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體驗製作天氣瓶 探究瓶內的「美麗世界」

2021-01-18 溫州日報甌網

2017/08/11 07:13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葉卉 瀏覽:3018

它是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神秘氣象球,它是起源於17世紀歐洲的天氣預報儀器「風暴瓶」,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天氣瓶」。

日前,溫州晚報的小記者便走進了溫州科技館,變身「小小科學家」,體驗了一把天氣瓶的製作。

當看到老師展示的天氣瓶成品時,不少小記者紛紛驚嘆,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小記者們跟隨老師的節奏,認真地完成一個個步驟,最後每一個拿到自己製作的天氣瓶的小記者都是看了又看,愛不釋手。

這不,不少小記者還把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都記錄了下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小記者們在這堂體驗課中的收穫——□施瀅瀅

 

好玩的科學體驗課

甌海實驗小學南甌校區四(2)班 潘以恆

日前,溫州晚報舉行「小小科學家」體驗課活動,我作為溫州晚報小記者,幸運地參加了這次活動。

來到溫州科技館,我驚喜地發現給我們上課的竟然就是我以前的科學老師——鄭老師。一直想來科技館看望鄭老師,今天終於如願以償,真開心!

老師帶領我們到了三樓的實驗室,然後便開始了今天的課程——製作天氣瓶。

首先,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製作天氣瓶所需的材料,像5克硝酸鉀、5克氯化銨、66毫升蒸餾水、80毫升乙醇、20克天然樟腦。我先用量筒量出66毫升的蒸餾水倒進燒杯裡,再把5克的硝酸鉀和5克的氯化銨也倒進燒杯,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不一會兒,咦,我驚奇地發現,它們溶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杯無色透明的液體。接著,我又把80毫升酒精和20克天然樟腦溶解在一起,沒想到又變成了一杯無色透明的液體。最後,當我把兩杯液體混合,並在溫水中加熱溶解,將澄清的液體倒入一個錐形的玻璃瓶後,一個神奇的天氣瓶就誕生了!

它神奇在哪裡呢?老師說天氣瓶會根據外界溫度的改變,展現出不同形態的結晶,以此來預報天氣的變化。這些晶體會呈現出形態萬千的美麗變化呢!如果液體是澄清的,說明天氣將會是晴好的;如果液體是渾濁的,說明天氣將變成陰天;如果溶液中有羽毛狀或雪花狀的沉澱,那就預示著要下雨啦;那如果結晶變得大塊大塊的呢,那就說明要大幅度降溫了,是不是很神奇呢?

「咦,這錐形瓶子裡的液體會不會蒸發呢?」我想著,就向老師提出了疑問。老師說:「水蒸發的速度會很慢,因為瓶口有木塞塞著,可以防止酒精大量蒸發。」「哦,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

今天的小小科學家體驗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

 

天氣瓶的神奇變化

溫州市籀園小學三(5)班 金逍

「天氣瓶」是什麼?顧名思義,當然是測量天氣溫度的儀器啦!日前,我們晚報小記者一起走近「天氣瓶」,通過動手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天氣瓶來了解它的神奇之處。

製作之前,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製作天氣瓶的大致步驟,以及天氣瓶是如何「工作」的。當氣溫下降時,瓶內的液體會結成雪花狀的晶體,告訴我們該添衣了;當氣溫上升時,瓶內的「雪花」又會融化成液體。

開始製作了,我們小記者被分成兩組,分別進行不同材料的量取。我按照老師介紹的步驟,先稱了5克的硝酸鉀,再加上5克的氯化銨。接著,在放有兩種物質的燒杯中緩緩倒入66毫升的蒸餾水,這樣第一步算是完成了。第二步可是一個大難關,因為你會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那是20克天然樟腦發出的味道。我們要將天然樟腦倒入80毫升的乙醇中,使兩者溶合。第三步就是用玻璃棒將前面兩種混合液攪拌在一起,這樣天氣瓶就做好了。

製作完,好奇的小記者們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個個爭先恐後採訪教授製作天氣瓶方法的老師。我首先問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問題:天氣瓶中產生變化是因為什麼在起作用?老師回答說,是因為溶液中的化學元素在起作用,使得瓶內的晶體有了形態萬千的美麗變化。那這麼精緻的東西是誰發明的呢?我又好奇地追問。老師告訴我們,它是17世紀的歐洲人發明的。

這次的「小小科學家」體驗活動既好玩,又為我打開了新的視野,同時也給我留下了今後繼續研究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化學元素的作用才能產生這麼神奇的變化?

 

美麗又實用的天氣瓶

溫州市蒲鞋市小學橋兒頭校區三(7)班 王煜棋

日前,媽媽帶我去溫州科技館參加晚報小記者活動——「小小科學家」製作天氣瓶。

我帶好採訪本、小記者證和小記者護照本,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科技館內的多功能廳。今天,我們要製作的就是天氣瓶,一個能預報天氣的瓶子。需要的材料有:硝酸鉀5克、氯化銨5克、天然樟腦20克、蒸餾水66毫升、乙醇80毫升,還有燒杯2個、錐形瓶1個、量筒1個、電子秤1個、玻璃棒一根等器材。

原來,只要有這些材料,就能做出一個好玩的天氣瓶。

開始做實驗了,我先把硝酸鉀、氯化銨和蒸餾水倒入一個燒杯,用玻璃棒把其中的固體攪拌至溶解,變成無色透明的液體。再把天然樟腦、乙醇倒入另一個燒杯再次進行攪拌。最後,把兩個燒杯中的液體都倒進錐形瓶中輕輕攪拌。老師讓我們把錐形瓶放入溫水中,再輕輕地用玻璃棒去攪拌,這樣能讓它更快地溶解。過了一會兒,液體變透明了。

聽老師說,天氣瓶只要放置幾天,就會漸漸地自動結起晶來,雪花一樣的晶體一片一片,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晶體越來越多,越來越美。老師還說,天氣乾燥、晴朗時,天氣瓶裡的晶體會溶化,液體會變得很清澈;陰天時,天氣瓶的晶體和液體會白蒙蒙的看不清;天氣寒冷的時候,天氣瓶裡的晶體將逐漸變多。

看,天氣瓶既美麗又實用,真好啊!

製作天氣瓶

溫州市建設小學小高橋校區四(12)班 葉釗睿

日前,我參加了溫州晚報組織的小小科學家體驗課,還沒開始,我的腦子裡就有了無數個問號:天氣瓶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呢?這一切都將在課上解鎖。

來到溫州科技館,開課了,老師給我們看了看她自己製作的天氣瓶成品,只見裡面有像小雪花又像小棉絮一樣的物質,白白的,美極了!然後,老師又給我們看了一些其他的天氣瓶。哇!好美啊,五顏六色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做屬於自己的天氣瓶了!

首先,我把一張紙鋪在電子秤上並按下清零鍵,再在秤上放硝酸鉀,當數字顯示為5時,就是我要的用量了。接著,我將蒸餾水倒入量筒中,一看66毫升到了,就把量筒中的倒進燒杯裡。並小心翼翼地把5克硝酸鉀倒入蒸餾水中,一開始液體是呈乳白色。我繼續攪拌,奇怪了!不一會兒,乳白色液體變澄清了!這時老師說:「澄清了就可以放氯化銨了。」 於是我又把紙鋪在秤上清零,盛了滿滿一勺氯化銨,秤上的數字一下升到了7.98克,我眉頭一緊,太多了,用勺子趕緊取走一些。嘿!真巧,一下子變成了5克,不多也不少。將氯化銨和剛才攪拌好的液體混在一起,攪拌一會,又變成了澄清的液體。

第二個步驟,先要取樟腦,還沒接近,一股刺鼻的氣味就衝進我的鼻中,「臭死啦!」 大家紛紛喊道。我憋著氣趕緊取了20克樟腦放入另外一個空燒杯中。然後取乙醇倒入燒杯,攪拌,乳白色液體又變成澄清的。

最後一步,要把兩種澄清的液體混合起來。我一邊心想:混合起來的液體肯定也是澄清的了。一邊手上把2種液體一起倒入,「譁……」有雪白的水花濺起來,裡面出現了白色粉末狀物質,太吃驚了!我瞪大了雙眼!為了使兩種液體充分混合,我把瓶子放進溫水中攪拌。不一會兒,又變澄清了。老師說:「好了,你們的天氣瓶完成了。」

還沒到家,我就見識到了奇蹟:這天氣瓶會隨溫度變化,車內氣溫高,液體變澄清;車外氣溫低,液體變渾濁,有棉絮一樣的物質漂浮。太神奇了!

今天真是不虛此行!我愛科學,讓我們一起去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相關焦點

  • 實驗驗證:「天氣瓶」真的能預測天氣嗎?
    進入冬季以來,烏魯木齊市的天氣一直變化無常,市民們除了通過天氣預報獲取天氣變化信息外,沒有別的渠道獲取天氣信息。    而近日,網上一種叫「天氣瓶」的小物件受到熱捧。據某淘寶店鋪的店主介紹,天氣瓶據傳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是當時用來預測天氣變化的重要工具。隨著氣壓的變化,天氣瓶內能長出各種結晶,從而能預測次日的天氣情況。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網售的「天氣瓶」能準確預報天氣
    最近很流行一個小玩意——天氣瓶。  全世界各地都有網友通過網絡,曬出自己購買或製作的天氣瓶。在一個玻璃瓶裡,裝著某種溶液,瓶內結出各種漂亮的結晶,形態萬千,非常美麗。
  • 【科學創意第二課堂】自製天氣預報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製作一個簡易的天氣預報瓶,把天氣的變化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吧!  天氣預報瓶,又名風暴瓶,究竟是誰最先發明了天氣瓶,目前說法不一,其中一位據說還是氣象學家羅伯特·菲茨羅伊——此人就是達爾文進行環球考察時乘坐的那艘「小獵犬號」的船長。
  • 天氣預報瓶真能測晴雨?
    這是一個集美麗造型和預報功能於一身的玻璃瓶,只要給她點帶顏色的水,她就會為你預報未來數小時的天氣———最近,網上各大論壇流傳一則《自製天氣預報瓶》的帖子,聲稱僅需一個塑料瓶、一支吸管和少許水,就能預測未來數小時內是否下雨。天氣預報瓶是否真能預測天氣?我們以實驗為證。  重慶晚報記者 彭洋 攝影報導  實驗目的:天氣預報瓶是否能預測天氣。
  • 美麗風暴瓶真的能預測天氣嗎?小記者獻上最全實驗筆錄!
    2017年11月4日上午10點,我們小記者一行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位於廣州科學城的光機電技術研究院,向來自臺灣的清華大學郝博士了解風暴瓶的神奇之處,以及學習如何製作風暴瓶。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聽郝博士關於風暴瓶的講座。郝博士首先給小記者介紹了風暴瓶的由來,並講解了風暴瓶隨天氣變化的特徵和原理。
  • 一起來探究溶解度、製作天氣瓶...這場「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學習了關於天氣與溶解度的知識,如何將它們聯繫起來,製作一個可以觀測天氣的天氣瓶呢?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動起手製作天氣瓶。小e看到,大家細緻地按照操作流程將樟腦、鉀鹽等材料放入瓶子中,很快天氣瓶就製作完成。
  • 一起來探究溶解度、製作天氣瓶......這場「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活動好豐富!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學習了關於天氣與溶解度的知識,如何將它們聯繫起來,製作一個可以觀測天氣的天氣瓶呢?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動起手製作天氣瓶。小e看到,大家細緻地按照操作流程將樟腦、鉀鹽等材料放入瓶子中,很快天氣瓶就製作完成。天氣瓶製作原理:主要是由於溶液內的樟腦在乙醇內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變化。
  • 「瓶」安聖誕,日月新城邀你來DIY奇妙天氣瓶
    天氣預報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天氣瓶你見過嗎小小的容器裡蘊藏著天氣的玄機陰天、雨天、晴天都可以通過它一窺究竟
  • 關於天氣瓶☆〜(ゝ.∂)
    根據外界溫的改變,瓶內會展現出不同型態的結晶,預報天氣的變化。        不過呢,經試驗未見明顯預示天氣能力,更趨向於一種裝飾品。        暴風瓶是一種用來指示天氣的設備,本體為一個裝滿溶液的密封玻璃瓶,使用者可以通過查看瓶子裡溶液的情況來預測天氣。
  • 天氣預報瓶的製作
  • 化學讓生活更美好丨一隻超有情懷「天氣預報瓶」介紹篇
    小編不會告訴你本次化學文化節開幕除了好玩的實驗之外還推出新花樣——手工天氣瓶的製作。  納尼!前期還可以體驗親自動手製作天氣瓶?好奇寶寶:得益於科技進步,天氣已經可以用具體數值衡量:溫度、風力、溼度、穿衣指數、紫外線指數、化妝指數等等。這些不同的指數圍攏起來,形成一個看似標準的答案——但在家裡,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數字嗎?天氣瓶真的能預測到這麼多數據麼?
  • 網上「天氣瓶」熱賣 「她」看上去很美卻不中用
    拐脖的「天氣瓶」,水位變化,但沒有降水。馬英娟/圖錐形結晶「天氣瓶」,測氣溫有誤差。馬英娟/圖製作溶液的化學藥品。一個小小的瓶子真有反映天氣的神奇功能嗎?記者購買了兩款「天氣瓶」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些「天氣瓶」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卻中看不中用。目前市場上的「天氣瓶」分為兩種,一種瓶身為球形帶拐脖,另一種瓶身為錐形或豎形。瓶內裝上幾種物質的混合溶液,通常包括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這就構成了「天氣瓶」。根據不同的溫度環境下瓶內溶液的水位或結晶狀態,從而預測出天氣。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這樣一個神奇的瓶子,真的如它的名字那樣,可以準確預報天氣嗎?記者用網購的「天氣預報瓶」進行了多天的觀測,結果發現「天氣預報瓶」預報天氣並不準確。業內人士表示,天氣預報瓶可用於觀賞,但拿它預報天氣,並不科學。[疑問]長啥樣?呈水滴狀「顏值」高  「天氣預報瓶」從何而來?
  • 報不準 網上銷售的天氣瓶就是個擺件
    法制晚報記者網購了天氣瓶,併網購材料DIY了天氣瓶,發現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兒。記者連續觀察發現,在11月29日雨夾雪天氣、12月1日晴、12月11日霾的天氣情況下,5個天氣瓶(其中一個是12月10日所制)的結晶沒有明顯變化。
  • 【科學DIY】教你動手養一個天氣瓶 千變萬化美到令人窒息
    這種液體會根據外界溫度、天氣的改變,瓶內會展現出不同型態的結晶,預報天氣的變化,普遍運用在19世紀的航海上。最近長沙時而雨、時而晴、時而雪,我們可以用這一原理做出「天氣預報瓶」,在動手製作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化學知識,一起動手DIY吧,你不需要有什麼化學功底就能做出美麗的天氣瓶。
  • 天氣瓶結晶好看 但測不了天氣
    這個小瓶子真有這麼神奇嗎?萌天氣瓶長「羽毛」測天氣    天氣瓶受關注源自微博一條熱門微博,其中詳細介紹了天氣瓶的原理、做法,並附上網友自製天氣瓶的照片。圖中玻璃瓶內有羽毛狀、雪花狀結晶,看上去十分精緻,如同一件工藝品。簡介中寫著:「天氣瓶會隨氣溫、溼度的變化而形成羽毛、葉子般的結晶,氣溫越低結晶越多,比如颶風要來了,它會長出『羽毛』,很美麗,也提醒主人要注意身體。
  • 女神最佳禮物 告訴你有關天氣瓶的一切
    天氣瓶是一種在19世紀用來預測天氣的東西,不過這一產品,在今天已經不適合了,因為今天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精確的天氣預報,大家在看F1直播的時候,高科技的天氣預報甚至能預測幾分鐘後開始下雨。瓶內的液體,總是會呈現不同形狀雪花一樣的結晶。在過去,人們根據這些結晶的不同形狀來預報天氣,當然我們會用比較嚴謹的試驗來驗證這事情有多不靠譜。不過美麗的結晶對於異性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也是我們挖空心思DIY這個產品的初衷。
  • 探究溶解度、製作天氣瓶...「風雲可測」自然科學科普系列活動來啦...
    光塔街道商會紮根於社區,社區服務經驗豐富,願意提供科普實踐教育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號召社區內青少年參與體驗生物科普課程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設計製作的裝置也能測出天氣呢?1、探究溶解度一杯看似無色透明的水中,包含著哪些物質呢?水可以無限溶解溶質嗎?影響其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 [愛淘圈]天氣變化,盡在瓶中?
    商家宣稱,瓶如其名,當這個神奇瓶中的液體清澈乾淨時,代表天空將晴朗;當瓶中液體渾濁朦朧時,代表天空將多雲陰鬱;當瓶中出現結晶時,代表降溫甚至下雪。透明的水滴狀玻璃瓶(如下圖),像一個小水滴,端坐或者橫躺在木質底座上,瓶內的液體會根據天氣的變化產生結晶變化。
  • 小記者動手動腦,跟博士探究植物世界
    小記者先通過觀察和觸摸不同類型的葉片,討論分析葉子表面的不同,然後動手製作水蓮花比擬葉片。在蠟質水蓮花和普通水蓮花「開花比賽」上,小記者親身感受到蠟質含量高的水蓮花花開時間更長,由此學習了蠟質層在植物自我保護過程中起到兩個重要作用——保護葉片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微生物、蟲害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