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說說,我們身邊常見的天氣現象有哪些呢?」
「你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包括哪些嗎?」
天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氣象。近日,一場「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活動在光塔街道商會舉辦。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給孩子們上了一節充滿趣味的科學課,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光塔街道商會紮根於社區,社區服務經驗豐富,願意提供科普實踐教育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號召社區內青少年參與體驗生物科普課程,鍛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孩子的科學視野。光塔街道商會、光塔街科協與中科科普攜手走進社區,將科普教育課程帶到孩子身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質。
下面就跟隨小e的腳步
一起到現場看看吧!
一杯看似無色透明的水中,包含著哪些物質呢?水可以無限溶解溶質嗎?影響其溶解度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帶著這些疑問,現場老師用實驗的方式給學生演示白糖溶解在水中的情況。
「如果我加熱水,白糖會溶解得更快嗎?」「大家試著攪拌一下,看看白糖能否溶解得更快?」帶著循循善誘的提問,老師引領學生對溶解度有更直觀的了解。
「溶解(度)是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物質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解的最高量。一般以100克溶劑中能溶解物質的克數來表示。」老師總結說道。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學習了關於天氣與溶解度的知識,如何將它們聯繫起來,製作一個可以觀測天氣的天氣瓶呢?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動起手製作天氣瓶。小e看到,大家細緻地按照操作流程將樟腦、鉀鹽等材料放入瓶子中,很快天氣瓶就製作完成。
天氣瓶製作原理:主要是由於溶液內的樟腦在乙醇內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變化。而鉀鹽、氯化銨和水是為了控制在晶體高速生長過程中的連續成核。溫度改變時,樟腦的結晶析出,溫度的變化速度則會影響結晶的成長大小與結構。這些因素加起來,造成瓶內晶體形態萬千的美麗變化。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數千年前,古人們就開始「觀天象」,並為之總結了許多關於天氣的成語和諺語。為了增強現場的互動氣氛,大家通過遊戲的方式增加了對24節氣的了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老師的講解下,大家知道了二十四節氣包括哪些時節和氣候,並掌握了該節氣的天氣特點。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小陳今年9歲,即將升入四年級,她表示這次的活動讓自己受益匪淺。
「我在家經常看天氣預報,還有相關的科普節目,對天氣現象背後包含的科學原理很感興趣。今天可以動手製作天氣瓶,特別好玩。」
她的爸爸也告訴小e,小陳在家很喜歡閱讀《萬物》、《這就是物理》等雜誌,並從中學習相關科學知識,開拓視野。
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張同學參加完活動後也表示意猶未盡。
「以前都是在書本或者電視上學習相關的知識,很少有機會動手製作。今天第一次製作天氣瓶,特別有趣。」他表示日後有機會的話還會繼續參加這種類型的科普活動,豐富科學視野,鍛鍊動手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小e還在現場看到了光塔街道商會和光塔街禁毒辦聯合舉行的禁毒宣傳教育活動。
工作人員向青少年及其家長普及毒品預防知識,並通過派發宣傳單張、展示仿真毒品樣品、互動問答講解等形式,促使青少年在思想根源上形成「毒品不可碰」的意識,做到毒品預防教育從青少年學生群體抓起。
[ 編輯: 【圖文記者 黃麗霞】【編輯 方米妮】通訊員:黃曉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