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淮安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現公布《2011年淮安市環境狀況公報》。
淮安市環境保護局局長 張汝華
2012年6月5日
綜述
2011年,全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環保優先戰略,加大汙染物減排工作力度,完成年度主要汙染物減排目標任務。飲用水源保護機制健全,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點流域水質基本保持穩定,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市建設工作紮實推進,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淮安」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一、環境質量
(一)水環境
2011年全市河流水質總體為良好,全市38個監測斷面中,水質優良的斷面有33個,佔86.8%;輕度汙染的斷面有3個,佔7.9%;重度汙染的斷面有2個,佔5.3%。主要汙染物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
與2010年相比,水質達Ⅲ類(優良)的斷面比例下降了2.6個百分點,水質劣於Ⅴ類(重度汙染)的斷面比例無變化。
1、廢水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
全市2011年廢水排放量2.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01億噸,佔38.85%;生活廢水排放量1.58億噸,佔60.77%;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廢水量9.012萬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8.06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14萬噸,佔14.14%;生活汙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4.47萬噸,佔55.46%;農業源排放化學需氧量2.41萬噸,佔29.9%;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化學需氧量0.04萬噸,佔0.5%。氨氮排放總量為0.99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為0.09萬噸,佔9.09 %,生活汙水中氨氮排放量為0.64萬噸,佔64.65%;農業源排放氨氮0.25萬噸,佔25.25%;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0.0062萬噸,佔0.63%。
2、城市飲用水源
全市城市飲用水以集中式供水為主。共有7個地表水廠,日供水總量25萬噸以上,其中市區(包括淮陰區和淮安區)3個,縣城4個,2011年全市飲用水源地取水總量9032萬噸,達標水量9032萬噸,達標率為100%。各飲用水源地水質都達到Ⅲ類水質要求,水質狀況保持穩定。與2010年相比,取水總量達標率均為100%。
3、淮河流域
1)南水北調東線
全市有3個控制斷面,分別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運河五叉河口,3個斷面水質均符合Ⅲ類,達標率為100%。
2)淮河流域國家考核斷面
全市有4個國家考核斷面,分別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運河五叉河口、蘇北灌溉總渠蘇嘴,4個斷面水質均符合Ⅲ類,達標率為100%。
3)洪澤湖
洪澤湖水體中總氮、總磷兩個指標超過Ⅴ類,其它指標均達到Ⅲ類水標準;從綜合汙染指數看,西北部成子湖水域水質較差。與2010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
4)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各斷面水質類別均為Ⅲ類,符合水質功能區劃要求,總水質狀況良好;從各斷面綜合汙染指數看,大運河橋斷面最高,水質相對較差。與2010年相比,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裏運河各斷面水質均為Ⅲ類,符合水質功能區劃要求,總體水質狀況良好。與2010年相比,裏運河水質有所下降,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主要原因一是裏運河防洪控制工程(生態景觀提升)建設使水體斷流,無清潔的水源補給;二是城市內澇溝渠的汙水通過泵站排入,使裏運河水質受到汙染。
(二)空氣環境
1、廢氣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5.04萬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4.79萬噸,佔95.0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0.25萬噸,佔4.96%;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二氧化硫0.26噸。氮氧化物排放總量7.562萬噸,其中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5.666萬噸,佔74.93 %;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0.03萬噸,佔0.4%;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1.868萬噸,佔24.7%;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氮氧化物0.889噸。
2、城市空氣
全市共有空氣自動監測站9個,市區有5個站點,四個縣城共設空氣自動監測站4個。
市區環境空氣品質總體較好,全年共監測365天,API指數小於100的天數有341天,優良率達93.4%;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2010年相比,市區環境空氣優良率上升了4.9個百分點。
漣水、洪澤、盱眙和金湖空氣優良率分別為86.0%、94.8%、96.9%和96.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洪澤縣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2010年相比,各縣優良天數達標率均有所上升。
3、酸雨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809.0毫米,pH值在5.95~7.98之間,無酸雨發生。與2010年相比,年平均降水量上升了5.6%,酸雨狀況有所改善,全市無酸雨發生。
(三)聲環境
全市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均值54.5dB(A),處於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了0.3分貝。淮陰區區域環境噪聲均值上升1.9分貝,噪聲汙染程度加重。
全市各功能區噪聲年均值均達標,總體噪聲狀況較好。功能區噪聲連續監測點的合計晝間達標率為94.7%,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夜間達標率為93.4%,同比上升6.1個百分點。夜間社會生活噪聲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來自交通噪聲源的夜間汙染程度依然偏高。
全市交通噪聲均值為64.3分貝,處於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0.3分貝;超標路段上升了27%。洪澤縣交通噪聲均值上升了1.7分貝,交通噪聲汙染程度有所加重。雖然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總體狀況尚好,但都存在噪聲汙染較重的地段。
(四)生物環境
飲用水源衛生學指標和發光細菌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市區兩個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生物多樣性指數評價為較豐富。
河流的生物狀況:從底棲動物評價,除清安河屬嚴重汙染外,其它河流介於清潔至輕度汙染之間;從生物多樣性評價,除清安河表現為極貧乏外,其它河流多樣性表現為一般至較豐富。
洪澤湖的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9,表現為輕度富營養;生物多樣性表現為較豐富至豐富狀態;底棲動物優勢種為軟體動物;洪澤湖水產品生物殘毒監測結果低於標準限值。
市區植物葉中硫和氟的含量監測表明,植物汙染程度為輕度汙染至清潔狀態,空氣品質良好;空氣中微生物細菌和黴菌含量測定也顯示市區空氣品質處於清潔水平。
(五)輻射環境
2011年,全市原野、道路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屬天然本地水平,整體環境尚未受到放射性汙染,電離輻射環境符合國家標準。全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較好,主要汙染源為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移動通訊網絡等各種專業通訊設備和高壓輸變電設施設備。監測結果顯示,全市公眾照射導出限制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中公眾導出限值的要求。
二、汙染防治
(一)汙染減排
縣級以上城區實現了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14座城鎮汙水處理廠建成投運,2011年底,日處理能力已達47.13萬立方米,城市汙水處理率達85%以上。全市燃煤機組已全部建成脫硫設施,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硫6.3萬噸。經國家考核認定,2011年全市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碳分別排放8.06萬噸和5.04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完成了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二)流域防治
積極參與會同省有關部門配合省政府開展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共整理上報淮河流域治汙項目52個,其中列入國家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項目26個,列入省規劃(徵求意見稿)項目26個。截止2011年底,列入國家規劃的項目已有4個項目通過驗收,1個項目正在試運行,15個項目在建,其他項目也都已啟動。
積極開展通榆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截至2011年底,列入省《通榆河水汙染防治規劃》12個項目,其中1項試運行,1項在建,6項已經啟動。
(三)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
2011年11月成立「淮安市機動車排氣監管中心」。市環保局與多個部門聯合在新車核發、用車準入、用車管理、油品供應和道路管理等方面採取多渠道、多方法等手段,建設全市綠色交通體系,有效控制尾氣排放,不斷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
全面執行輕型汽油車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嚴格執行《關於實施第四階段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通告》(淮環發[2012]61號)規定事項。定期檢驗時排氣汙染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不予辦理籤章手續;轉籍、過戶機動車排氣汙染超過規定標準的,不予辦理轉籍、過戶手續;對年度檢驗不合格並經維修仍然不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將取消其車輛登記手續並禁止上路行駛。
目前全市共取得省環保廳正式委託證書有4家檢測機構(金湖縣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淮安市藍盾機動車服務中心、淮安市公交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淮安市三源機動車安全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共6條穩態工況法檢測線和3條不透光煙度法檢測線。4家環檢機構均能與環保局聯網,進行視頻監控和實時數據傳輸。
(四)固廢汙染防治
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發展公司汙泥利用項目建成並已投入使用,並確定一家磚瓦廠進行水處理汙泥制磚試點。積極響應國家及省廳的要求,積極推進廢舊家電和電子廢物處理企業的項目建設,建成一家年處理100萬臺廢舊電視、洗衣機、空調、冰箱拆解企業。中科垃圾發電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可以投入生產。
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梳理、排查了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確立了全市危廢產生重點源。全面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實現了危險廢物產生源網絡化管理。積極推進危險廢物處置項目的建設工作,預計2012年可實現試生產,全市已有5家危廢處置(利用)持證單位。
(五)核與輻射防治
截止到2011年底,轄區內持證單位數量為市管151家、省管15家;轄區內放射源數量:I類放射源2枚,III類放射源3枚,IV類放射源24枚,V類放射源44枚,合計73枚。認真做好輻射場所現場檢查工作。涉源單位檢查率100%,射線裝置單位100%,全程參與了省廳對全市境內省管單位的檢查。完成了空氣累計劑量監測、瞬時監測、土壤樣採集、氣溶膠監測和綜合場強測量;淮河流域盱眙淮河大橋、南水北調老山鄉和五叉河口、重點飲用水水源的水樣及時採集並送省站;配合省站完成空氣中氡濃度的檢測。全年共取得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有效數據近百個。
(六)環境統計
全市統計工業源419個、農業源571個、生活源9個、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17個,建立了市、縣二級環境統計資料庫,對環境統計形成的各種數據資料進行全面、規範的歸檔,對重點汙染源進行了統計。
(七)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各縣(區)繼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2011年,全市開工建設81個鄉鎮汙水處理廠(或接管),建成汙水管網726公裡;新建鄉鎮垃圾中轉站44座,新上鄉鎮醫療處理設施63個,改造鄉鎮集鎮農貿市場76個;完成疏濬縣鄉河道366條1178公裡,對344個村的1587個村莊河塘進行整治;完成造林面積5.2萬畝;新建7100處戶用沼氣池,全市累計13萬隻,建設各類沼氣工程165處;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範場6個,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基地106個,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基地220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10萬畝,推廣商品有機肥15萬畝,化學農藥使用量比上年同期降低3%以上;開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全市已獲「三品」標誌588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繼金湖縣後,漣水縣被列為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縣。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規
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工作實施辦法(暫行)》、《長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環境行為信息評價標準(暫行)》,對全市30家重點汙染源企業進行了環境行為信息評定,並報省廳在長三角地區進行公開。年度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及信息公開化參評企業達1388家,同比增長11%,在《淮安日報》、環保網站公開,不斷推進企業自覺履行環保法律法規。穩步推進環境汙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汙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市年度共籤訂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合同32部,投保額118.6417萬元,保險額3485萬元。圍繞生態市建設,制定並出臺了《2011年度生態市建設考核辦法》,根據生態市建設工作職責,明確市縣(區)政府相關工作部門職責並予公布。
(二)財政環保投入與環保小康指數
2011年,全市各級財政累計對環保投入達17716萬元,其中爭取中央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考核獎勵資金3241萬元,用於全市白馬湖清淤及水生生態修復工程和清浦和平工業新區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等6個工程建設;爭取省級環境保護引導資金5585萬元,用於淮安市第二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系統改造等工程建設;金湖和漣水兩縣爭取省級財政資金4000萬元用於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工程。投入市級環境保護引導資金1800萬元用於工業企業點源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清潔生產等環境項目建設;隨著全市生態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2011年度市級財政專門安排3000萬元用於生態市創建工作。
2011年度淮安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省廳初步測算結果綜合指數為91.8分,位於全省前列,較2010年度86.1分有較大幅度提高。
(三)環境監測
開展水、氣、聲、生物等環境質量例行監測,通榆河流域水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監測、「以獎促治」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等;每季度開展36家國控重點汙染源監督監測、為減排工作服務;以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為重點,強化應急和預警監測工作,每日對二河的二河閘、武墩大橋、蛇家壩乾渠三個斷面和古黃河的北京路水廠取水口取樣監測,節假日不間斷,每日開展常規24項監測,每旬對苯系物前35項進行監測,每個季度開展一次108項全監測。全年參與飲用水源地水質預警監測工作人員累計達8030人次,保障了市區飲用水安全。全面實施中央減排項目和全省監管能力三大建設內容,加大資金投入,在淮安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測點新增PM2.5監測設備,並開展了試點監測工作;為做好重金屬汙染防治工作,投資200多萬元購置儀器。並積極組織開展以「三年行動計劃」為主題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檢查。
(四)執法監察
組織全市飲用水源地環境隱患整治、秸稈禁燒巡查、規模化畜禽養殖專項整治工作。開展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重點組織開展了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執行情況檢查、化工集中區(工業集中區)環境違法問題整治、化學品環境管理和危險廢物專項執法檢查、重金屬排放(涉鉛)企業整治以及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等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對張福河沿河元明粉企業、漣水薛行化工集中區環境問題進行了重點督辦,對鉛蓄電池行業開展專項檢查。開展各項專項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14576人次,切實解決了一批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全年排汙費徵收額達6720.1萬元,創歷史新高。進一步完善了汙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監控平臺進行技術規範升級,在全市廢水監控企業逐步推行第三方運維工作,對16家汙水處理設施實施視頻監控。全市51家廢水排放企業及27家廢氣排放企業與市監控平臺聯網,其中33家國控汙染源企業與省環保廳聯網,數據穩定上傳率99.8%。
(五)環境應急
全年共發生3起突發環境問題、突發環境問題引起的糾紛,均得到有效解決,未導致較大社會影響及重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認真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堅持「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工作方針,大力推進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對《淮安市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淮安市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進行修編;指導淮安經濟開發區、清河區、楚州區、金湖縣、盱眙縣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和40餘家重點企業按照預案編制導則重新編制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組織專項檢查,對轄區內環境風險、應急物資儲備情況以及企業環境應急隊伍建設摸底調查,並對排查出的問題進行整改。11月份市政府在淮安萬邦香料有限公司成功組織了應急示範演練,並多次指導、參與轄區內企業開展的應急演練。
圍繞飲用水源地、化工園區、重金屬等敏感目標和行業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年出動了1200餘人次,檢查企業310廠次,對60個存在安全隱患提出整改要求。截止目前,已整改54個,還有6個正在整改。
(六)環境科技
向市財政爭取60萬元資金組織江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淮安市天賜源磁化太陽能有限責任公司、江蘇華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參加環境保護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南京)國際環保產業博覽會,搭建淮安展廳和8家企業攤位,發布3條產品需求信息,安排160名專業觀眾參加本次博覽會。
協助省廳外經辦查處盱眙一家違法生產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事件。順利完成質量興市創建工作,較好的完成了環境質量方面相關指標要求,被市政府評為先進。淮安經濟開發區、淮安清河新區2家工業園區成功創成省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6家園區被批准同意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七)強制性清潔生產
公布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江蘇韓泰輪胎有限公司、江蘇蘇食食品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名單,舉辦清潔生產審核培訓班,分批次對江蘇浙長電源有限公司等全市6家鉛酸蓄電池企業進行全面審核,已全部完成本年度公布的20家企業的評估和審核工作。
(八)環評管理
出臺《關於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 強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對年度新開工和竣工的工業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關於加強工業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規範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中公眾參與聽證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印發《關於推進市級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環評工作函》,強化市級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環評工作,加快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轉發《關於轉發省環保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推進規劃環評滿五年的園區跟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市環保局共審批建設項目216個,其中報告書類81個,報告表類97個,登記表類38個。
(九)生態保護
組織落實《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區域規劃》。紮實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對原有自然保護區進行整合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1個、縣級1個,總面積66806公頃,佔國土面積的6.46%。
(十)生態創建
紮實推進生態市、縣建設,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生態市建設五年行動方案》,成立了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領導小組由市委劉書記和高市長親任組長、各縣區及24個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指揮部下設綜合組、督查組、宣傳組和專家組四個工作組,抽調市縣相關人員10多人集中辦公。全市累計有81家鄉鎮申創國家級或省級生態鄉鎮,37家(累計39家)申創國家級生態鄉鎮通過省級現場考核,報環保部等待覆核命名,清河新區和市開發區相繼順利通過省生態工業園區驗收。同時,全市新建28家省級生態鄉鎮和217家市級生態村。
(十一)信息化建設
完成「國家環境信息與統計能力建設」專網、省廳「1831」專網市級終端的建設;完成市環保局辦公網絡的改造;完善市級電子政務內外網絡,辦公電腦全部接入電子政務辦公平臺;「淮安環保」網站強化政府信息公開,發布環境空氣品質日報等監測數據,加強網上辦事與投訴監督功能建設,加強在線辦事與公眾互動功能建設,網站全年發布信息2136條,為省環保網站提供新聞241條;對縣(區)環境信息機構建設提供業務及技術指導。
(十二)宣傳教育
2011年,全市環保宣教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企業經營者、各級幹部、廣大青少年和群眾為重點對象,大力開展形式創新、內容豐富、貼近公眾的環境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動員和引導公眾參與,重點組織開展了「四大工程」。一是新聞輿論引導工程。共在《淮安日報》、市電視臺等市以上主流媒體發表環保新聞稿件200多篇,刊發環保專版15個,在市電視臺今日觀察欄目開設「藍天碧水 生態家園」專欄。二是生態建設造勢工程。以「碧水藍天、生態家園」為主題,精心製作生態專題宣傳片,在報紙、電視臺開設「生態建設」專欄。在各縣區和鄉鎮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設置了一批固定大型環保宣傳牌與專欄。三是綠色細胞創建工程。繼續推進「綠色學校」創建工作。今年創建10家綠色學校和10家綠色社區,全市參與試點的10個社區,分別獲得全國社區環保範例獎1家(全國僅3家)、二等獎1家(全國僅11家),三等獎4家,提名獎4個,為全國參與試點獲獎最多的城市。四是社會宣教培訓工程。認真落實市全民環境宣傳教育意見年度計劃,抓住「六五」世界環境日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實施等契機,開展了「十個一」活動,努力營造生態創建工作人人參與,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氛圍。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