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脖的「天氣瓶」,水位變化,但沒有降水。馬英娟/圖
錐形結晶「天氣瓶」,測氣溫有誤差。馬英娟/圖
製作溶液的化學藥品。馬英娟/圖
原標題:「天氣瓶」看上去很美
河北省氣象臺專家:其原理缺乏科學性
不能預測天氣
「現在網上有一種天氣瓶賣得很火,據說可以預測天氣,是真的嗎?」這幾天,總有讀者打電話詢問。一個小小的瓶子真有反映天氣的神奇功能嗎?記者購買了兩款「天氣瓶」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天氣瓶」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卻中看不中用。
目前市場上的「天氣瓶」分為兩種,一種瓶身為球形帶拐脖,另一種瓶身為錐形或豎形。瓶內裝上幾種物質的混合溶液,通常包括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這就構成了「天氣瓶」。根據不同的溫度環境下瓶內溶液的水位或結晶狀態,從而預測出天氣。
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發現,「天氣瓶」售賣得異常火爆。在所顯示的3303個搜索結果中,不同的「天氣瓶」形狀各異,其內部盛放的溶液顏色不一,外觀都十分亮麗,但價格卻差距懸殊,便宜的只賣十幾元,貴的則上千元,而其中128元——385元價格區間的瓶子最受歡迎,佔銷量的43%。
儘管標價不同,但這些網店都宣稱其「天氣瓶」遵循科學原理,能夠準確反映天氣狀況。一家標價128元的「天氣瓶」已經有5000多個銷售記錄,客服人員特別強調,「天氣瓶」適合放到陽臺、窗臺、玄關等和外部氣溫大概一致的地方,否則一旦受環境幹擾,就沒辦法真實檢測外部的天氣變化。他表示,如果放置的位置合理,其預測天氣的準確度很高。
記者注意到,在買家評價中,大多數人都對「天氣瓶」的外觀表示認可,「瓶子很精緻,結晶很漂亮」,但其實用性卻遭到不少買家吐槽:「放了幾天一點變化都沒有,有點失望」,「結晶變了,但不太準」。
實驗時間:1月11日至1月15日8:00
實驗地點:家中陽臺
實驗1
產品介紹:價值18元,帶有拐脖且盛放彩色溶液的「天氣瓶」,其原理是:快要下雨時,旁邊細長玻璃管中水位會比瓶中水位明顯升高,晴天則會保持同一水平面。
實驗過程:將「天氣瓶」溶液調配好,置於陽臺上,連續5天早晨8:00觀察瓶體和管內水位變化。前兩日瓶內水位與管內水位基本保持水平,13日管內水位升高了0.5釐米,14日管內水位不變,15日管內水位略有下降,但仍高於瓶內水位。
實驗結果:外觀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實驗期間水位發生變化,但實際並沒有出現降水。
實驗2
產品介紹:價值48元的蘋果款結晶「天氣瓶」,其原理是:在一定的溫度環境下溶液中的化學成分出現結晶。瓶中液體清澈乾淨,代表天氣晴朗;瓶中液體混濁朦朧,代表天空多雲陰鬱;瓶中出現大片結晶,代表將降溫甚至下雪。
實驗過程:將「天氣瓶」溶液調配好,置於陽臺上,連續5天早晨8:00觀察瓶內結晶狀態的變化。11日,結晶瓶溶液底部有少量細碎的小顆粒。12日,氣溫比前一日有所降低,瓶底結晶數量無明顯變化。13日,氣溫比前一日稍有下降,但瓶內液體比較混濁,結晶多為小顆粒狀。14日,結晶數量變少,多呈細羽毛狀。 15日,結晶狀態無明顯變化。
實驗結果: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氣溫方面的變化,且存在誤差。
1月19日,記者聯繫了北京化工大學一位從事專業性研究的人士。這位人士稱前一種帶拐脖的「天氣瓶」其實是利用了「滲透壓」的原理,當外界氣壓和氣溫發生變化時, 兩側溶液濃度出現差異,相應地水位會發生變化,不再保持同一水平面。第二種結晶「天氣瓶」主要是利用了化學藥品的熔點,當外界氣溫越高,溶液溶解率越高越透明;外界氣溫越低,溶液中析出的晶體就越多。
他表示,兩種「天氣瓶」能夠預測天氣的說法都有些言過其實。「相比之下,前一種『天氣瓶』能夠反映氣壓和氣溫兩種影響天氣的因素,因而更科學。但由於實際天氣情況影響因素很多,僅從這兩個因素其實很難準確預測複雜的天氣。」
記者也就此諮詢了省氣象臺一位專家。他表示,所謂「天氣瓶」依據的原理與預測天氣方面並不存在直接的對應關係,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不能作為判斷天氣情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