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妙悟·文章——楊振寧、莫言、範曾對話科學與文學

2020-12-0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談治學 相同的「三部曲」

談到治學精神,楊振寧饒有興味,「9年前,範曾先生畫了一幅大畫送給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畫的是我和陳省身先生之間的對話,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現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賞的是範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後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範曾:有發現,而非發明。談到風格,科學家的風格體現在什麼地方?

楊振寧:科學家肯定是有風格的,尤其是大科學家,會有非常清楚的風格。因為在科學家成長過程中,需要提煉、漸漸發展出思路。等到變成大科學家,別人看來,風格就會很清楚。我曾經對於這個問題做過一個討論。20世紀是物理學最輝煌的世紀,有三個大發明,其中一個叫做量子力學,對於基礎物理學是一個了不起的革命,參與的人有三五個,其中有兩位非常年輕的學者,一位是德國人海森堡,一個是英國人狄拉克,20世紀初出生的,他們都有巨大的貢獻,奠定了量子力學基礎。你看他們倆的文章,會驚嘆於他們的創新,可是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曾經說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塵」,清楚得不得了,走了一段後,跟著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沒有任何問題。海森堡的貢獻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亂,每一篇文章都有正確的東西,也有錯誤的東西,很多時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學生說你看見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後,就會覺得沒有什麼可再做了,所有正確的東西都被他說光了。但是你看了海森堡的東西就要注意,有對有錯,對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細將對的錯的分開,就會有很重大的貢獻。這就是兩種風格,整個物理學前沿的發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風格互相影響而發展來的。我不知道文學的發展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作家的風格,通過語言來體現。要區別魯迅和沈從文,哪怕把他們名字蓋掉,一讀文章也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整體來說,文學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發展和變化,有了各種流派。但是各種各樣的流派和風格對作家而言有時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比如說,一段時間內現實主義的寫法,巴爾扎克等大作家已經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來者很難超越。作家只有對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能在文壇上站住腳跟。這就逼著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計避開這些已經非常輝煌的寫作風格,尋找自己的風格,我想各種流派的產生大部分都基於此。作家個人剛開始肯定會模仿各種各樣流派的寫法,在廣泛的閱讀和借鑑的過程當中慢慢強化或者突出個性,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才有可能在文壇上佔據一席之地。

楊振寧:9年前,範曾先生畫了一幅大畫送給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畫的是我和陳省身先生之間的對話,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現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賞的是範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後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莫言:更加恰當了,因為是「著文章」嘛。

範曾:我過去問過陳省身先生,我說您是偉大數學家,您的學問我一點兒也不懂,為什麼別人說你好,好在什麼地方?他對我這個「數學無知」無可奈何,卻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說,我做得簡練,很漂亮。我想解答一個數學問題,用很繁瑣的方法得到結論肯定不如用簡潔的方法得到同樣結論。可是談到小說的話,光簡潔也是不行的,要豐富,要絢爛。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說莫言的小說太長,我不覺得長,最長的《豐乳肥臀》也有種不盡之意在。光是簡潔漂亮可能不是小說家的使命。莫言您覺得要達到「真情妙悟著文章」應該是怎樣的?

莫言:剛才談到作家的風格,有一類很簡潔、乾淨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複,像福克納。我們中國作家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風格應該是很多樣的,朦朧、簡潔、繁茂都是美,這可能比科學要自由。

楊振寧:如果問一個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說你所做的重要的工作,裡面的妙悟能不能講出來?通常都能講出來。在對於一個問題思考了很久,突然靈機一動,思想就會非常開朗。但是如果問一個文學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間有一個頓悟的時光?我想沒有。

莫言:也有。靈感突然到來,創作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有時候也靠做夢。我記得看過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夢時排列出來的,作家也會在夢中構思出很好的情節。《生死疲勞》其實早就想寫,但一直也寫不下去,就是因為長篇小說的結構沒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參觀一個廟宇,在牆壁上看到一幅壁畫,關於佛教的六道輪迴。我突然感到頓悟,就用六道輪迴做了長篇結構。所以寫得特別順利。

範曾:兩位先生講的對我啟發太大了。妙悟在科學和文學中都有,但是表現是不一樣的。要到實驗中去證明,文學家妙悟後直接寫出文章。文學要比科學自由得多。

談成功 不同的年齡優勢

談到科學家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範曾這樣發問,「科學家成功的年齡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是很不一樣的。莫言這樣的小說家,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並且博覽群書,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幾歲就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東西,這基本不可能。可科學家是不是取得傑出成就的時間會提前一些?」

範曾:談到年齡,科學家成功的年齡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是很不一樣的。莫言這樣的小說家,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並且博覽群書,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幾歲就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東西,這基本不可能。可科學家是不是取得傑出成就的時間會提前一些?

楊振寧:一般講起來,尤其是數學和理論物理,這是很清楚的,二三十歲的人勢不可擋。愛因斯坦二十六歲的時候一年中寫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絕對是世界級的。所以有些科學的領域特別適合年輕人走進去。為什麼?有一個說法是年輕人知識面不夠廣,要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只專注在這個上面,只對著一點勇往直前。到年紀大了以後,學的東西多,面就廣了,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顧慮也多了。在數學和理論物理裡,十分明顯。我想在文學裡,年齡很大的能做出非常大的工作,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學中創意的來源跟科學中的不一樣。

談夢想 中國夢是會實現的

談到夢想,楊振寧充滿樂觀,「我認為中國夢是會實現的。我在國內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數不清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中國大學生相比美國大學生成熟,對於前途的要求比較清楚,而且肯努力,所以看到這樣的年輕人今天有了更多經濟的支援,我對於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有信心的。」莫言則延續了其以往的魔幻主義色彩,「到天上去」也表現了中國夢想。

範曾:我想請二位諾貝爾獎得主用最簡短的語言談談你們的中國夢。

楊振寧:相當我覺得這不能用一兩句話講。中國民族一百多年被欺負得非常悲慘,在座年輕人也許對此不太了解,我父親和我這一輩子,「被欺負」是靈魂深處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國沒有發展近代科學。對於獲得諾貝爾獎,變成了全民族的期待,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這幾十年中國的發展給了整個中華民族一個新的前途,也就產生了中國夢。我認為中國夢是會實現的。我在國內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數不清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當然也存在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要在幾十年內追上西方幾百年發展的成果,問題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在種種方面都證明,我們可以將很多問題都克服,所以我對於中國夢的實現是充滿了樂觀的態度。

莫言:最近我在網上看見一條消息,美國的一家公司在徵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願者,中國人報名很多。我想這也表達了中國人的夢想:到天上去。

範曾:要言不煩。因為我們的航天事業正在迅猛發展。(記者 鄧 暉 豐 捷 通訊員 劉 夢)

相關焦點

  • 真情·妙悟·文章(組圖)
    伴隨著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的傳統音樂莫扎特的D大調進行曲,一身中山裝的範曾走上講臺,引出了這場圍繞「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讓我們歡迎純粹的科學家和純粹的文學家!」  掌聲雷動。在範曾的「穿針引線」下,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之間穿越55年的「諾獎對話」就此開啟。
  • 楊振寧和莫言對話內容成北京高考作文題
    不過,楊振寧和莫言這兩位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文學獎的大家,此次卻和作文題扯上關係。  記者注意到,儘管材料中沒有直接表明科學家和文學家的身份,但這段對話正是今年5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北大展開的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中的片段,著名書畫家範曾主持。  兩個多小時中,三位大家對話精彩紛呈,處處閃爍著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
  • 莫言贊楊振寧是天才:假如有來生我要學物理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左)和莫言相聚北大開展對話,範曾(中)主持。京華時報記者 王儉 攝/視頻   昨日,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北京大學舉行,楊振寧、莫言兩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北大,與年輕人聊「科學與文學」「天才」「中國夢」等話題。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喜愛文學的人會崇拜莫言,感覺文學無濟於事的自然站在圈外看別人挑逗。同樣是諾貝爾獎,科技類獎明顯被大眾頂禮膜拜,而輪到文學獎時,則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然作為「主人公」莫言已經習慣了大家對這個獎的態度。只不過莫言的情商如他的文學創作能力一樣,多數時候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莫言、高錕等多人獲獎,這些名字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楊振寧、屠呦呦、莫言這樣的名字,屠呦呦女士和青蒿素、瘧疾深深聯繫在一起,楊振寧更多因為與翁帆的婚姻走入大眾視野,而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當年莫言的名字出現在諾貝爾獎花名冊的時候,全國人民都跟著沸騰了,他是中國人的傑出代表和文學驕傲。
  • 2位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提出一問題,莫言的回答讓人拍案叫絕
    諾貝爾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科學獎,而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獲獎者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1957年,35歲的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55年後,57歲的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他機智回答,給國人長臉
    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是用於獎賞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著名獎項,是多少科學工作者、文學創作家等其他包含領域的人夢寐以求的最終成就。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那麼,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小編帶你來一起了解。02、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根據家族族譜:「家,邦,克,振」排列,楊振寧為「振」字輩,出生的時候剛好父親在懷寧教書,這就是楊振寧名字的由來。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1927年,年僅5歲的楊振寧就可以背下《龍文鞭影》,而這篇文章已經達到初中水平。讀中學的時候,通過暑假時間,楊振寧就能將《孟子》從頭到尾背誦下來。1957年12月10日,2個年輕的物理學家,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獲獎者按照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的既定先後順序,坐在主席臺,2個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默默無聞,勤能補拙的耕耘者莫言很快就成為中外文壇的佼佼者。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作者: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大猷教授叫我去研究《現代物理評論》中一篇討論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係的文章。父親推薦了狄克遜的《近代代數理論》。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我對對稱原理發生興趣是起源於吳先生的引導。對稱原理是我一生主要的研究領域,佔了我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
  • 範曾「屎殼郎體」被嘲笑,難怪趕不上前妻,人家早是中書協副主席
    範曾自稱書法大師,碰上前妻林岫的書法,就趴下了,水平高下立見。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自媒體特別愛關注範曾的書法,研究他的手寫「屎殼郎體」。研究發現範曾的字,用的是死墨,故意用墨跡堆積,不知道範曾大師是這麼堆積的,造成的結果很悲催,忽肥如墨豬,又忽瘦似釣絲,一個筆畫中就疙瘩成串,這是用抖毛筆寫出來的,還是通過忽提忽按了實現的?但不管怎麼樣,看起來也確實是不怎麼美觀。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楊振寧和莫言二人在各自的領域中皆獲得了顯著的成就。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
  • 張大春:莫言得獎實至名歸 見證文學內強悍的政治態度
    鳳凰網文化訊 單從作品而論,臺灣文壇鹹認莫言得獎「實至名歸」。麥田發行人塗玉雲指出,從作品的成熟、題材的豐富多變,到作家本身的知名度與讀者的廣度,莫言堪稱華文文壇第一人。作家張大春特別指出,莫言的寫作形式與題材「不依附時潮」、其縱橫變化「超過時髦論述」,「見證文學內在真正強悍的政治態度」。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2012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公布,中國作家莫言摘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騰訊文化頻道在第一時間採訪到莫言好友,著名作家閻連科。閻連科接受騰訊文化的專訪時說:「莫言得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名至實歸的,這表明了中國文學乃至亞洲文學的提升,中國文學需要這樣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中國文學30年大發展的一個肯定。這個獎項對莫言來說是公正的,他的作品多,並且優秀,還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
  • 莫言很著名的一篇文章,描寫似天馬行空,精彩紛呈
    莫言是當代著名作家,出生於山東高密,他的小說都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他也被人們稱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想像豐富,在作品中利用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了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下面介紹莫言很著名的一篇文章,描寫似天馬行空,精彩紛呈。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宋炳輝教授在講座伊始說,莫言無疑是中國當代最優秀和最富有個性的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國讀者中具有廣泛影響,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而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不但沒有終止反而加劇了爭論。莫言獲獎這一事件無論是從外部世界看中國,還是中國文學的自我認知,都因此發生轉變。事件體現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卻也再度引發莫言作品的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