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環境汙染加劇了舟山漁業資源「寒冬」。「海水富營養化就是其中一個原因。」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宣基亮副研究員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浙江人,他對東海富營養化現狀感到十分憂慮。「舟山附近海域富營養化十分嚴重,在巔峰時刻水質中氨營超過正常標準的10倍,造成營養鹽嚴重失衡。」
那麼這些超標的營養鹽怎麼來的,又到哪去,有多大危害?這成了宣基亮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的一大科研課題。
東海底部大面積缺氧 區域有半個浙江大小
長江口位於舟山漁場的西北部,距離舟山群島不到120km,其中大量長江衝淡水的輸入為舟山漁場附近海域帶來了大量的營養鹽。
宣基亮說:「長江每年輸入近海約9千多億立方米的水,對近海影響很大,夏季影響範圍可輕易到達韓國濟州島。舟山近海的富營養化與長江水質富營養化離不開關係。」而長江的富營養化則是沿江大量排放工業汙水、生活廢水以及農藥流入等造成的。
據資料顯示,1985年後長江在化學氨肥年平均輸入量約為500萬噸,是造成營養鹽失衡的主要原因。溶解在水體中的無機氮含量從1968年的0.2mg/L飆升到1997年的1.8mg/L,翻了9倍,還在不斷上升。
長江帶來的富營養化物質極大地促進近海浮遊植物生長,最直觀的就是爆發赤潮。漁場附近海域已成為我國典型的赤潮高發區,每年該海域都有大面積赤潮爆發,高發期集中在4月至6月,發生頻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浮遊植物大爆發,間接誘發了東海底部的缺氧現象。溶解氧是魚群等海洋生物賴以存活的基礎,缺少溶解氧會導致魚兒缺氧,被「淹」死。「一個能讓魚『窒息』的海域,將使漁業雪上加霜。」宣基亮擔憂的是東海缺氧區有繼續擴大的趨勢,而他們做了很多航次的調查來統計缺氧面積。「海裡缺氧,對漁業是個很大的災害。有一次調查出來,居然有5萬多平方公裡,半個浙江省那麼大!」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宣基亮副研究員
百次出海成就「浪裏白條」 打造近海模型
為了調查缺氧面積以及其他研究,宣基亮多次出海,最多的一年有200多天都在海上度過,「畢竟在海上現場看到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在長期的出海過程中,宣基亮及所在的團隊還開發出一套儀器叫「實時浮標」,可以把所需要的資料自動傳入實驗室。
出海多了,宣基亮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也越來越多。「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就來找他要數據,國內外還有研究機構合作,用以近海動力環境和生態環境檢測預報。」
曾在德國漢堡大學海洋研究所和美國西北大平臺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的他感嘆道,「國外研究的當然是自己國家周邊海洋,很多數值模型雖然成熟但不適合中國。」
中國海岸線曲折,鹽度、溫度、流向都很複雜。而FVCOM數值模型對複雜地形岸界適應性好,是理想的近海岸水動力模型。為此,宣基亮「移植」了FVCOM數值模型,並根據我國近海情況在參數上進行修改,建立模型之後,這種數字模擬讓成本降低,就可以很直觀的知道海洋狀況。
採訪的最後,宣基亮表示希望海域富營養化研究數據,可以為制定相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加速海洋生態修復等方面提供理論支持。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