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訊,最近,一種「天氣預報瓶」在網上火了起來。據說,這種瓶子裝滿了神秘液體,其凝結出的結晶可以預報天氣晴朗還是雨雪。真有那麼神嗎?
不同的天氣產生不同的晶體變化
76攝氏度時的天氣預報瓶
降溫至4攝氏度時的天氣預報瓶
室溫為20攝氏度的天氣預報瓶
天氣瓶製作材料
上周,記者用網購的天氣預報瓶進行了一周的觀測,結果發現天氣預報瓶常常「失準」。對此,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後李汀介紹,天氣預報瓶裡的結晶只與溫度有關,並不能做到預測陰晴雨雪。
調查天氣瓶網上賣得火熱
最近一段時間,天氣預報瓶在網上相當火爆。一些網店賣家稱,天氣預報瓶起源於18世紀末的歐洲,其原理是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注入蒸餾水、酒精、硝酸鉀、樟腦等混合液,天氣不同,液體結晶狀況也不同,從而達到預測天氣的效果。「當瓶中液體清澈乾淨,代表天氣將晴朗無雲; 當瓶中液體混濁朦朧,代表天空也將多雲陰鬱; 當瓶中出現結晶,代表將降溫甚至下雪。」賣家還稱,這種天氣預報瓶還普遍運用在19世紀的航海上。
天氣預報瓶的傳說是否真實,已經不可考。但是不少買家在購買了天氣瓶後,發現隨著天氣的變化,瓶中液體結晶狀況的確也在發生著變化。那麼,不同結晶狀況是否就能預測天氣呢?
實驗預報天氣?沒戲!
為了驗證天氣預報瓶的效果,上周,記者也從網上購買了一款自配天氣瓶進行實驗。在常溫狀態的室內,瓶子裡的晶體和液體的體積比例大約為一比一。從上周一到上周五,記者通過5天的觀測記錄發現,瓶中晶體沒有顯著變化,其預測天氣的能力並不像網上傳得那麼神。上周三,北京部分地區出現了降雪天氣,而位於下雪區域的天氣瓶卻依然沒有變化,裡面的晶體也一直保持不變。
為了能夠觀察的更為清楚,記者將天氣瓶浸入76℃的熱水中,很快,天氣瓶中的晶體逐漸溶解,瓶中的液體也逐漸變得清澈。隨後記者將天氣瓶放進溫度為4℃的冰箱裡,10分鐘後,瓶中的液體出現渾濁,結晶也有明顯增多。看來,天氣瓶內的液體結晶狀況只是與冷熱相關的。
探因瓶中結晶只與溫度有關
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後李汀也對天氣瓶能預測天氣的功效持否定態度。李汀告訴記者,因為天氣瓶是密封狀態,因此溼度和壓強不會影響到天氣瓶內的溶液和晶體。她對天氣瓶進行了從40℃降到0℃的觀測,結果發現隨著溫度的降低,瓶子裡的晶體數量會增多。
記者了解到,日本科學家長島和茂和其團隊對天氣瓶專門進行過實驗,對天氣瓶的結晶條件和結晶成分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環境電場、磁場、溼度、氣壓這些因素,對天氣瓶中晶體的生長都沒有影響。真正能造成影響的,主要是環境溫度。一般對於這種樟腦-乙醇-水體系,溫度越低,就越容易出現結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陰天的時候,天氣瓶的沉澱要多于晴天。
因此,天氣預報瓶或許在生活中可以當做一個漂亮的溫度計來看,但拿它預報天氣,那可就沒譜了。不過,情人節快到了,拿它去哄女朋友貌似也不錯。
連結手把手教您做天氣瓶
記者搜尋了一些網店,發現天氣瓶的價格大多在數十元不等,如果有興趣,不妨您也動手做一個。
其實,製作天氣預報瓶的配方也比較簡單,按照配置80毫升溶液的比例,將2.5克硝酸鉀和2.5克氯化銨放進33毫升的蒸餾水中,輕輕搖晃燒杯,直到其完全溶解。將10克樟腦放入濃度為95%的40毫升乙醇中,在溶解時,可以將晶體緩慢倒入乙醇裡,直到完全溶解。隨後,將這兩種溶液倒入事先準備的小玻璃瓶中進行混合。在混合中,兩種液體相遇會產生沉澱。此時,需要輕輕晃動瓶子,或將瓶子放在熱水中,將沉澱溶解。這樣一隻天氣預報瓶就做好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環宇 王琪鵬 實習生: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