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舉國上下身陷功利漩渦,「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

2020-09-28 蘇商會

作者 | 談慶明,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自從1949年起,直到現在,我們國家從上到下,始終不懂什麼是科學,特別是不懂什麼是工程科學(國內習慣稱為「技術科學」);始終不尊重科學,不尊重科學家。一系列政治運動是打擊科學家的,扼殺了科學家的(個性化)的創造性。如果再不從源頭上徹底整改,沒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本文為談慶明寫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張森根的書信,經二位前輩授權同意後,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

森根兄:

你的來信推薦我讀《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發表的一篇好文章「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我也收到多位朋友轉給我這一文章,有的打上括號「深度好文」。我已經閱讀。我理解大家稱「好」,大概在於兩點:

1. 對我國科技現狀說了真話;

2. 指出我國科技落後的三個原因。

我先說說劉亞東的第一點:

關於科技現狀,劉亞東說了真話。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這句話,他說得對。他還說,「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 『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算得有整有零,說得有鼻子有眼。

輿論無疑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與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劉亞東進一步談到,「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否則我們的中國夢將永遠是中國夢。……中興事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讓更多的國人正視了中美科技實力的巨大差距,驚醒夢中人!」

關於科技現狀,我還想補充說一些我所了解的當前中國科學院和高校的令人著急的現狀。

今天的中國科學院與三十年前相比,第一,物質條件大為改善,表現在兩個方面:國家投入逐年增加,科研裝備比較先進;第二,論文多。

可是,大部分經費集中在軍工技術項目,少部分才是基礎研究和國民經濟急需課題。科研人員人自為戰,忙於多多發表論文、找關係、跑項目,年輕骨幹為買不起房子、為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而苦惱。

今天的高校,教授不願意到課堂講課;所做的研究和中科院類似,但求數量而不講質量。著名大學居然創建和開辦六七十個「各類」學院,把知識碎片化了,讓學生無所適從,學不到應有的系統知識,打不好基本功。學校不再提倡「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而提倡與領導保持一致,「聽話,出活」。

我再說說劉亞東的第二點:

劉亞東提出問題說:「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他的答案是三點:「第一,缺乏科學武裝;第二,缺乏工匠精神;第三,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我認為,他說的三點也的確是阻礙科技發展的原因,但是他說的是技術層面上的因素,還不是主要的共性原因。

要找根本的原因,必須分析現狀背後的「所以然」,必須追蹤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

請允許我先簡單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科院的科技發展的歷史:

(一) 1956年,中央政府為了系統地引導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服務,開始著手制定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坊間稱「十二年規劃」)。集中了幾百名專家學者參加規劃編制工作。最後階段,周恩來總理邀請錢學森負責規劃的綜合組,綜合各方面的建議,最終形成《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

綜合提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無線電電子學中的新技術、噴氣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精密儀器等12個重點任務;並對數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理學等8個基礎學科做出了系統的規劃。規劃還提出了1956年的4項緊急措施。

錢學森

錢學森1955年回國以後,聯手錢偉長創建了力學研究所,接著錢學森等按「十二年規劃」,在中科院內部倡議建立了其他幾個新技術研究所,即:原子能所、計算機所、半導體所、電子所和自動化所等。

(二) 但好景不長,緊接著在1957年,展開了整風反右運動。力學所的副所長錢偉長就因為提倡「教授治校」被打成右派分子。當年協助錢學森創建力學所的得力助手朱兆祥也因為去探望副所長錢偉長而被打成「反黨分子」。力學所從此,在「大躍進運動」、「反右傾運動」、「四清運動」等歷次政治運動中,科學家人人自危。

錢偉長

《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名存實亡,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也沒有為實現規劃要求的發展高新技術和基礎學科而開展紮實的研究。

(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10年的結果是大革文化的命,大革科學的命,文革中中科院131位有真才實學的科學家被打倒,229人遭害致死(據《學習時報》2009年9月29日第3版),其中就有力學所的林鴻蓀、程世祜先生。

左:林鴻蓀 右:程世祜

(四) 在文革中,周培源1972年10月6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一篇5000多字的闡述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的文章,同時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提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三點建議。周總理在這封信上作了重要批示,指出基礎理論研究很重要,並告誡人們對於基礎理論研究重要性的認識不要像浮雲一樣,一吹就過去了。後來的事實說明,基礎研究就像雲一樣,一吹就過去了。

(五) 粉碎「四人幫」後,國內出現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制定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劃,表彰先進人物,獎勵優秀研究成果,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創造性,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全國上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常軌道上來,改革開放開始起步。

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了講話,熱烈地歡呼說,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他說,科學是講求實際的。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同時,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才能發展科學……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他祝願老一代科學工作者老當益壯,為我國科學事業建新功,為造就新的科學人才做出貢獻。

(六) 全國科學大會大會審議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同時還制定了《科學研究主要任務》、《基礎科學規劃》和《技術科學規劃》。

(七) 趙盧之爭:1981年5月,盧嘉錫在學部委員大會上當選為中科院院長。這是迄今中科院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民選院長」。盧院長為中科院的改革和建設傾注心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推動科學院從行政領導為主向學術領導為主過渡,實行所長負責制;對科研工作實行分類管理,創立了開放研究實驗室制度;同時多方開展橫向合作等。儘管他努力組織科技人員到生產實踐中尋找科學研究課題,但是還是遭到趙紫陽總理的嚴厲批評,說中國科學院沒有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

盧嘉錫

盧嘉錫據理力爭地辯說,我們進了主戰場,但是,不是你說的主戰場。中科院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研究,尋求科學規律,撰寫科學論文;我們不是產業部門,不生產產品。在盧嘉錫的心目中,完成《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基礎科學規劃》和《技術科學規劃》是中國科學院的主要任務。反觀此前三十年的歷史,中科院一直在上級「急功近利」的主導下,幫助產業部門解決一些零碎的技術問題。《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和《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都不了了之。

(八) 既然中科院院長不聽總理的指揮,那換院長是簡單的辦法。接下來的三任院長努力尋求中國科學院的出路。

(九)80年代晚期,中科院領導考慮到中央的財政困難,說要學習中央推出的「一國兩制」,中科院實施「一院兩制」——「以開發養科研」,發動和鼓勵各個研究所興辦了許多公司。同時,把全院的「技術系統」也解散了。

有兩個典型案例來說明「以開發養科研」對中科院造成了大破壞:

一個是力學研究所。1990年的一天,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領導宣布改制,不再採用研究室編制,而採用面向技術開發的聯隊編制,聯隊內設立開發公司,研究工作要結合開發;同時宣布解散力學所最活躍的三個研究室:錢學森創建的「物理力學研究室」,郭永懷創建的「電磁流體力學和等離子體力學力學研究室」,以及鄭哲敏創建的「爆炸力學研究室」。

另一個是中國當代科技改革史上所謂「著名的兒子管老子」事件,即1994年, 中科院委託聯想公司對計算所實施企業化管理,由柳傳志兼任計算所所長。計算所大部分員工認為,聯想對計算所的企業化管理不僅無助於所裡的科研,反而造成負面影響。計算所的科技形勢每況愈下,幾乎垮臺。僅僅半年後,聯想「拋棄」了計算所。

1999年10月,中科院重新作出決定,回復從事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的國家研究所——計算所,可是人員大部分已經流失,損失慘重。夏培肅院士當時表示,計算所過去、現在和將來一直系屬於中科院的國立研究機構,而絕非市場行為。2009年院領導坦承,當年「聯想管計算所」是錯誤的。

(十)90年代晚期,中科院領導提出改革口號「知識創新工程」,主要內容有:中關村住宅大拆遷,改建為商用樓,爭取把世界「500強」總部儘可能吸引到中關村來,以求「市場換技術」;讓2/3資深研究員下崗,為年輕人讓位和增加報酬;實施定量化的績效考核制度(論文篇數、創收金額)。這樣的績效考核制度還禍害了全國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從此,追求數量放棄質量,科研質量急劇下降,抄襲偽作盛行。2001年,《Nature》發表社論「China’s Hopes and Hypes」,提醒中國防止假冒偽劣。

(十一)新世紀以來,中科院領導依然跳不出功利主義旋渦怪圈,以論文篇數、創收金額的績效考核標準,使整個中科院「泥菩薩過河」,朝不保夕。

(十二) 不久前,鄭哲敏在《學習時報 2017.12.27》上發表了「從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談起」,闡明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呼籲研究技術科學(工程科學)對於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性;認為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隊,應主要承擔研究和發展技術科學的任務。研究重點應當是為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服務的研究項目,如生命科學和(家園)環境科學,而不只是軍工技術。

鄭哲敏

縱觀以上歷史事實,阻礙科技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清楚的。自從1949年起,直到現在,我們國家從上到下,始終不懂什麼是科學,特別是不懂什麼是工程科學(國內習慣稱為「技術科學」);始終不尊重科學,不尊重科學家。

一系列政治運動是打擊科學家的,扼殺了科學家的(個性化)的創造性。不能認為錢學森、郭永懷和鄭哲敏缺乏科學武裝、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情懷。如果再不從源頭上徹底整改,劉亞東所說的三個缺乏還會繼續下去,「核心技術」也不會憑空產生。試想:沒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創新何來!

森根兄,上面說的只是基於我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一份子的經歷和經驗,可能是片面的,還望得到你的指教。

慶明

2018.7.5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教授:舉國上下身陷功利漩渦,「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
    如果再不從源頭上徹底整改,沒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核心技術」何來?創新何來?」(本文為談慶明寫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張森根的書信,經二位前輩授權同意後,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
  • 山東單縣:龍盛公司「盛氣」何來?
    龍盛公司「盛氣」何來?
  • 國臺辦:沒有「九二共識」的「地基」,何來兩岸對話的「大廈」?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沒有「九二共識」的「地基」,何來兩岸對話的「大廈」?企圖繞開「九二共識」,任何交往對話都是無從談起的。奉勸民進黨當局不要再玩文字遊戲,欺騙島內民眾。只有真正從臺灣民眾福祉出發,承認「九二共識」,停止勾連外部勢力和進行謀「獨」挑釁,以實際行動改善兩岸關係,才是正途。
  • 颱風「安比」瘋狂北上力量何來?專家:與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
    颱風「安比」瘋狂北上力量何來?(原題為《颱風「安比」瘋狂北上力量何來?》)
  • 天祝銅犛牛的發現:銅馬何來?
    銅馬何來?郝厚璋出土器件相互佐證,這是文物考證的起碼常識。我們在對銅犛牛研究的時候,眼睛卻只盯著銅犛牛,似乎把同坑出土的2件銅馬給忘記了,這是對常識的不自覺違反。違反了常識,結論鮮少不荒謬。
  • 怎麼樣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創
    仔細分析當今中國、著名科研院所實驗室也很多、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投入天文數字的科研費用,也還是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精準推理、判斷、指出,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道路、方向、政策路線定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捨本逐末問題。
  • BMS未準確定義 SOC何來高精度(一)
    SOC(state of charge)算法一直是電池管理系統(BMS)開發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因此討論SOC算法的技術文章很常見,企業對SOC估算的高精度也往往是宣傳的亮點。而關於SOC詳盡的解釋和定義卻不常被考慮,從而導致了SOC算法結果的參考價值大打折扣。顯而易見若SOC的概念都是模糊的,又何來精確的SOC呢?
  • 黃壽峰|準確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的六個本質特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新型舉國體制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手段。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黃壽峰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從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國內國際市場的有效融合、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協同互動等多個角度,深入分析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內涵與本質特徵。
  • 中科院的下一個科研任務清單加上它,意味著什麼?
    確實是的,要知道在代表高水平論文發表情況的「自然指數」國際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位居全球所有機構第一名。但是中科院何來的底氣,要攻克這道難關呢?我們並非沒有光刻機自產,上海微電子公司,已經有90nm的光刻機在正常銷售,而且還研發出來了28nm的光刻機,並且預計在2021年到2022年就可以交付了。
  • 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為何來此度眾
    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連十方諸佛世界都擯棄,那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從何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娑婆世界相應才來度化的嗎?請師父開示!【曙提師父答】娑婆是梵語音譯,意為堪忍。
  • 中科院納米科技成果在健康診療、動力鋰電池等領域實現核心技術創新
    中科院「納米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琛介紹成果 屈功澤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屈功澤):根據中國科學院13日公布的最新消息,中科院的納米科技成果已在動力鋰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與飲用水處理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
  • 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教授: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太少
    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發表了自己的演講,其認為目前國內情況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說國內的研發投入佔到了世界總量的第二,但是研發強度和創新型強國之間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佔得太低了。
  •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對於真正的創新活動,成功率非常低。國外統計過,在技術成功的項目中,能夠取得商業成功的不到10%。這也導致了創新的研究者必須重視「倖存者偏差」。事實上,在技術創新領域,「倖存者偏差」隨處可見。 比如,領導要促進科技創新,就去調研校長、院士、專家、勞模等成功人士,問他們有什麼需求。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代表:持續投入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關鍵核心技術怎樣攻關?科技如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可預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燃眉之急」「心腹之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也看原始創新「總體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裝備、工業基礎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產業,我國存在明顯的短板。」白春禮說,這些短板是我們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表示,化學所科研成果轉化的整體思路是圍繞化學所的定位,針對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社會進步對科學技術的要求,以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為重點企業和地方政府服務為宗旨來推動高新技術創新性研究和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 中國科技發力,舉國體制還是靈丹妙藥嗎?
    「九章」研發團隊的核心、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說,「九章」的出現牢固確立了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基於「九章」的「高斯玻色取樣」算法,未來將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
  • 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揭牌啟動
    理事會上,煙臺市副市長張代令宣布了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推進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理事會審議通過了中心章程、理事會(推進委員會)章程、中心領導人員組成人選。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代表中心作籌建進展與工作計劃報告。煙臺海岸帶所所長王凡表示,研究所將與各方攜手共進,高效推動中心的建設與發展,為煙臺市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貢獻力量。
  • 近百年,理論物理是一場瘋狂的誤局,在錯誤漩渦中越陷越深
    近百年,理論物理是一場瘋狂的誤局,在錯誤漩渦中越陷越深:話說300年前,牛頓創立經典力學,經典力學雖然未能揭開宇宙奧秘,正確的地方很少,但它沒有向玄學巫術方向發展。而近一百年相對論量子力學瘋狂向玄學巫術發展,並且越陷越深,比如:1,把時間空間概念打亂,製造出什麼時間空間會彎曲。2,把能量概念打亂,製造出什麼量子及量子糾纏。3,電子顯微鏡原理不成立。4,射電望遠鏡原理不成立。5,載人登月物理原理不成立。6,萬有引力不成立。7,宇宙大爆炸論不成立。
  • 因「賄賂造假」被史丹福大學辭退的富商之女趙思雨,家族有何來頭
    因「賄賂造假」被美國史丹福大學辭退的富商之女趙思雨,家族有何來頭?近日,因為「賄賂造假」被美國史丹福大學辭退的中國女留學生趙思雨成為國內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一來是因為趙思雨考上美國史丹福大學涉嫌賄賂造假,其次是因為趙思雨不僅是「富二代」還是「富三代」。
  • 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基地啟動建設
    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基地啟動建設 2019-12-31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12月27日上午,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核心研發基地建設啟動儀式在天津市空港經濟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