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導,中國決定將於2021年,開放坐落在貴州群山之中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也就是"中國天眼",給國際科學家使用。
要知道,自美國波多黎各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坍塌後,"中國天眼"是全球天文探索領域唯一,且最大的"天眼"。它在捕捉天體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復原天體成像以探索宇宙起源、發現外星文明上能給予科學家極大的幫助。
對此,法國媒體法新社刊文稱,中國的科研實力提升迅速,FAST的開放意味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科研領先行列。澳大利亞物理學專家迪齊也表示,FAST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顯著,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研究中心。
法新社和澳大利亞專家說得沒錯,中國的科研實力已經不弱於北美、西歐。除FAST外,上個月,中國"奮鬥號"載人潛水器在深度高達10909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並實現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在萬米水下系統性作業。
這幾天,中國的嫦娥5號飛船又成功從月球帶回約2公斤的土壤,供專家們研究、分析。儘管在此之前蘇聯、美國已經從月球取回過土壤,但這次卻完全不同。
嫦娥5號帶回來的土壤要年輕數十億年,能為太陽系的歷史提供新的見解,並有助於探索月球上的,如濃縮氫和氧氣這樣的有用能源。
不僅是"上天、下海",中國後方的農業數位化研究也搞得如火如荼。例如,最近農業農村部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重點圍繞5G、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
之前日媒也曾報導過中國農業正在加速數位化,還重點提到兩個案例。一個是華為在山東淄博建設了500畝的無人農場,通過5G、圖像識別、衛星遙感、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驅動大型無人農機實現自動化作業。
另一個是在雲南昆明,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中國農大和拼多多舉辦了一場"多多農研大賽",通過將AI與農人的經驗融合,探索一批可以運用到全國農產區的"人機協同"方案。這幾天,在歷經120天的角逐後,決賽結果已經揭曉。利用AI技術種植的草莓,其平均產量要比傳統農人種植的平均產量高196%。
從這些事件中不難發現,經過幾十年的奮鬥,中國的科研能力已經今非昔比,還正被其他國家看在眼裡和羨慕。這既給了我們自主研發的信心,又在催促我們不要停下腳步,因為這世界一直都是"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