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現在網上在銷售一種『天氣瓶』,說是可以用來預測天氣,這瓶子靠譜嗎?」昨天上午,市民張先生通過微博向記者諮詢道。張先生準備給女朋友買一個創意玩具,結果在搜索關鍵詞時,發現這「天氣瓶」最為火爆。商家宣稱這「天氣瓶」並非近年來發明的,而是源於17世紀歐洲的「風暴瓶」,有著可以讓人信服的「科學原理」。網上有不少天氣瓶子的製作教程,記者發現製作這種天氣瓶子很簡單,先是往透明玻璃瓶內注入一定比例的蒸餾水、酒精、硝酸鉀、氯化氨和樟腦等混合液,然後密封起來,放在常溫室內即可。一名商家告訴記者,天氣瓶子內的液體在瓶內外氣壓差變化中會呈現不同的形態,這也就是天氣瓶子預測天氣的原理。
價格幾十到上百不等
記者瀏覽淘寶店鋪時發現大部分天氣瓶子價格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之間,由透明密封水滴形狀的玻璃瓶和一個原木底座組成,透明玻璃瓶中盛有透明的液體。在店鋪的宣傳頁面可以看到,液體在不同天氣環境中,會呈現清澈乾淨、渾濁朦朧、有羽毛般結晶體等不同形態,而觀察這些不同的形態可以得知次日天氣的變化。宣傳說當瓶中液體清澈透明,代表天氣將晴朗無雲;當瓶中液體渾濁,代表天氣也將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羽狀結晶體,則代表將有可能降溫甚至下雪。銷量排前的幾家網上商店在售的天氣瓶子近一個月的成交量達2000件。
氣象專家「沒聽說」
那麼,這種「天氣瓶」靠譜嗎?記者撥打了市氣象臺的電話諮詢。值班的氣象專家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天氣瓶」,這也不是預測天氣的主流方式,只要稍微掌握一點氣象學知識的人就能判斷出其作用。「如果這天氣瓶能夠準確預測氣象,那我們就不需要氣象衛星和大型計算機這些設備了。」該專家開玩笑說。
記者隨即採訪了10名買家了解到,這「天氣瓶」準確度很低,多數人只是當成一個好玩的玩具。「從我購買到現在,只要放在桌子上,就一直是萬裡無雲的狀態,不過外形挺好看,當個玩具也不錯。」市民張先生向記者介紹說。 (記者 王壽林見習記者 胡明山 攝影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