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好製作天氣瓶的所有原料與試劑。
2.將樟腦粉倒入天氣瓶內。
3.將棕色瓶裡的酒精倒入裝有樟腦粉的天氣瓶中。
4.將硝酸鉀粉末、氯化銨粉末倒入一小碗中混合。
進入冬季以來,烏魯木齊市的天氣一直變化無常,市民們除了通過天氣預報獲取天氣變化信息外,沒有別的渠道獲取天氣信息。
而近日,網上一種叫「天氣瓶」的小物件受到熱捧。據某淘寶店鋪的店主介紹,天氣瓶據傳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是當時用來預測天氣變化的重要工具。隨著氣壓的變化,天氣瓶內能長出各種結晶,從而能預測次日的天氣情況。
小巧的天氣瓶真的可以預測天氣嗎?為了測試天氣瓶是否真的有效,記者購買了一套製作「天氣瓶」的材料,進行了實驗。
1.準備好實驗材料:10克樟腦粉(99%含量)、2.5克硝酸鉀(99%含量)、2.5克氯化銨(99.5%含量)、40毫升的酒精(99.5%)、33毫升的蒸餾水(實驗室用的蒸餾水)、一個容量為100毫升的玻璃瓶、一雙實驗手套。
2.首先佩戴上實驗手套,把樟腦粉倒入100毫升的玻璃容器裡。
3.再將放置在棕色小瓶裡的酒精倒入玻璃容器中。再輕輕晃動玻璃瓶,樟腦粉很快就被酒精完全溶解。
4.將2.5克的硝酸鉀與2.5克的氯化銨一起倒入同一器皿內。
5.再將33毫升蒸餾水倒入該器皿,用攪拌棒進行攪拌。因為硝酸鉀和氯化銨很難被溶解,所以需要耐心攪拌,讓硝酸鉀和氯化銨充分溶解。大約在一分鐘後,硝酸鉀和氯化銨才完全與蒸餾水融為一體。
6.隨後將器皿中攪拌好的液體倒入之前的玻璃容器中。
7.兩種液體接觸的瞬間,玻璃容器內出現白色沫狀物體,輕輕搖晃瓶子後,該沫狀物體很快沉至瓶子底部。五分鐘過後,瓶子底部的沫狀物體漸漸變成白色絨絮狀物體,周邊液體變得十分清透。
8.放置一晚後,瓶內出現許多透亮的晶體。持續放置一個星期後,晶體更是變化萬千。
天氣瓶無法成功預測天氣
這些美麗的晶體真的可以預測天氣嗎?
2月2日,瓶中晶體呈冰碴狀和鵝絨狀,沉積在瓶子底部,溶液中還漂浮著細碎的絨毛狀結晶,按此現象預測,第二天應該是晴天,而2月3日卻為陰天。2月6日,瓶中晶體上浮在液體中,這一現象預測當天為陰天,可當天烏市氣溫卻有所上升,是個晴天。由此可見,天氣瓶的預測並不成功。
不過,天氣瓶雖不能準確預測天氣,但記者發現,瓶中的晶體卻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溫度較低時,晶體會變得更大;如果放置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晶體則會下沉,不浮動。
為此,記者諮詢了烏市第八中學的化學老師劉巖。劉老師表示,溫度是影響天氣瓶內結晶型態的最主要因素,而晶體的變化卻與天氣的對應關係幾乎成隨機分布,無預測價值。不過可將之當作有趣的科學實驗,通過此實驗,學習溶液的配置,觀察結晶行為。 (記者芳菲 秦鵬 實習生王婷陳旭攝影報導)
5.在裝有硝酸鉀、氯化銨的混合物中倒入蒸餾水。攪拌混合溶液,使其完全溶解。
6.將攪拌好的溶液倒入盛有樟腦粉及酒精的瓶裡。
7.將所有的原料混合後,天氣瓶內發生化學反應。
8.放置一天後,天氣瓶內出現了美麗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