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各地都有網友通過網絡,曬出自己購買或製作的天氣瓶。在一個玻璃瓶裡,裝著某種溶液,瓶內結出各種漂亮的結晶,形態萬千,非常美麗。
有淘寶賣家介紹,這種天氣瓶據傳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是當時用來預測天氣變化的重要工具,從結晶的形態還能看出天氣的變化。
天氣瓶在網上不僅有成品售賣,還有材料包出售,可供自己動手製作。用蒸餾水、酒精、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化學品,按照一定比例和步驟,就可以製作成功。
記者也按照網上說的製作方式,成功製作出一個天氣瓶。觀察發現,天氣瓶確實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結晶體,但是用它來預測天氣並不靠譜。
不過,它產生的結晶非常漂亮,而且每天各不相同,作為家中的擺設,倒是能增添不少趣味和情調。
市場 網上熱賣 大部分人稱預報不靠譜
記者走訪市場並未發現有天氣瓶的蹤影。不過,在淘寶網上輸入「天氣瓶」,出現了3500多件寶貝。商品詳情中介紹,瓶中的液體會呈現清澈乾淨、渾濁朦朧、有羽毛狀結晶體、雪花狀結晶體等不同形態,而觀察這些不同的形態,可以得知次日天氣的變化。
據稱,天氣瓶內的溶液若是清澈透明,則明天是晴天的狀態;液體渾濁朦朧,明天則是多雲天氣;若出現羽毛狀結晶,則代表明天會降溫或者下雪。
天氣瓶成品銷售火爆,最近更流行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網店還有配比好的各種材料售賣,也有不少網友青睞。不過,對於這個小瓶子能否預測天氣,大部分網友就反映「好看但預測不靠譜」。
「買回來一個禮拜了,怎麼還沒有看到變化呢?」一個網友說。也有不少網友表示,確實能看到結晶不同的變化形態,但預報天氣不準確,只能當是個新奇的玩意買來玩玩。
實驗 天氣瓶的製作
一、所需材料:
2.5g硝酸鉀、2.5g氯化銨、33mL蒸餾水、40mL濃度在95%以上的乙醇、10g天然樟腦。
二、製作步驟:
1、將硝酸鉀和氯化銨溶解於水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冬天溫度太低,可能會有些藥品無法溶解,這時,可用40℃左右的水,隔水加熱攪拌。
2、在另外一個容器中,將樟腦溶解於酒精中,同樣要攪拌至完全溶解。
3、將步驟1的溶液加到步驟2的溶液中。兩者相遇後,溶液馬上開始產生白色沉澱物,不斷攪拌,溶液中分成了清澈的液體和白色沉澱物兩部分。液體滴在手上,馬上結成了一層白色的霜,並有一種冰涼感。樟腦氣味濃烈,有點嗆人。
4、將製作好的溶液封存在試管或玻璃密封容器中,瓶子一定要封緊,避免酒精揮發,瓶蓋勿選用鐵、銅材質的。
三、實驗結果
記者製作了4個天氣瓶,一起來圍觀它在這些天的變化吧!
1、當天天氣:13-17℃ 陰天間多雲 有分散小雨
第二天天氣:13-17℃ 分散小雨轉多雲
瓶內狀態:製作好的瓶子經過一晚的沉澱,早上已經開始有新的變化。瓶底出現了結晶,呈冰碴狀和鵝絨狀。溶液中還漂浮著細碎的絨毛狀結晶。
預測結果:網傳,出現渾濁液體時,明天將會是多雲天氣。而實際上,第二天天氣為分散小雨轉多雲。預測結果不準確。
2、當天天氣:13-17℃ 分散小雨轉多雲
第二天天氣:9-18℃ 晴朗乾燥
瓶內狀態:長出的結晶越來越多,佔溶液體積的1/2,呈樹葉狀。溶液最上方也漂浮著一些結晶體,抖動瓶身後,沉落瓶底。溶液清澈透明。
預測結果:網傳,液體渾濁朦朧,明天則是多雲天氣;實際上第二天天氣確實出現了降溫。預測結果比較準確。
3、當天氣溫:9-19℃ 晴間多雲
第二天氣溫:10-20℃ 多雲間晴
瓶內狀態:瓶底的結晶豎立了大片羽毛狀結晶,像是從瓶底長出來的,非常漂亮。
預測結果:網傳,若出現羽毛狀結晶,則代表明天會降溫或者下雪。實際上第二天沒有降溫,是晴朗天氣。預測有誤。
4、當天氣溫:11-19℃ 晴間多雲
第二天氣溫:10-19℃ 晴間多雲
瓶內狀態:瓶底出現一些羽毛狀結晶,結晶量不算多,約佔溶液量的1/5。
預測結果:網傳,若出現羽毛狀結晶,則代表明天會降溫或者下雪。實際上第二天沒有降溫,是晴朗天氣。預測錯誤。
四、釋疑:
據廣東氣象專家黃峰介紹,他是第一次聽說天氣瓶,「我覺得這個肯定是不靠譜的,氣象預報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不可能僅靠某種溶液就可以預測,否則那些預測天氣的科學儀器和方法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據《東莞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