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院士再度發聲!中國科研領域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的技術超35項。
近年來中國科技迎來了飛速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特別體現在航空航天領域以及通訊領域,經過多年的努力,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對科研的投入以及從事科研的人數,也讓中國步入了科技大國的行列。
早在2014年的時候,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從事科研的總人數,佔到了全世界總量的25.3%,而身為全球科研中心的美國也只有17%,時至今日我國科研人數佔比,已經連續7年居於全球第一的位置,在科研投入上也始終保持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早就在2016年的時候,我國的研發經費總投入就已經是全球第二了,僅次於美國達到了1.57萬億,隨後逐年遞增,到了2019年在研發經費上的支出達到了2.17億,佔據全球科研投入總額的2.19%,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世界智慧財產權評估中,我國的創新指數直接飆升到了第14的位置。
在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種種變化,看似已經沒有什麼毛病可挑了,實際上目前的狀態可以用一句話很好的概括,那就是「強而不大」,這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中國目前的現狀就是從事科研的人很多,但是高端人才卻極其的匱乏,這也導致了在很多的高端領域的技術很難得到突破。
就拿目前相對薄弱的半導體領域舉個例子,據悉2021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20萬人次,然而其中跟集成電路學科有掛鈎的,只有不到19.9萬人次,而目前整個半導體領域人才的缺口已經達到了70萬以上。
很顯然在經歷了華為事件之後,國人才徹底醒悟過來,國家也直接把集成電路設為了一級學科,很多高校也都開始布局相關專業的學習,前一段時間由多家企業聯合成立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也正式掛牌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在彌補中國科研「大而不強」的困境。
中科院教授劉雲再度發聲:「現階段我國依舊有超過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而主要原因就在於,雖然在2019年的時候總共投入研發資金達到了2.21萬億,但真正投入到基礎研究經費的不足1335億,佔比不到6%。
而這35項「卡脖子」的技術,就包括了晶片製造最為關鍵的光刻機、高端的晶片以及作業系統等等,就拿其中的晶片來說,每年我們都需要花超過3000億美元用於進口,一度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額,這對於我們的科技發展及其的不利。
好在華為及時發現了問題所在,在晶片以及作業系統上很早就開始布局了,目前華為已經掌握了最為尖端的5nm晶片設計能力,自主研發的手機作業系統鴻蒙也即將問世了,只可惜的是華為只從事晶片的設計,並沒有進行晶片製造工藝的研發,這也導致了在相關禁令之下,華為海思的麒麟晶片停產了,不過相信在華為以及國內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之後海思麒麟晶片將會以更高的姿態回歸。
目前國家也下發了關於晶片領域的相關指標,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晶片70%的自給率,而這一個目標需要靠國內半導體企業的共同努力,關靠華為是沒有這麼大的能量的,目前多家企業都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
而北大的彭練矛教授提出的碳基晶片,更是成為了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的希望,理論上碳基晶片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不大,依靠我們目前的水平,是有能力製造出來的,而目前矽基晶片已經無限接近摩爾定律了,要想進一步提升基本上是不可能了,目前各個國家也都在尋求解決方案,而碳基晶片是唯一通過理論論證的。
相信在各個企業和國家科研人員的努力之下,中國在不久之後將會徹底擺脫科技領域「大而不強」的困境,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