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瓶結晶好看 但測不了天氣

2020-12-05 青島晚報電子報
天氣瓶結晶好看 但測不了天氣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12.19 星期五

    馬上就要到聖誕節了,年輕人總是不願拘泥於送傳統禮物,各種創意點子層出不窮,比如最近網上時興的自製天氣瓶——透明玻璃瓶裡裝上幾種化學原料,隨著天氣變化長出各種漂亮結晶,以此判斷溫度,從結晶形態還能看出是否要陰天下雨。這個小瓶子真有這麼神奇嗎?
萌天氣瓶長「羽毛」測天氣
    天氣瓶受關注源自微博一條熱門微博,其中詳細介紹了天氣瓶的原理、做法,並附上網友自製天氣瓶的照片。圖中玻璃瓶內有羽毛狀、雪花狀結晶,看上去十分精緻,如同一件工藝品。簡介中寫著:「天氣瓶會隨氣溫、溼度的變化而形成羽毛、葉子般的結晶,氣溫越低結晶越多,比如颶風要來了,它會長出『羽毛』,很美麗,也提醒主人要注意身體。 」
    天氣瓶做法不難,將各種化學原料經過一系列加熱、溶解、攪拌後,封存於透明玻璃瓶中,放在窗臺上,就可以通過觀察瓶中液體產生的結晶來判斷天氣。若用墨水或色素給天氣瓶染色,更加夢幻。
    當蕨類狀或羽毛狀結晶逐漸增加時,表示會有寒冷、暴風雨天氣;當這些結晶減少時,則表示天氣溫暖;澄清透明的液體表示天晴、天熱或乾燥;有星星狀結晶像雪花般向下墜落時,則代表將下霜或下雪。
做天氣瓶不戴手套傷膚
    微博給出了自製天氣瓶的方法:準備硝酸鉀2.5克、氯化銨2.5克、常溫蒸餾水33毫升、酒精40毫升、粉狀天然樟腦10克。將硝酸鉀和氯化銨溶於水,將粉狀樟腦溶於酒精,將第一種溶液加到第二種溶液中,最好隔水30—40度加熱攪拌到澄清,冷卻後封存在試管或玻璃容器中。微博還提到一些注意事項:越天然的樟腦結晶效果越好;藥店酒精有不同濃度,濃度會影響結晶成果,可以多多嘗試;增加蒸餾水會增加結晶量;天氣瓶蓋子一定要密封,防止溶劑揮發。
    先不說實驗原理,單看原材料和製作步驟有沒有問題呢?記者諮詢了青島大學化學實驗中心高級實驗師馬兆立,他指出,硝酸鉀和氯化銨都是化學實驗室中的常見化學原料,溶解置換的過程沒啥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氯化銨有一定毒性,氣味嗆人,不過做天氣瓶的劑量不大,只要不口服一般沒問題。馬老師還提醒,製作過程中一定戴手套,否則可能腐蝕皮膚。
瓶子很美但測不準天氣
    科學松鼠會成員、化學專業研究員孫亞飛撰文指出,18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一種叫「風暴瓶」的東西,據說它可感應大氣環境中光、熱和氣壓的變化,瓶中的化學物質隨之發生變化,長出不同的結晶。這種瓶子運用於當時的航海領域,這就是天氣瓶的由來。
    同一瓶溶液,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晶形態?馬兆立認為,通過結晶的不同形態判斷天氣,其實是利用了溫度影響結晶和飽和度的原理。不同溫度下結晶的形狀大小不同,溫度還會影響飽和度,溫度高,試劑溶解得多,溫度降低後,原先溶解的試劑會因為溶解不了而析出,形成結晶。
    哪些因素影響天氣瓶的結晶呢?孫亞飛指出,天氣瓶中的結晶就是樟腦晶體,氯化銨與硝酸鉀在這個體系中並不會發生結晶。磁場、溼度、氣壓等因素對瓶中晶體的生長沒有影響,真正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溫度以及溫度變化的速率。在這個體系中,樟腦會在20—30℃發生結晶,如果降溫速率很快,結晶體傾向於形成更多更長的分支,最終就像雪花一樣,而降溫很慢時,則傾向於針狀晶體,有些像雞毛撣子的外形。由此可以看出,瓶中晶體的變化至多只能反映環境溫度的變化過程,而氣壓、溼度等其他預報天氣的關鍵指標都無法體現。
    孫亞飛還說,問答網站the StraightDope做過實驗驗證天氣瓶效果,結果發現天氣瓶預測晴雨的準確率只有49%。即使把可能下雨而沒下的陰天也算進去,這種預報的準確率平均也只有53%。雖然這不算是嚴謹的科學研究,但從一個側面說明,天氣瓶預報天氣的效果比隨便亂猜好不了多少。
    「其實自己做個天氣瓶觀看晶體生長挺有意思。 」馬兆立說,僅享受樂趣就好,指望它能精準預報天氣是不太靠譜。如果之後想處理掉天氣瓶,一定記得不要將裡面的溶劑亂丟,要加大量水稀釋溶解後再倒掉,避免汙染環境。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高靜文

-----------------------------------------------------------------------

相關焦點

  • 天氣瓶:結晶好看,但與天氣無關
    最近,一種叫做「天氣瓶」的小玩意兒又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網上的介紹說,這種裝在玻璃瓶裡的透明溶液會隨著天氣的變化長出各種漂亮的結晶,從結晶的形態還能看出是否要陰天下雨。這個小瓶子真有反映天氣的神奇功能嗎?天氣瓶是什麼?
  • 小據科普 | 天氣瓶:結晶很好看,但真的和天氣有關嗎?
    天氣變化、玻璃瓶、透明溶液、結晶體,這些看似互不相關的事物組成了時下網上流行的小禮物——「天氣瓶」。它的本體是一個裝滿溶液的密封玻璃瓶,會隨著天氣的變化長出各種漂亮的結晶,是一種用來指示天氣的設備。自古以來,各個農耕文明都極其重視曆法與氣象觀測,到了海洋文明時代,對氣象預測的需求更加提升。在航海領域,一定程度上保護航海家們躲避惡劣天氣。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濟南一家網店介紹:起源於17世紀歐洲的天氣預報儀器「風暴瓶」,密封的風暴瓶基本配方包括蒸餾水、酒精、硝酸鉀、樟腦等,它可以靈敏地感應大氣環境中光、熱和氣壓這些參數的變化,一旦有了變天的先兆,瓶中的化學物質就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變得渾濁不清,長出形態各異的結晶來。風暴瓶被普遍運用在19世紀的航海上。
  • 「天氣瓶」裡為什麼會出現不同形狀的結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之前有一種叫作「天氣瓶」 的小玩意兒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網上的介紹說,這種裝在玻璃瓶裡的透明溶液會隨著天氣的變化長出各種漂亮的結晶。那麼,你知道同一個天氣瓶裡為何會長出不同的結晶嗎?天氣瓶中的結晶體天氣瓶是什麼?自古以來,各個農耕文明都極其重視曆法與氣象觀測。
  • 天氣預報瓶真能測晴雨?
    原標題:天氣預報瓶真能測晴雨?   「玻璃瓶、玻璃瓶告訴我,明天是雨還是晴。」如果你厭倦了天氣預報經常不準,請試試這個玻璃瓶靈不靈。  實驗內容:連續觀察購買的天氣預報瓶和自製的天氣預報瓶一周,看其是否對天氣變化能做出反應。  實驗原理:根據網帖,如果瓶內水柱低於或與瓶身內水面齊平,則未來數小時是晴天;若高於瓶身內水面,則未來數小時會下雨。觀察記錄水柱變化,並與天氣變化印證,以確定其是否能預測天氣。
  • 天氣瓶真能測風雨 專家稱不靠譜
    百度百科上說,天氣預報中的多雲是指天空中雲層較多,陽光不很充足,但仍能從雲的縫隙中見到晴天。天氣預報說昨天是多雲,預想應該有陽光出現,結果令人失望的是,白蒙蒙一整天,太陽根本沒露臉。「再不出太陽,心都長毛了。」昨天盼望了許久未見到陽光,朋友忍不住地抱怨。
  • 網上「天氣瓶」熱賣 「她」看上去很美卻不中用
    拐脖的「天氣瓶」,水位變化,但沒有降水。馬英娟/圖錐形結晶「天氣瓶」,測氣溫有誤差。馬英娟/圖製作溶液的化學藥品。一個小小的瓶子真有反映天氣的神奇功能嗎?記者購買了兩款「天氣瓶」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天氣瓶」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卻中看不中用。目前市場上的「天氣瓶」分為兩種,一種瓶身為球形帶拐脖,另一種瓶身為錐形或豎形。瓶內裝上幾種物質的混合溶液,通常包括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這就構成了「天氣瓶」。根據不同的溫度環境下瓶內溶液的水位或結晶狀態,從而預測出天氣。
  • [愛淘圈]天氣變化,盡在瓶中?
    商家宣稱,瓶如其名,當這個神奇瓶中的液體清澈乾淨時,代表天空將晴朗;當瓶中液體渾濁朦朧時,代表天空將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結晶時,代表降溫甚至下雪。筆者在淘寶搜索欄中輸入「天氣預報瓶」,出現了6000多件寶貝,最便宜的
  • 用「結晶」看天氣! 天氣預報瓶超詳細做法!
    現代的天氣預報用的都是來自衛星或雷達的觀測資料,幾年前 Google 地圖也曾推出氣象預報功能提供溫度、風向、風速等基本天氣資訊供使用者查詢,不過在這些技術發明以前,你知道幾世紀前的人類如何觀測天氣嗎?
  • 天氣瓶,真能預報天氣嗎?
    最近,一款名為「天氣預報瓶」的商品在網絡走紅。商家宣稱,瓶如其名,當這個神奇瓶中的液體清澈乾淨時,代表天空將晴朗無雲;當瓶中液體渾濁朦朧時,代表天空將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結晶時,代表降溫甚至下雪。天氣瓶,又稱為「風暴瓶」。它是不是真的這麼神奇呢?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網售的「天氣瓶」能準確預報天氣
    觀察發現,天氣瓶確實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結晶體,但是用它來預測天氣並不靠譜。  不過,它產生的結晶非常漂亮,而且每天各不相同,作為家中的擺設,倒是能增添不少趣味和情調。  市場  網上熱賣  大部分人稱預報不靠譜  記者走訪市場並未發現有天氣瓶的蹤影。不過,在淘寶網上輸入「天氣瓶」,出現了3500多件寶貝。
  • 天氣瓶真能測風雨 專家稱不靠譜(圖)
    百度百科上說,天氣預報中的多雲是指天空中雲層較多,陽光不很充足,但仍能從雲的縫隙中見到晴天。天氣預報說昨天是多雲,預想應該有陽光出現,結果令人失望的是,白蒙蒙一整天,太陽根本沒露臉。「再不出太陽,心都長毛了。」昨天盼望了許久未見到陽光,朋友忍不住地抱怨。  天色不佳,有人猜測,會不會是因為空氣品質不好?
  • 師太不同意第一期:天氣預報瓶,真能預報天氣?
    隨著天氣的變化,瓶子裡溶液的結晶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觀察結晶就能預報天氣。然後就是各種淘寶賣家的介紹,都說能預測天氣——「當瓶中液體清澈乾淨,代表天氣晴朗;當瓶中液體混濁朦朧,代表天空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大片結晶,代表將降溫甚至下雪。」
  • 關於天氣瓶☆〜(ゝ.∂)
    根據外界溫的改變,瓶內會展現出不同型態的結晶,預報天氣的變化。        不過呢,經試驗未見明顯預示天氣能力,更趨向於一種裝飾品。        暴風瓶是一種用來指示天氣的設備,本體為一個裝滿溶液的密封玻璃瓶,使用者可以通過查看瓶子裡溶液的情況來預測天氣。
  • 女神最佳禮物 告訴你有關天氣瓶的一切
    天氣瓶是一種在19世紀用來預測天氣的東西,不過這一產品,在今天已經不適合了,因為今天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精確的天氣預報,大家在看F1直播的時候,高科技的天氣預報甚至能預測幾分鐘後開始下雨。天氣瓶好看的結晶    但是天氣瓶在今天的人看來,好看!瓶內的液體,總是會呈現不同形狀雪花一樣的結晶。
  • 實驗驗證:「天氣瓶」真的能預測天氣嗎?
    進入冬季以來,烏魯木齊市的天氣一直變化無常,市民們除了通過天氣預報獲取天氣變化信息外,沒有別的渠道獲取天氣信息。    而近日,網上一種叫「天氣瓶」的小物件受到熱捧。據某淘寶店鋪的店主介紹,天氣瓶據傳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是當時用來預測天氣變化的重要工具。隨著氣壓的變化,天氣瓶內能長出各種結晶,從而能預測次日的天氣情況。
  • 「天氣瓶」看上去很美 河北省氣象臺專家:不科學
    帶拐脖的「天氣瓶」,水位變化,但沒有降水。    「現在網上有一種天氣瓶賣得很火,據說可以預測天氣,是真的嗎?」這幾天,總有讀者打電話詢問。一個小小的瓶子真有反映天氣的神奇功能嗎?記者購買了兩款「天氣瓶」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天氣瓶」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卻中看不中用。    目前市場上的「天氣瓶」分為兩種,一種瓶身為球形帶拐脖,另一種瓶身為錐形或豎形。瓶內裝上幾種物質的混合溶液,通常包括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這就構成了「天氣瓶」。根據不同的溫度環境下瓶內溶液的水位或結晶狀態,從而預測出天氣。
  • 「天氣瓶」百餘年前的航海之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天氣瓶」曾在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發揮過一定作用,尤其在航海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航海家們躲避惡劣天氣。但為其確定配方的菲茨羅伊船長仍舊認為,氣壓表和溫度計在長期實踐中被證明是更為有效的工具。
  • 報不準 網上銷售的天氣瓶就是個擺件
    法制晚報記者網購了天氣瓶,併網購材料DIY了天氣瓶,發現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兒。記者連續觀察發現,在11月29日雨夾雪天氣、12月1日晴、12月11日霾的天氣情況下,5個天氣瓶(其中一個是12月10日所制)的結晶沒有明顯變化。
  • 天氣,快到瓶裡來!
    、酒精、硝酸鉀、樟腦等混合液,這種液體會隨著天氣改變面貌的氣象儀,曾經普遍運用在19世紀的航海上,如果你也想看看天氣是怎樣隨著氣候變化的,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個萌萌噠的天氣瓶哦!  天氣瓶會隨著天氣的氣溫、溼度的變化而形成羽毛、葉子般的結晶,氣溫越低結晶就會越多,比如颶風要來了,就會發現它長出了羽毛,雖然很美麗,不過也提醒主人要更加注意身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