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隨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體,生態環境部:塑料垃圾已佔到海洋垃圾...

2020-12-05 騰訊網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微塑料存在著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風險。

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塑料垃圾佔海洋垃圾80%左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海洋中的微塑料,又被稱為「海中PM2.5」,隨著全球塑料使用量的快速增加,海洋微塑料的問題日益突出,其分布已經從近岸河口區域到大洋,從赤道海域到南北極,從海洋的表層到大洋的超深淵帶。

圖片來源:新華社

塑料垃圾佔海洋垃圾八成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一類水質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面積的97.0%,比2018年上升0.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28340平方千米,比2018年減少4930平方千米。主要汙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備受關注的渤海生態環境方面,渤海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呈向好趨勢。2019年,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大幅度提高至77.9%;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分別達到79.4%和81.6%,與2019年同比增加9.4個和2.2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初步監測評價結果顯示,渤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87.1%,繼續呈現向好態勢。

霍傳林介紹,從全國看,近岸海域整體水質亦有明顯提升,2019年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76.6%,同比增加5.3個百分點;2020年春季為79.8%,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夏季初步監測評價結果顯示,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78.6%,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但是,近年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霍傳林稱,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防治工作。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佔80%左右。這也是我們一直關注塑料垃圾的原因。」霍傳林說。

針對微塑料,霍傳林指出,我國渤海和東海近海海域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

對於微塑料的危害,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曾撰文指出,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理傷害和毒理學效應。

由於能從環境富集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的特性,微塑料還會帶來複合化學汙染。這些汙染物在生物體內累積並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將強化微塑料汙染的監管

霍傳林說,海洋微塑料按來源可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以微小粒徑形態直接釋放到環境中的塑料顆粒,次生微塑料是進入環境中的大尺寸塑料垃圾在紫外線、波浪等作用下逐步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顆粒。針對不同類型,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我國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上採取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源頭減量,即對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管理要求,明確規定禁限期限。

二是替代使用,推廣使用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可降解地膜等。

三是加強回收,回收利用和處置塑料廢棄物,禁止隨意堆放、傾倒造成塑料垃圾汙染,規範廢舊漁網漁具回收處置。

四是開展清理,即開展生活垃圾清理、港灣塑料垃圾清理、清潔海灘行動。

霍傳林強調,下一步,生態環境部擬結合《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工作,立足自身職責,研究微塑料汙染方面強化監管措施和治理途徑,從減存量、控增量、強監管等幾個方面切實做好各項工作,加強海洋微塑料汙染監管和源頭治理,減少微塑料源頭產生量,形成長效管控機制。

與此同時,要提高公眾生態環保意識,積極引導公眾減塑限塑。此外,還將不斷提升海洋微塑料長期監測和研究水平,為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治和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中是從歐洲某海邊沙灘收集來的微塑料碎片和塑料球,這些東西一直在環境中分解。 據文中所述,當沙蠋生活在遭受微塑料和製造這些塑料製品的有害化學物嚴重汙染的地區時,它們的食量和繁殖力都下降了。這些有害化學物包括塑化劑、染料,以及在海洋中降解時可能危害大量各類海洋生物的抗菌劑。 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被稱作微塑料。微塑料已散落在全球各處,但科學家們才剛開始認識到它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我們看到,塑料已經進入生物鏈底層,可能將影響其上的整條食物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兼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行秘書裡亞比寧表示,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帶來嚴重風險。包括微型塑料以及化妝品成分等,它們很可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聯合國號召清潔海洋近年來,海洋塑料汙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
    《整體環境科學》:塑料微粒入海形成「海洋塑料雪花」 進入食物鏈危害海洋生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許祖菱):臺美研究團隊今年8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研究認為,這些與周圍的海洋有機物、塑料微粒所形成的較大聚合體,恐會增加塑料微粒沉降海洋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表層及深層海洋生態系統;並推論塑料微粒會更容易沾黏至胞外聚合物,被魚蝦等攝食者攝取,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 你知道被丟棄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都去哪了?一起Get一下
    △塑料進入海洋和食物鏈的「驚心」旅程 視頻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網上稱之為「新限塑令」。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該意見為我國塑料汙染治理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當塑料垃圾被丟棄進入海洋後,既對海洋環境造成了汙染,也成為了海洋生物的「殺手」。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1 塑料進入食物鏈 海鳥體內的塑料瓶蓋、鯊魚胃裡的塑膠袋、海龜鼻孔裡的塑料管以及海鹽產品中微塑料的存在,都在不斷地向人類傳達一個信號:塑料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一直以來,塑料對生物體的危害似乎都是圍繞著海洋生物和實驗室中的小鼠開展的。
  • 磷蝦成海洋塑料「剋星」?被分解後的塑料,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我們都知道,海洋塑料汙染之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研究發現,海洋塑料汙染在過去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並導致約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 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是塑料生產大國 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
    中國網9月25日訊(記者 彭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廣受關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與北大西洋沿岸等近海區域處於同一水平,低於北大西洋中部環流區熱帶區域、東北太平洋和黑潮區域。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專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
  • 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造成的危害
    在人類長期的海洋開發過程中,由於開發利用的不當行為使得海洋遭受了嚴重的汙染。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中,給海洋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威脅。被光解的塑料碎片便成為了海洋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集中地和傳播媒介。被塑料垃圾汙染的海洋會導致海洋中的生物遭受傷害甚至是死亡。海龜、海鳥、魚類等多數海洋生物誤吞塑料垃圾後都會帶來致命的傷害。根據統計顯示,全世界範圍內最少有276種海洋生物遭遇過誤食塑料垃圾而導致死亡。有許多人拍到過海龜死亡後解剖,胃中含有塑料垃圾。
  • 塑料不要亂扔!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世界海洋日|塑料海?去年中國海洋垃圾超七成為塑料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2009年始,第63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這一天確定為「世界海洋日」,旨在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生態。而事實上,佔地球面積71%,在整個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有著不可取代作用的海洋,正慢慢被我們身邊那些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填充」,這些垃圾中超過四分之三為塑料。那些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會就此消失了嗎?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趙春曉)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 海洋塑料危害大 光譜技術來救場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外賣、快遞等產業迅猛發展,塑料廢棄物的增量顯著,造成的壓力非常突出。人類將為塑料垃圾汙染「買單」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中,不論是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還是海底垃圾,塑膠袋、塑料瓶等塑料類垃圾數量都是最多的,約佔海洋垃圾的77.5%-88.7%。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塑料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白色汙染也在持續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海洋微塑料分布廣泛,危害頗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種特殊形態,通常是指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包括碎片、薄膜、纖維等。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2015 年4 月,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GESAMP)發布報告,把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2016 年聯合國第二次環境大會報告進一步從國際法規和政策層面推動海洋微塑料的管理和控制。微塑料的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洗滌劑、生活護膚及工業原料等中的微塑料成分,隨汙水排出進入陸海環境中;二是環境中的大塊塑料裂解釋放所致。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水面積減少近一半   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