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再度發聲!中國科研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技術超35項

2020-12-08 圈聊科技

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院士再度發聲!中國科研領域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的技術超35項。

近年來中國科技迎來了飛速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特別體現在航空航天領域以及通訊領域,經過多年的努力,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對科研的投入以及從事科研的人數,也讓中國步入了科技大國的行列。

早在2014年的時候,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從事科研的總人數,佔到了全世界總量的25.3%,而身為全球科研中心的美國也只有17%,時至今日我國科研人數佔比,已經連續7年居於全球第一的位置,在科研投入上也始終保持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早就在2016年的時候,我國的研發經費總投入就已經是全球第二了,僅次於美國達到了1.57萬億,隨後逐年遞增,到了2019年在研發經費上的支出達到了2.17億,佔據全球科研投入總額的2.19%,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世界智慧財產權評估中,我國的創新指數直接飆升到了第14的位置。

在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種種變化,看似已經沒有什麼毛病可挑了,實際上目前的狀態可以用一句話很好的概括,那就是「強而不大」,這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國內科技強而不大的背後

中國目前的現狀就是從事科研的人很多,但是高端人才卻極其的匱乏,這也導致了在很多的高端領域的技術很難得到突破。

就拿目前相對薄弱的半導體領域舉個例子,據悉2021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20萬人次,然而其中跟集成電路學科有掛鈎的,只有不到19.9萬人次,而目前整個半導體領域人才的缺口已經達到了70萬以上。

很顯然在經歷了華為事件之後,國人才徹底醒悟過來,國家也直接把集成電路設為了一級學科,很多高校也都開始布局相關專業的學習,前一段時間由多家企業聯合成立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也正式掛牌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在彌補中國科研「大而不強」的困境。

中科院教授再度發聲

中科院教授劉雲再度發聲:「現階段我國依舊有超過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而主要原因就在於,雖然在2019年的時候總共投入研發資金達到了2.21萬億,但真正投入到基礎研究經費的不足1335億,佔比不到6%。

而這35項「卡脖子」的技術,就包括了晶片製造最為關鍵的光刻機、高端的晶片以及作業系統等等,就拿其中的晶片來說,每年我們都需要花超過3000億美元用於進口,一度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額,這對於我們的科技發展及其的不利。

好在華為及時發現了問題所在,在晶片以及作業系統上很早就開始布局了,目前華為已經掌握了最為尖端的5nm晶片設計能力,自主研發的手機作業系統鴻蒙也即將問世了,只可惜的是華為只從事晶片的設計,並沒有進行晶片製造工藝的研發,這也導致了在相關禁令之下,華為海思的麒麟晶片停產了,不過相信在華為以及國內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之後海思麒麟晶片將會以更高的姿態回歸。

目前國家也下發了關於晶片領域的相關指標,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晶片70%的自給率,而這一個目標需要靠國內半導體企業的共同努力,關靠華為是沒有這麼大的能量的,目前多家企業都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

而北大的彭練矛教授提出的碳基晶片,更是成為了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的希望,理論上碳基晶片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不大,依靠我們目前的水平,是有能力製造出來的,而目前矽基晶片已經無限接近摩爾定律了,要想進一步提升基本上是不可能了,目前各個國家也都在尋求解決方案,而碳基晶片是唯一通過理論論證的。

相信在各個企業和國家科研人員的努力之下,中國在不久之後將會徹底擺脫科技領域「大而不強」的困境,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謀劃布局?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教授: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太少
    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發表了自己的演講,其認為目前國內情況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說國內的研發投入佔到了世界總量的第二,但是研發強度和創新型強國之間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佔得太低了。
  • 中科院強勢發聲,劍指光刻機,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
    雖然美國仍舊是世界第一的強國,但是它跟其它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接近,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雖然各方面落後於美國,但是要同中國展開真正的競爭,美國只有在科技方面才能夠佔據比較主動的優勢,而如今隨著中科院的強勢發聲,這些優勢也將在未來的數年內逐漸消失。
  • 中科院微電子所:科技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
    孫自法 攝中新網無錫1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學科方向和應用方向涵蓋微電子學研究各個主要領域,在微電子產業集聚發展區域系統推進產業集群建設,鼓勵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創辦各類高科技創業公司,累計申請專利逾6000項、授權專利超過3100項……作為中國微電子領域學科方向布局最完整的綜合研發機構,以及微電子技術研究創新的引領者和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 「中國芯」突圍利器!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彭練矛深知貧乏知識與蒼白思維,根本無法推動中國科研巨輪行進,為了讓中國走出科研被動挨打的局面,彭練矛格外珍惜,在北京大學學習的機會,他立志要將自己全部青春年華,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中科院布局晶片產業,集中力量攻克,ASML表態要加大對華投資
    將「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的清單。白春禮指出:光刻機、航空輪胎和軸承鋼等關鍵設備和材料,就將會進入到中科院的科研清單之中,未來我們將會集中力量來攻克這些技術。眾所周知,中科院是中國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也就是中國科學界的「國家隊」。中科院將布局晶片產業,這意味著中國晶片產業,很可能會迎來「高光時刻」。
  • 中科院布局晶片,要集中力量攻克,ASML又表態要加大對華投資
    將「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的清單。白春禮指出:光刻機、航空輪胎和軸承鋼等關鍵設備和材料,就將會進入到中科院的科研清單之中,未來我們將會集中力量來攻克這些技術。中科院將布局晶片產業,這意味著中國晶片產業,很可能會迎來「高光時刻」。據了解,中科院已經從兩大方面進行了部署,準備逐步打破外圍壟斷。第一個方面是超級計算,目前中科院已經研製出了自己的超算系統,並應用到到了多個領域。根據《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顯示,中國進入500強的超級計算機多達226臺,總體數量位列全球第一。
  • 中科院超算環境廣州分中心:小平臺撬動大科學
    中科院超算環境廣州分中心目前集群擁有:60臺普通刀片計算節點,1000個CPU計算核心,全系統內存容量6TB,存儲總容量達到3PB,整體聚合計算能力理論峰值每秒100萬億次。如果你認為超算中心「超」在「計算」,那你就錯了,「數據分析」才是他們支持實驗的王道。成立時間雖短,超算中心已向全院師生開展常用分析語言和方法的培訓。
  • 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碳晶片是國產晶片突圍利器
    >作者:華人星光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因不擇手段的圍追堵截,華為麒麟晶片成「絕唱」,中國晶片技術的落後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彭練矛深知貧乏知識與蒼白思維,根本無法推動中國科研巨輪行進,為了讓中國走出科研被動挨打的局面,
  • 張嘉恆教授攜廣東萱嘉集團生物材料研發團隊核心成員再度現身「納斯達克」
    8月9日,廣東萱嘉集團「中國新店商「超級操盤手培育工程主團隊首次亮相納斯達克大屏,時隔幾天,美國時間2018年8月18日,廣東萱嘉集團首席科學家張嘉恆教授攜其生物材料核心團隊成員再度現身
  • 中科院教授:舉國上下身陷功利漩渦,「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
    今天的高校,教授不願意到課堂講課;所做的研究和中科院類似,但求數量而不講質量。著名大學居然創建和開辦六七十個「各類」學院,把知識碎片化了,讓學生無所適從,學不到應有的系統知識,打不好基本功。學校不再提倡「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而提倡與領導保持一致,「聽話,出活」。
  • 中科院教授:舉國上下身陷功利漩渦,「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
    (國內習慣稱為「技術科學」);始終不尊重科學,不尊重科學家。科研人員人自為戰,忙於多多發表論文、找關係、跑項目,年輕骨幹為買不起房子、為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而苦惱。今天的高校,教授不願意到課堂講課;所做的研究和中科院類似,但求數量而不講質量。
  • 盤點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總覽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國際上大的重燃廠家,主要是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義大利安薩爾多4家。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 35歲晉級教授,41歲當選院士,50歲發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但就是這位「順風順水」的大先生,碩士考了3次,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物理只考了39分;攻讀博士學位,別人花5年時間,他卻用了7年。到底是怎樣的力量,支撐他走過那段看似灰暗的日子?一個個榮譽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
  • 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
    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綜合 鳳凰網 今天國新辦網站消息,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推動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記者:科技體制改革知易行難,中科院為什麼再次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先導專項原創成果源源不斷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介紹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實施7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取得的管理經驗。  先導專項實施7年來,中科院共啟動實施了17項A類先導專項、24項B類先導專項,目前已有10項通過結題驗收。
  • 科學家用超快雷射研究石墨烯片中的光致發聲現象
    光致發聲是把光照射到凝聚態物質上,從而產生聲波。這一研究領域因幾年前利用碳納米管薄膜通過電致發聲製備出揚聲器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興趣。但是,光致發聲效應在一般材料中很弱,很少在實驗中觀測到;要在光致發聲中實現相干調控,則更加困難,此前實驗上還沒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