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莫言獲獎後身價猛漲,有人擔心巨大的商業價值會毀了一個好作家。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獎可以讓一位作家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被翻成50多種語言。」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面對不斷閃起的鎂光燈,82歲的埃斯普馬克幽默地說:「我有一種自己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覺。」
「說莫言模仿馬爾克斯『貶低』了他的價值」
埃斯普馬克是瑞典學院終身院士,也就是諾獎終身評委。2012年夏天,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閱讀莫言作品上。「這是我的『暑假作業』,讀了莫言大部分作品,而且包括不同語言的譯本。我發現翻譯莫言作品最多的是法國,英文的也不少,還有瑞典語的。我希望比較不同的譯文,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作家。」
莫言獲得的頒獎詞被很多中文媒體翻譯成「很好地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埃斯普馬克對此頗有微詞,「為什麼要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我們的頒獎詞裡沒有提到過魔幻這個詞。莫言獲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現實的描寫,他是現實主義描寫的魔法師——他觀察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代主義,這是他的特色和創新。」他不願意用「魔幻現實主義」來評價莫言,「這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爾克斯或者福克納,好像莫言在模仿別人,但說他模仿是『貶低』了他的價值。他的想像力豐富,又紮根於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莫言獲獎後身價猛漲,有人擔心,巨大的商業價值會毀了一個好作家。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讓一位作家在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獲獎的美籍猶太作家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經被翻成50多種語言。」但如果僅僅將諾貝爾文學獎視為「造星」機器,就小看了它對世界文學發展所作的貢獻,「大家可能會有一個誤解:獲獎會破壞作家的創作能力。的確,過去有一些這樣的例子。但好的例子更多。愛爾蘭詩人葉慈獲獎後寫出了不少好作品。還有一些獲獎作家,後來的作品優秀到甚至讓學院討論過是不是要再給他頒一次獎。」
魯迅、林語堂、沈從文都曾入諾獎「法眼」
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學院自1901年開始頒發,一百多年之後,才頒給了中國作家,是不是太晚了?
埃斯普馬克聳聳肩:「獲獎晚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接到中國作家的提名,就連中國有提名資格的人,也都沒有給我們中國作家的名字,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他告訴記者,只有4類人可以為諾獎提名: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各國作家協會主席。「可是我們很長時間都沒看到中國作家出現在提名名單上。」他舉例說,魯迅也不是由中國人提名的,而是瑞典學院自己發現有這麼一位作家,然後去問他願不願意被提名,「結果他不感興趣,覺得諾貝爾文學獎沒那麼大價值。」後來被瑞典學院討論過的是賽珍珠推選的林語堂,然後是1988年的沈從文,「可惜沈從文在評選過程中去世了……我們的規定是不能頒給已故者。所以你看我們能做什麼呢?完全無能為力。」
「有責任推廣瑞典文化」
埃翁著作《失憶》的譯者萬之告訴記者,埃斯普馬克本身就是瑞典國寶級詩人、作家,他已經82歲了,來中國的行程排得滿滿的,「我都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但他說,身為瑞典學院院士,有責任推廣瑞典文化。」
早些時候,瑞典詩人馬丁松的《阿尼阿拉號》由萬之翻譯出版,埃斯普馬克曾打算來中國助陣,可惜當時他妻子病了,未能成行。10月,萬之翻譯的《航空信》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與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布萊的通信集。埃斯普馬克不僅為該書作序,還願意來談一談瑞典詩歌。
揭秘諾獎「五人評委會」
埃斯普馬克向記者介紹了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的詳細流程,雖然共有18位院士任評委,但其中至關重要的是一個「五人評委會」。
瑞典學院共設18名院士,為終身制,按照開會時的固定席位排名。現院士去世後,接任院士的人選由其餘院士投票決定,並接替同一席位。此外從18名院士中再產生不同的工作委員會,包括5位院士擔任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該評委會每年從多至數百被提名作家中逐步篩選出三五名,由全體院士投票決定得獎者。埃斯普馬克便是這五人中的一員,並17次擔任主席。今年的五人評委還包括克裡斯蒂娜·隆、賀拉斯·恩格道爾、卡塔琳娜·弗羅斯騰松,以及現任主席派爾·維斯特拜裡耶,其中有兩位是埃斯普馬克的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