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很著名的一篇文章,描寫似天馬行空,精彩紛呈

2020-12-02 品詩賞詞

莫言是當代著名作家,出生於山東高密,他的小說都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他也被人們稱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想像豐富,在作品中利用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了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下面介紹莫言很著名的一篇文章,描寫似天馬行空,精彩紛呈。

《枯河》(節選)

他看到遠遠近近的草屋上,朽爛的麥秸草被雨水抽打得平平的,留著一層夏天生長的青苔,青苔上落滿斑斑點點的雀屎。街上塵土很厚,一輛綠色的汽車駛過去,攪起一股沖天的灰土,好久才消散。灰塵散後,他看到有一條被汽車輪子碾出了腸子的黃色小狗蹣跚在街上,狗腸子在塵土中拖著,像一條長長的繩索,小狗一聲也不叫,心平氣和地走著,狗毛上泛起的溫暖漸漸遠去,黃狗走成黃兔,走成黃鼠,終於走得不見蹤影。

先介紹故事梗概:小虎是一位身心不健全的男孩,經常受到人們嘲弄。有一次他和女孩珍子一起玩耍,珍子讓小虎爬上白楊樹,幫她折一段樹枝下來做玩具。小虎爬得太高而壓斷了樹枝,摔下來後竟砸暈了等在下面的珍 子。惹禍的小虎不僅被珍子父親一頓暴打,而且還被自己的父親一頓好揍,最後小虎終於被活活打死。

結局很簡單,但過程很精彩。文章作於1985年3月,表現了那個時代人性的冷漠。莫言在這篇文章中採用了現代和過去式交替進行的寫作手法,一邊敘事一邊回憶。法國著名漢學家尚德蘭看到這篇小說後,被文章中字裡行間的恣肆和詩意感動不已。

作者描寫小虎從樹上掉下來:他的身體似一匹抖開了的棕綢緞,從樹梢上直掛下來。珍子猛然覺得一根柔韌的枝條猛抽著腮幫子,那匹棕色綢緞像石頭一樣堅硬,碰一下都會發出敲打鐵皮般的轟鳴。再看珍子的父親踢小虎:兩條粗壯的腿在移動,兩隻磨得發了光的翻毛皮鞋,直對著他的胸口來了。翻毛皮鞋不斷地使他翻斤鬥,他恍然覺得自己也像那條小狗一樣,腸子上沾滿了金黃色的泥土。

還有母親的憤怒:她戴著銅頂針的手狠狠地抽到他的耳門子上,虎子一聲乾嚎之後,她又抽出一根幹棉花柴,對著他沒鼻子沒眼地抽著,棉花柴在眼前劃出的紅色弧線,後來那棵棉花柴也被打成了光杆。然後母方唱罷父登場:父親低沉地從房簷下摘下一根僵硬的麻繩子,放進鹹菜缸裡的鹽水裡泡了泡,提出來的繩子淅淅瀝瀝地滴著濁水。哥哥將親弟弟的褲子褪下來,父親連抽了四十繩子,最後他把變了色的繩子扔在地上,氣喘籲籲地進了屋。

遍體鱗傷的小虎在夜裡找了個機會奔向柴門,從縫隙中鑽了出去。天亮前他又一次醒過來,已沒有力量抬頭看那蒼白的月亮和那枯乾的河道。再後來太陽冉冉出山,砉然奏起溫暖的音樂,為他進行最後的送行。作者以奇特的感覺代替逼真的描寫,以及狂放不羈的想像,都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比如描寫小虎摔下來時場景,他仿佛沉浸在一種愉悅感裡,身體輕盈地飛起來,還有清冽的大氣,白色的炊煙,橙色的霞光。

一個卑微的生命心平氣和地走到了終點,就像一條被車輪碾出了腸子的小狗。他的父母嫌棄他、也經常責罵他,村裡的很多人卻只是冷眼旁觀。最後作者詩意地描寫了故事的結局:音樂撫摸著他的斑斑傷痕,引燃他腦袋裡的火苗,明明暗暗跳動幾下,又熄滅。

每一條鮮活的生命都是採集天地間的靈氣,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更懂得友好與反抗。小虎最後躺在那條枯河中離世,這枯河正象徵著很多良知和人性的枯萎。小虎感謝珍子願意與他玩耍,就為她爬樹;而當被別人欺負時,雖然無力對抗,卻高呼對方「臭狗屎」,以表達內心的強烈憤怒。讀完全文,讀者除了欽佩莫言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文學功底,更會感慨生命的脆弱、人性的冷漠、以及親情的扭曲。

相關焦點

  • 莫言:中國首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因描寫過於直白露骨課本不收
    莫言:中國首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因描寫過於直白露骨課本不收說起莫言,那真是中國人的驕傲。他作為中國第一位,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用他獨特的寫作角度和文筆獲得了國際認可。莫言的很多作品都銷量不錯,再加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人文筆不用說,但為什麼卻沒有教材再收錄莫言的其他經典作品呢?其實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消息稱教育部可能會把他的作品收錄到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但卻一直沒有動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莫言的作品就已經被很多人熟知。
  • 莫言是否因為中國人被損壞得到諾貝爾獎?為何跳槽?是嫉妒嗎?
    事實上這部作品旨在嘲諷當時獨生子女政策導致許多女嬰流產的社會現象,然而這種與感官美學極為相悖的描寫方法一度成為人們嚴厲批評的理由。「吃人」的描述與魯迅中的「人血饅頭」非常相似。為什麼人們欣賞魯迅的嘲笑,批評和辱罵莫言卻?只是因為魯迅「醜化」是我們的老中國人和莫言模仿活在當下嗎?
  • 1000個人眼裡,就有1000個莫言
    有人問:陳丹青那句「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怎麼理解?莫言的作品好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000個人眼裡,就有1000個莫言,罵他也好,粉他也好,都可以理解。但好歹看他寫的幾句再發表意見,看都不看就開始噴,你這不是噴糞是噴什麼呢?這個陳什麼的,只能說既無人的腦子,也無人的邏輯,想當郭某某第二?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讀後感受頗深
    十二個故事雖然都是獨立的,但是基本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獲獎後的莫言回鄉,見證了高密東北鄉各色人物的變化並發出深沉的感慨。書裡的故事在現實和虛構之間穿插,莫言是故事的見證者和講述者,在似真似幻、如夢如戲的氛圍裡,緩緩講述身邊可悲可嘆、荒誕又真實的故事。
  • 真情·妙悟·文章——楊振寧、莫言、範曾對話科學與文學
    我尤其欣賞的是範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後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範曾:有發現,而非發明。談到風格,科學家的風格體現在什麼地方?
  • 莫言憑《豐乳肥臀》獲諾貝爾獎,卻一度被稱「禁書」,內容寫些啥
    2012年,莫言成為第一個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莫言的文學創作而言,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小說技法,同時也飽含著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化的獨特印記。多元的藝術風格使得莫言的小說成熟大氣,且別具一格。在《豐乳肥臀》中,莫言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藝術天分,將魔幻現實主義、新歷史主義等融為一體,透過獨特的審美視角,展現了莫言式小說的非凡魅力。
  • 莫言,首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為何課本卻不收錄他的文章?
    大多因為  他的作品描寫的太過於現實,太過於直白,通俗,很多時候他的作品名出自於最直白的話語,不帶任何一絲修飾的色彩。  他的作品中很多描寫暴力和低俗的字眼。令部分人無法接受甚至作嘔,更何況是小學生呢?這才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東西。莫言擅長寫真實的東西,只不過將這種東西寫出來之後,人們難以接受罷了,因為血淋淋的現實,社會最黑暗的一面通通躍然於眼前。
  • 莫言是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何語文教材不選錄他的作品
    莫言,本名管謨業,中國當代作家。2011年,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憑藉《豐乳肥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非常重視文學的本體意義,體驗性是他鄉村寫作最重要的特點,它用鋒銳的筆觸展示小人物的歷史和人性的豐富,贏得了大眾與國際的認可。
  • 【再復專欄】父女對談:莫言野性,高行健詩意
    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講故事講出荷馬似的史詩性大敘述,講出巴爾扎克似的歷史性大敘述,甚至講出託爾斯泰似的宗教性的大同情心。你剛才說的總感覺沒有錯,以小說創造而言,莫言的故事性極強,高行健的故事性不強。《靈山》竟然以心理節奏代替故事情節,這簡直是對故事的放逐,大約正是這樣,所以許多人進入不了《靈山》世界。可以肯定,莫言的讀者比高行健的讀者多得多。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充滿著人生坎坷的描寫,既是為蒼生代言,也是書寫自我。 其實很多人認為魯迅先生不過是一個擅長寫雜文的作家而已,小說很少涉及,特別是長篇小說,一篇都沒有寫過,
  • 《莫言的文學共和國》:讓你輕鬆走進莫言的豐富世界
    這麼說吧,這是迄今為止有關莫言及莫言作品等內容最全面的一部書,葉開以獨特的身份和廣闊的視野營造了一個莫言的文學共和國,讓莫言和其作品得以立體化呈現。這樣的一本書,專業研究者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學術啟發,文學愛好者能全方面深入了解莫言及其作品,一般讀者可以從莫言的成長中體味一個大作家是如何煉就的和一個成功者的足跡。
  • 莫言帶研究生行不行?(圖)
    當年陳寅恪先生既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學術專著,卻被聘為清華國學院導師,就是因為梁啓超先生的一句話:「他的一篇文章就抵得過我梁某人著作等身。」在此之前,蔡元培聘什麼文憑也沒有的梁漱溟擔任北大教授,也是看中了梁漱溟研究印度哲學的一篇文章。顧頡剛推薦同樣只有中學畢業文憑、在中學任教的錢穆到北大任教,就是因為看到了錢穆撰寫的預備給中學生當教材的先秦諸子百家講義。這些佳話頗耐今人尋味。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在莫言備受矚目獲獎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他說他沒有閱讀過莫言的作品,莫言得獎和他的作品關係不大,是諾貝爾委員會識時務了。這句話讓人們乍一聽能夠感到渾身不痛快,更何況是剛剛得獎的莫言呢。他的作品在他們的圈子裡不被一些文人所認可,不過陳丹青說他沒有看過莫言的書,這恐怕不是事實,還有可能看過一些,不然如何評判莫言小說的優劣高下。
  • 讀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筆下的世界,才懂得體諒人性的複雜!
    拍攝《紅高粱》期間,鞏俐,莫言,姜文,張藝謀聚在莫言母親家吃飯,在院子裡留下了這張珍貴合影,誰也沒想到,多年後,他們在文藝圈創造出近乎天方夜譚般的成就。 娛樂圈的三個人去柏林拿獎,去坎城拿獎,去威尼斯拿獎。莫言,則作為首位中國籍作家,去瑞典,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談外語: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越流利越難翻譯因為講話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真的,像我這樣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的人,要來文化交流,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進行。」「於丹的口才太好了,一個廢字也沒有,聽寫下來就是一篇可以刊登的文章。但是對那些同聲翻譯們來說,他們不喜歡於丹。」
  • 「非好即壞」,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對其看法如此極端
    在這些所謂「權威」的解讀下,莫言再想被全民欣賞,沒有了強大的宣傳效應,只能靠大眾一篇篇地讀了,實地感受莫言的作品。只是這個過程是艱難的,莫言的作品又不像餘華那樣好讀,可以一口氣看完,不少人讀莫言都會卡殼,然後束之高閣。 一些閱讀經驗多的,讀起莫言的書,或許會有大快朵頤,酣暢淋漓的感覺。
  • 埃斯普馬克:莫言有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導讀]莫言獲獎後身價猛漲,有人擔心巨大的商業價值會毀了一個好作家。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獎可以讓一位作家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被翻成50多種語言。」「說莫言模仿馬爾克斯『貶低』了他的價值」埃斯普馬克是瑞典學院終身院士,也就是諾獎終身評委。2012年夏天,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閱讀莫言作品上。「這是我的『暑假作業』,讀了莫言大部分作品,而且包括不同語言的譯本。我發現翻譯莫言作品最多的是法國,英文的也不少,還有瑞典語的。我希望比較不同的譯文,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作家。」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 文壇老將王蒙亦不服老,多年前看了莫言一篇中篇後說過: 莫言的長篇小說
  •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第一人,為啥還被人辱罵貶低
    這就造成了在當時許多優秀的作品,因為他的描寫語言的直白通俗而被打上封禁的標籤。 用刻板的印象去看作品去看作家,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快速發展的社會,是需要與國際相接軌的,是需要轉變原有固定思想的。對於後輩的作家不應該只有批判,同時也要鼓勵,更何況像莫言的這種作品是獲得了世界性的獎項。
  •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還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藝術還是低俗文學?
    但是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卻有一些人說莫言心底"黑暗"、說莫言是"漢奸"、暗諷他不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各種"辱罵的聲音"不絕於耳。劉震雲說:"莫言能獲獎,說明國內至少有十人也能獲獎"。他的意思就是說莫言獲獎了,但不代表他是中國最"牛"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