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07:13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葉卉 瀏覽:3018
它是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神秘氣象球,它是起源於17世紀歐洲的天氣預報儀器「風暴瓶」,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天氣瓶」。
日前,溫州晚報的小記者便走進了溫州科技館,變身「小小科學家」,體驗了一把天氣瓶的製作。
當看到老師展示的天氣瓶成品時,不少小記者紛紛驚嘆,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小記者們跟隨老師的節奏,認真地完成一個個步驟,最後每一個拿到自己製作的天氣瓶的小記者都是看了又看,愛不釋手。
這不,不少小記者還把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都記錄了下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小記者們在這堂體驗課中的收穫——□施瀅瀅
好玩的科學體驗課
甌海實驗小學南甌校區四(2)班 潘以恆
日前,溫州晚報舉行「小小科學家」體驗課活動,我作為溫州晚報小記者,幸運地參加了這次活動。
來到溫州科技館,我驚喜地發現給我們上課的竟然就是我以前的科學老師——鄭老師。一直想來科技館看望鄭老師,今天終於如願以償,真開心!
老師帶領我們到了三樓的實驗室,然後便開始了今天的課程——製作天氣瓶。
首先,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製作天氣瓶所需的材料,像5克硝酸鉀、5克氯化銨、66毫升蒸餾水、80毫升乙醇、20克天然樟腦。我先用量筒量出66毫升的蒸餾水倒進燒杯裡,再把5克的硝酸鉀和5克的氯化銨也倒進燒杯,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不一會兒,咦,我驚奇地發現,它們溶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杯無色透明的液體。接著,我又把80毫升酒精和20克天然樟腦溶解在一起,沒想到又變成了一杯無色透明的液體。最後,當我把兩杯液體混合,並在溫水中加熱溶解,將澄清的液體倒入一個錐形的玻璃瓶後,一個神奇的天氣瓶就誕生了!
它神奇在哪裡呢?老師說天氣瓶會根據外界溫度的改變,展現出不同形態的結晶,以此來預報天氣的變化。這些晶體會呈現出形態萬千的美麗變化呢!如果液體是澄清的,說明天氣將會是晴好的;如果液體是渾濁的,說明天氣將變成陰天;如果溶液中有羽毛狀或雪花狀的沉澱,那就預示著要下雨啦;那如果結晶變得大塊大塊的呢,那就說明要大幅度降溫了,是不是很神奇呢?
「咦,這錐形瓶子裡的液體會不會蒸發呢?」我想著,就向老師提出了疑問。老師說:「水蒸發的速度會很慢,因為瓶口有木塞塞著,可以防止酒精大量蒸發。」「哦,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
今天的小小科學家體驗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
天氣瓶的神奇變化
溫州市籀園小學三(5)班 金逍
「天氣瓶」是什麼?顧名思義,當然是測量天氣溫度的儀器啦!日前,我們晚報小記者一起走近「天氣瓶」,通過動手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天氣瓶來了解它的神奇之處。
製作之前,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製作天氣瓶的大致步驟,以及天氣瓶是如何「工作」的。當氣溫下降時,瓶內的液體會結成雪花狀的晶體,告訴我們該添衣了;當氣溫上升時,瓶內的「雪花」又會融化成液體。
開始製作了,我們小記者被分成兩組,分別進行不同材料的量取。我按照老師介紹的步驟,先稱了5克的硝酸鉀,再加上5克的氯化銨。接著,在放有兩種物質的燒杯中緩緩倒入66毫升的蒸餾水,這樣第一步算是完成了。第二步可是一個大難關,因為你會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那是20克天然樟腦發出的味道。我們要將天然樟腦倒入80毫升的乙醇中,使兩者溶合。第三步就是用玻璃棒將前面兩種混合液攪拌在一起,這樣天氣瓶就做好了。
製作完,好奇的小記者們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個個爭先恐後採訪教授製作天氣瓶方法的老師。我首先問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問題:天氣瓶中產生變化是因為什麼在起作用?老師回答說,是因為溶液中的化學元素在起作用,使得瓶內的晶體有了形態萬千的美麗變化。那這麼精緻的東西是誰發明的呢?我又好奇地追問。老師告訴我們,它是17世紀的歐洲人發明的。
這次的「小小科學家」體驗活動既好玩,又為我打開了新的視野,同時也給我留下了今後繼續研究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化學元素的作用才能產生這麼神奇的變化?
美麗又實用的天氣瓶
溫州市蒲鞋市小學橋兒頭校區三(7)班 王煜棋
日前,媽媽帶我去溫州科技館參加晚報小記者活動——「小小科學家」製作天氣瓶。
我帶好採訪本、小記者證和小記者護照本,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科技館內的多功能廳。今天,我們要製作的就是天氣瓶,一個能預報天氣的瓶子。需要的材料有:硝酸鉀5克、氯化銨5克、天然樟腦20克、蒸餾水66毫升、乙醇80毫升,還有燒杯2個、錐形瓶1個、量筒1個、電子秤1個、玻璃棒一根等器材。
原來,只要有這些材料,就能做出一個好玩的天氣瓶。
開始做實驗了,我先把硝酸鉀、氯化銨和蒸餾水倒入一個燒杯,用玻璃棒把其中的固體攪拌至溶解,變成無色透明的液體。再把天然樟腦、乙醇倒入另一個燒杯再次進行攪拌。最後,把兩個燒杯中的液體都倒進錐形瓶中輕輕攪拌。老師讓我們把錐形瓶放入溫水中,再輕輕地用玻璃棒去攪拌,這樣能讓它更快地溶解。過了一會兒,液體變透明了。
聽老師說,天氣瓶只要放置幾天,就會漸漸地自動結起晶來,雪花一樣的晶體一片一片,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晶體越來越多,越來越美。老師還說,天氣乾燥、晴朗時,天氣瓶裡的晶體會溶化,液體會變得很清澈;陰天時,天氣瓶的晶體和液體會白蒙蒙的看不清;天氣寒冷的時候,天氣瓶裡的晶體將逐漸變多。
看,天氣瓶既美麗又實用,真好啊!
製作天氣瓶
溫州市建設小學小高橋校區四(12)班 葉釗睿
日前,我參加了溫州晚報組織的小小科學家體驗課,還沒開始,我的腦子裡就有了無數個問號:天氣瓶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呢?這一切都將在課上解鎖。
來到溫州科技館,開課了,老師給我們看了看她自己製作的天氣瓶成品,只見裡面有像小雪花又像小棉絮一樣的物質,白白的,美極了!然後,老師又給我們看了一些其他的天氣瓶。哇!好美啊,五顏六色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做屬於自己的天氣瓶了!
首先,我把一張紙鋪在電子秤上並按下清零鍵,再在秤上放硝酸鉀,當數字顯示為5時,就是我要的用量了。接著,我將蒸餾水倒入量筒中,一看66毫升到了,就把量筒中的倒進燒杯裡。並小心翼翼地把5克硝酸鉀倒入蒸餾水中,一開始液體是呈乳白色。我繼續攪拌,奇怪了!不一會兒,乳白色液體變澄清了!這時老師說:「澄清了就可以放氯化銨了。」 於是我又把紙鋪在秤上清零,盛了滿滿一勺氯化銨,秤上的數字一下升到了7.98克,我眉頭一緊,太多了,用勺子趕緊取走一些。嘿!真巧,一下子變成了5克,不多也不少。將氯化銨和剛才攪拌好的液體混在一起,攪拌一會,又變成了澄清的液體。
第二個步驟,先要取樟腦,還沒接近,一股刺鼻的氣味就衝進我的鼻中,「臭死啦!」 大家紛紛喊道。我憋著氣趕緊取了20克樟腦放入另外一個空燒杯中。然後取乙醇倒入燒杯,攪拌,乳白色液體又變成澄清的。
最後一步,要把兩種澄清的液體混合起來。我一邊心想:混合起來的液體肯定也是澄清的了。一邊手上把2種液體一起倒入,「譁……」有雪白的水花濺起來,裡面出現了白色粉末狀物質,太吃驚了!我瞪大了雙眼!為了使兩種液體充分混合,我把瓶子放進溫水中攪拌。不一會兒,又變澄清了。老師說:「好了,你們的天氣瓶完成了。」
還沒到家,我就見識到了奇蹟:這天氣瓶會隨溫度變化,車內氣溫高,液體變澄清;車外氣溫低,液體變渾濁,有棉絮一樣的物質漂浮。太神奇了!
今天真是不虛此行!我愛科學,讓我們一起去探索科學的奧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