,一是準確,二是及時,三是應用好預報。一份預報後的跟蹤預報和服務,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預報的缺憾。

Part 4

訂正預報有哪些要求,是如何實現的?

不同的情況訂正要求也是不同的:

1

當現在天氣與已經發出的短期天氣預報有較大差異時,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訂正已經發出的預報,或者通過12 小時 短時預報、6 小時 短時預報、3 小時 以內的臨近預警來彌補短期天氣預報的不足。

2

而當現在天氣與已經發出的短期天氣預報的趨勢一致時,應及時發布短時預報和臨近預警,給出具體落區、落時和量級,使預報更加精細,同時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發布天氣預警信號。

天氣擅長「七十二變」

因此小編提示大家

要記得隨時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

滾動訂正預報!

隨著天氣過程的臨近

預報結論越來越有把握

要出門的你心裡也越來越踏實

關於氣象,你還有哪些好奇?

留言告訴小編吧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各地氣象相關部門根據不同高度和地面上各因素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由專門人員分析判斷:什麼地方可能有雨、雨量大概多大、可能什麼時候發生等等。再發送給新聞媒體,由新聞媒體發布給廣大受眾。所以,天氣預報準不準主要看天氣系統的運動是不是按照原來規律發展,預報員的判斷是否正確和經驗是不是豐富等。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雨確實下了,公眾卻不買帳,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矛盾?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需求無限 但天氣可預報性有限提到天氣預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是:我這裡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記者在購物網站上看到,「天氣預報瓶」是一個由密封的水滴狀玻璃瓶和一個原木底座組成,透明的玻璃瓶中盛有透明的液體和一些白色的填充物質,「顏值」極高。  這漂亮的玻璃瓶又是如何辨別天氣呢?針對這些質疑天氣瓶功能的買家,一些賣家則回應稱,「天氣瓶主要會受到天氣環境的影響,買家應儘量靠近大自然環境,由於只擺在室內,就沒辦法檢測外部的天氣變化了。」[實驗]靠天氣瓶預測天氣,沒戲!  為了驗證天氣預報瓶的效果,9月1日,記者以89元的價格從網上購買了一個天氣預報瓶進行了實驗。按照網店客服要求,記者將其靜置一周,天氣瓶中白色填充物沉澱,瓶中液體清澈。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在氣象專家看來,這場熱議背後存在一個誤讀,即氣象部門在預報這場暴雨時,就已明確主要降雨時段為中午到夜間,但有些人可能並未注意這一點。當天一早,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也對此進行回應:大雨正在路上——從雷達圖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漸北上影響北京。
  • 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絕對溼度≠相對溼度許多南方人冬天來北方,往往覺得空氣乾燥、皮膚難受;而許多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又會感覺異常潮溼、無比悶熱。
  • 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到很久以前,人類都認為神對天氣有使用權和支配權,渺小的自己,怎麼能預測天氣呢?觀測意識和儀器的出現啟蒙運動帶來了理性之光。你手裡有了錘子,那看啥都想敲一敲。你心中有了理性,那看啥都想測一測。於是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陸續開發了一系列的儀器,對溫度、溼度、風向、氣壓等天氣因素進行定量觀測。
  • 為什麼現在手機上的很多天氣預報都不準?
    不得不說,現在天氣預報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對於個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時候肯定會或多或少的關注一下天氣。但是有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是很準,導致錯過了外出的機會或者被困在戶外引起麻煩。
  • 會打雷下雨的天氣模擬器,讓你看到未來的天氣
    在一個高 36.5 釐米,長、寬均為 10.5 釐米的立方體盒子裡,你可以用自己的雙眼切切實實地看到未來的天氣。不是文字,也不是圖片動畫,而是真正的雨、雲霧和閃電!聽起來是不是很玄乎,難道是魔法世界的天氣預言盒子?不過 Tempescope 真不是什麼魔法盒子,而是一款科技產品。它利用超聲波技術、LED 燈、風扇、泵和冷凝器可以模擬出晴天、下雨、雷電和多雲四種天氣。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現如今的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時候天氣預報已經準到「說什麼時候颳風就什麼時候刮、說什麼時候下雨就什麼時候下」,可有時候也會遇上說好的雨雪天氣遲遲不來、說好的晴天「說變臉就變臉」? 記者對河北省氣象臺、邢臺氣象局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了解一下,天氣預報是怎麼出爐的。
  • 最近的天氣預報有點不準啊!都怪它……
    好消息是,從下周二(19日)開始,雨水遠離,天氣轉好,最高氣溫在21日前都較為平穩,在30℃左右,最低氣溫也在20℃上下。 最近的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昨天,不少讀者都在問,為什麼最近天氣預報都不準的,說好下雨,結果從早上等到下午都是烈日當空?
  • 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
    「氣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躍和富有變化的要素,但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都是「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呢?關於「天氣」和「氣候」「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呢?天氣圖標而天氣則不同,「天氣」是指某一區域大氣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是大氣的一種綜合表現,包括風、雲、霧、雨、雪、霜、雷、雹等天氣變化。
  • 學會這幾招你也能預報天氣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抬頭看天,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七彩光圈,裡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我們把這種光圈叫做暈,相反的就是華。古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不過呢,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雲上,往往預示著天氣系統正在移入或移出,所以,日暈、月暈的出現意味著天氣將出現變化,但不一定是風雨到來。
  • 微信群的天氣預報為啥總被忽略掉
    當然,也有熱情之人,從我加入群那天開始,每天早上就有一個叫「紫瞳」的鄰居,在群裡發天氣預報加語錄。自己看到了,還時不時打聲招呼或者互相問候一下。  兩年時間過去了,每當外出或者需要關注天氣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可怕的問題,我從來沒有正經的看這位叫「紫瞳」鄰居的天氣預報,查看天氣的時候,要麼是打開網頁找,要麼用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軟體查看。
  • 數據帝:學會這幾招 你也能預報天氣
    數據帝說學會這三招 你也能預報天氣。不過,從「天氣小白」到「觀雲識天」大拿,還有幾步要走。  Step1:睜開眼,抬頭看!不過呢,日暈和月暈常常產生在卷層雲上,往往預示著天氣系統正在移入或移出,所以,日暈、月暈的出現意味著天氣將出現變化,但不一定是風雨到來。
  • 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當天一早,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也對此進行回應:大雨正在路上——從雷達圖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漸北上影響北京。中央氣象臺和北京市氣象局也分別給出進一步的天氣預報:此輪降雨在18時至22時最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將於明早結束。事實上,對於天氣,人們在主觀感受上的確存在一定差異。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記者走進臨沂氣象臺探秘
    這段時間,天氣預報成了「網紅」,朋友圈裡更是有人質疑,天氣預報為啥總是不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預報是如何「出爐」的?21日,記者帶著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問題來到了臨沂市氣象臺,走近預報員,幫大家答疑解惑。
  • 溫差大,陰雨搞不清,手機天氣預報「坑」了你?專家這樣釋疑
    有時候,我們會碰上很迷的天氣。比如看了天氣預報穿上毛衣去辦公室,發現同事穿著短袖。關鍵是,對方也看了天氣預報……碰上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你手機裡的天氣預報數據有差別而「坑」了你。昨日,熱愛騎行的小鍾吐槽說,本以為天氣預報不準,結果無意間他在女友手機上看到,天氣預報說成都無雨。他把兩臺手機放到一起,同時打開自帶的天氣預報,發現除了預報是否下雨這一點上有差異外,就連當天成都的氣溫預報也相差2攝氏度。在網上,被吐槽的還有iPhone手機自帶的天氣軟體。
  •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2018年04月02日 11:0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