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自述

2020-10-05 奔三小妹橘子2818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

後來他考入西南聯大,當時正值日本侵華,中國大地上烽火遍地山河破粹,那時候,他的理想是科學報國。

1945年,楊振寧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遠赴美國學習物理。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百般打壓,美國禁止在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回國。

對現實環境無能為力的他,只能留在美國繼續物理研究,但他的心裡卻始終抱著「我總得回中國去」的念頭。

1957年,年僅35歲的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國內不少人覺得楊振寧的成就被高估了,實際上,在當今世上的物理學家中,他的成就最起碼在前三。

在美國期間,他四處為中國發聲,致力於促成中美建交。

直到1971年,楊振寧終於踏上了中國這片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他開始為中國教育和科技到處奔走,募集資金。

2000年伊始,楊振寧回清華大學任教,參與了中國多所高校頂級物理實驗室的建設。

隨後他決定在清華定居,放棄了美國國籍,辭去了高薪的工作,賣掉了美國的房產,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然而,當時詆毀大於美譽,很多人諷刺楊振寧:

「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沒有回來,如今中國發展好了,又回來圈錢養老了。」

面對眾人說他回國撈錢的指責,他從來沒有回應過。

但想想也可知,當時中國國力還不夠強大,以他在國際上的成就和聲望,想要賺錢國外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得不說,以現在金錢至上的眼光,去看待老一輩科學家,實在是對他們的侮辱。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網友們的評論亮了
    21日的南開大學群賢雲集、高朋滿座,以學術報告會和座談會的方式,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楊自述父親沒原諒他曾放棄中國國籍據報導,楊振寧院士曾表示,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當時做這個決定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1983年,他在一本書裡說:「我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2015年4月1日,我放棄了美國國籍,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 楊振寧前妻杜致禮:書香門第,才華橫溢,是楊振寧唯一愛情
    說起楊振寧與翁帆的婚姻,可能會是時下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了。對於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人們褒貶不一。但是對於楊振寧的第一位夫人杜致禮,那絕對是楊老的一生摯愛。 楊振寧生於1922年10月1日,作為書香門第出生的楊振寧從小就在父親楊武之的悉心教導下表現出過人的天賦。
  • 楊振寧:盛名之下
    鄭洪向《人物》回憶第一次接觸楊振寧的情景——那是1964年前後,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的楊振寧當時對他來說是「神話裡面的人物」——在一個中國同學會上,大家正在聊天、跳舞,突然有人說,楊振寧來了,「大家都轟動了」,紛紛站起身迎接楊振寧。
  • 致敬楊振寧先生
    但他們同樣在說,中國這不好,那不好,又是霧霾又是毒食品,那楊振寧是回國吸霧霾養老?楊振寧回國後,把自己的資產都捐獻用於中國的科研,有這種養老的嗎?還有人說他自私,沒有早點回到中國、逃避稅收說、說他幫助美國?拿愛國主義來指責楊振寧,實在牽強。退一萬步講,即便有過美國國籍,楊振寧從來沒有做過傷害中國利益的事情。
  • 國寶級學者——楊振寧
    許多國人一聽到「楊振寧」這個名字,腦子裡很難想到關於他的光輝事跡,能想到的只有網上的流言蜚語。國人對楊振寧先生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大部分貶低的評價是關於楊振寧先生當年未像鄧稼先先生那樣,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回國;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楊振寧先生與翁帆女士的愛情而貶低他。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中國人,你真的不了解楊振寧
    英國學者Albert曾經是《英國物理學會》期刊的編委,他在科普隨筆《弦論能否在低能態驗證》裡面,將費曼、溫伯格、楊振寧、郎道做了詳細比較,他大概的意思是半斤八兩,綜合看,楊振寧上限在第10。 所以,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真實地位應該是第10-18位,這與《Quora》排名15位大致相當。
  • 楊振寧個人簡介
    學術成果相變理論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寧和合作者發表了3篇楊振寧楊振寧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獨立完成的關於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
  • 楊振寧翁帆的婚姻
    ——楊振寧  82歲的楊振寧花了多長時間去決定和28歲的翁帆結婚?楊振寧的兒女們如何看待「楊翁忘年之戀」?翁帆如何看待與楊振寧的結合?楊振寧與翁帆被誰激怒,以至於要聯合撰文在一份周刊上發表反駁文章?這些真實的細節和內幕,在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推出的《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訪談錄》一書中都有披露。
  • 《楊振寧——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楊振寧的評價客觀嗎?
    丘成桐編輯成集的《楊振寧——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1995年在美國出版,裡面匯集了多位科學大師對楊振寧的評價。中譯版的序言以及部分目錄如下:從中可以看到,在20多年前的時候,丘成桐等人就評價楊振寧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楊振寧原配杜致禮,出身名門的頂級名媛,是楊振寧一生唯一的愛情
    正當大家嘲笑他「一樹梨花壓海棠」時,有幾位網友發現翁帆和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長得很像。仔細追蹤,杜致禮、翁帆二人不但相貌酷似,而且都曾是楊振寧的「學生」,只不過年齡差距不大。他比楊振寧小五歲,是國民黨軍隊中將杜聿明的長女。他與楊振寧少年時就相識,少年時就相愛並結合。結婚後的日子過得很愉快,一起度過了53年的美好時光。
  • 你不知道的楊振寧
    楊振寧這是一位在華人領域知名度最高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當今世界在世最頂尖的物理學家,按照現在在世的物理學家排名來說,楊振寧要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麼厲害的物理學家,不懂國人為什麼去「批」他,「家有一寶而不知」。
  • 大音若希 大愛無聲--楊振寧
    按:如果愛國分段位的話楊振寧是最高的!不同於絕大多數的人愛國立足本行業,楊振寧卻是跨界的!楊振寧的愛國情懷是華人楷模!國人對楊振寧娶少妻翁帆的事津津樂道,對其愛國情懷卻不甚了了。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許多外國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楊振寧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1971年上半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 楊振寧夫人杜致禮是怎樣的人?楊振寧對她的摯愛,從這裡可以看出
    於是,楊振寧對杜致禮展開瘋狂的追求,兩人很快就陷入愛河。半年後,28歲楊振寧和23歲杜致禮舉行了婚禮。婚後的杜致禮,生活的重心從自己,轉移到了丈夫身上,過起了相夫教子的日子。為了讓楊振寧安心工作,家務活都由杜致禮來做。每天,杜致禮都會早早地起床,為丈夫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然後回到家中將屋子打理一遍。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1953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發點是站不穩的。恰逢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楊振寧談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經過激烈爭辯,楊振寧被說服。
  • 楊振寧的審美品位:用「性靈」概括狄拉克的風格
    前 言最近楊振寧先生的文章《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再度引起學界和廣大公眾青睞,起因是一本新出版的文集將此文說成是「推薦序」,儘管首推此文的公眾號數日後將本人的一段說明在評論中置頂,但許多新、舊媒體及個人博客仍然襲用「楊振寧作序推薦」的不當說法,無形中把楊先生著文的時間後推了13年。
  • 中國的鄧稼先,世界的楊振寧
    楊家可以說是一個理科世家,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楊振寧跟隨父親,先後輾轉於廈門,北平,安徽,1937年日本發動77事變,全家逃難到了昆明,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歷史背景下,楊振寧從小就展露出非凡的才華,1938年,年僅16歲的楊振寧便被西南聯大物理系錄取,1945年23歲的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當時美國物理學家「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1948年拿到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
  • 如何正確評價楊振寧的貢獻?
    再考慮到此時楊振寧和夫人杜致禮剛剛結婚,孩子和夫人都在美國,因為這些顧慮,楊振寧才沒回國。楊振寧的第二個詬病點是在2004年,82歲高齡的楊振寧娶了比自己小54歲、年齡只有28歲的翁帆,說實話,楊振寧此舉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確實不太好。然而,別人的你情我願的婚姻我們也沒有權力去評價和幹涉。
  • 一些有關李政道、楊振寧之爭的資料
    核心提示: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因為推翻宇稱守恆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而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問題是以他為主解決的論據,與過去文獻所載的事實不符。
  • 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故事
    「爺孫戀」通常不被世人看好,偏見總會左右人們的思維,於是當82歲的楊振寧娶了28歲的翁帆時,各種聲音甚囂塵上。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因此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年楊振寧35歲。
  • 楊振寧和李政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楊振寧:他數學能力略遜一籌!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當時獲獎時,兩人都還是中國國籍,所以說,他們兩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然而,後來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分道揚鑣,沒有一起合作繼續創造更多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