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產業重心持續向中國大陸轉移
21 世紀初,歐美發達國家人口紅利效應減弱,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由此引發了相關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亞洲是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所在洲,承接了大量FPC 產業轉出壓力。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由於具備良好的製造業基礎和生產經驗,FPC 產業贏得了迅速發展的機會。而近年來,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同樣面臨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的問題,FPC 產業開始了新一次的產業轉移,由於我國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成為了承接本次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商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國際知名的日本旗勝、住友電工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嘉聯益等全球主要FPC 製造商均在中國大陸設立了生產基地。
得益於兩次FPC 產業轉移,中國大陸地區的FPC 產值不斷上升,已從2005 年的7%提高至2015 年的48%,預計2016 年佔比能達到全球FPC 產值的50%,未來將保持近半數的佔比。
圖:中國大陸FPC 產值佔比持續提升 數據來源:產業信息網
1.2 受益產業轉移,本土FPC 廠商加速崛起
從對全球FPC 市場競爭格局的普遍認知上看,韓美日企業佔據行業主導地位,臺灣企業憑藉其終端電子產品代工的區域優勢,佔據FPC 行業的第二集團,我國本土FPC 企業因為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產業鏈條,因此暫時位居第三陣營。
從營業收入規模來看,全球FPC 大廠主要集中在日臺,日本旗勝、住友、藤倉和臺灣臻鼎、臺郡位居前五,佔了全球72%的市場份額。東山精密2016 年以6.1 億美元併購美國FPC 大廠MFLX,成為一流梯隊中唯一一家國內的FPC 大廠,FPC 行業重資產、重技術、重管理,需要穩定可靠的製程能力、管理班子,MLFX 過去依靠Moto 等錘鍊積累了雄厚的實力,所以一開始就切入蘋果產業鏈,實現規模化發展。東山精密收購MLFX 後,經過有效整合,已經產生明顯增益效果,2017年一季度FPC 業務收入9 億,並且實現了盈利。
受益於全球FPC 產業持續向中國轉移,疊加上中國大陸消費電子市場快速發展,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作用,本土FPC 企業獲得了更多與全球先進企業同臺競爭的機會,弱勢的現狀正在明顯改善,本土企業技術實力及設備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出現了一批直追日、韓、美、臺等外資先進企業的新興FPC 民族企業。在全球FPC 一流廠商增速趨緩甚至下滑的情況下,我國本土FPC廠商的營收取得了較高的增速,預計2017 年將有5 家本土公司營收超過10 億元,規模企業的毛利率也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同行業水平,發展勢頭強勁。據Prismark 預測,2016-2021 年本土廠商營收可實現8%的複合年均增速,佔全球FPC 總營收的比例將達到近17%。
圖表:國內先進FPC 廠商毛利率已達到國際水平(2016 年)
圖表:國內外FPC 企業營收增速對比(2016 年)數據來源:Wind,Bloomberg
市場需求疊加產業轉移正面影響,以東山精密、合力泰、弘信電子、上達電子等為代表的國內本土企業有望實現加速崛起,躋身國際一流水平。
圖表:國內FPC 規模廠商業務布局
1.3 上遊關鍵材料國際壟斷,本土企業多方位尋求突破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FPC 的原材料主要由壓延銅箔和聚醯亞胺薄膜(PI)/聚酯薄膜(PET)構成,基材則為柔性覆銅板(FCCL),行業的上遊是各類石油加工產品、基本金屬、化工原料。因此,FPC 行業與大宗商品市場緊密聯繫,而大宗商品市場則受全球宏觀經濟景氣度及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FPC 下遊是各類電子信息產品。目前FPC 已經進入全電子產品領域,下遊電子信息產品的規模對FPC 行業有著直接的影響。
圖表:FPC 上下遊產業鏈情況
FPC 板在構造上由撓性覆銅板(FCCL)和軟性絕緣層以接著劑(膠)貼附後壓合而成。FCCL 是生產FPC 最關鍵的基材,其組成部分是壓延銅箔、聚醯亞胺(PI)薄膜或聚酯(PET)薄膜基材薄膜和膠黏劑。FCCL 佔整個FPC 產品成本的40%-50%左右,FCCL 產品的價格對FPC 成本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