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普馬克:莫言有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2021-01-12 騰訊網

[導讀]莫言獲獎後身價猛漲,有人擔心巨大的商業價值會毀了一個好作家。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獎可以讓一位作家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被翻成50多種語言。」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面對不斷閃起的鎂光燈,82歲的埃斯普馬克幽默地說:「我有一種自己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覺。」

「說莫言模仿馬爾克斯『貶低』了他的價值」

埃斯普馬克是瑞典學院終身院士,也就是諾獎終身評委。2012年夏天,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閱讀莫言作品上。「這是我的『暑假作業』,讀了莫言大部分作品,而且包括不同語言的譯本。我發現翻譯莫言作品最多的是法國,英文的也不少,還有瑞典語的。我希望比較不同的譯文,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作家。」

莫言獲得的頒獎詞被很多中文媒體翻譯成「很好地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埃斯普馬克對此頗有微詞,「為什麼要翻譯成魔幻現實主義?我們的頒獎詞裡沒有提到過魔幻這個詞。莫言獲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現實的描寫,他是現實主義描寫的魔法師——他觀察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代主義,這是他的特色和創新。」他不願意用「魔幻現實主義」來評價莫言,「這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爾克斯或者福克納,好像莫言在模仿別人,但說他模仿是『貶低』了他的價值。他的想像力豐富,又紮根於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莫言獲獎後身價猛漲,有人擔心,巨大的商業價值會毀了一個好作家。埃斯普馬克說:「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讓一位作家在頃刻之間被全世界記住。1978年獲獎的美籍猶太作家辛格獲獎時近乎無名,現在他的作品已經被翻成50多種語言。」但如果僅僅將諾貝爾文學獎視為「造星」機器,就小看了它對世界文學發展所作的貢獻,「大家可能會有一個誤解:獲獎會破壞作家的創作能力。的確,過去有一些這樣的例子。但好的例子更多。愛爾蘭詩人葉慈獲獎後寫出了不少好作品。還有一些獲獎作家,後來的作品優秀到甚至讓學院討論過是不是要再給他頒一次獎。」

魯迅、林語堂、沈從文都曾入諾獎「法眼」

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學院自1901年開始頒發,一百多年之後,才頒給了中國作家,是不是太晚了?

埃斯普馬克聳聳肩:「獲獎晚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接到中國作家的提名,就連中國有提名資格的人,也都沒有給我們中國作家的名字,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他告訴記者,只有4類人可以為諾獎提名: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各國作家協會主席。「可是我們很長時間都沒看到中國作家出現在提名名單上。」他舉例說,魯迅也不是由中國人提名的,而是瑞典學院自己發現有這麼一位作家,然後去問他願不願意被提名,「結果他不感興趣,覺得諾貝爾文學獎沒那麼大價值。」後來被瑞典學院討論過的是賽珍珠推選的林語堂,然後是1988年的沈從文,「可惜沈從文在評選過程中去世了……我們的規定是不能頒給已故者。所以你看我們能做什麼呢?完全無能為力。」

「有責任推廣瑞典文化」

埃翁著作《失憶》的譯者萬之告訴記者,埃斯普馬克本身就是瑞典國寶級詩人、作家,他已經82歲了,來中國的行程排得滿滿的,「我都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但他說,身為瑞典學院院士,有責任推廣瑞典文化。」

早些時候,瑞典詩人馬丁松的《阿尼阿拉號》由萬之翻譯出版,埃斯普馬克曾打算來中國助陣,可惜當時他妻子病了,未能成行。10月,萬之翻譯的《航空信》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與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布萊的通信集。埃斯普馬克不僅為該書作序,還願意來談一談瑞典詩歌。

揭秘諾獎「五人評委會」

埃斯普馬克向記者介紹了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的詳細流程,雖然共有18位院士任評委,但其中至關重要的是一個「五人評委會」。

瑞典學院共設18名院士,為終身制,按照開會時的固定席位排名。現院士去世後,接任院士的人選由其餘院士投票決定,並接替同一席位。此外從18名院士中再產生不同的工作委員會,包括5位院士擔任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該評委會每年從多至數百被提名作家中逐步篩選出三五名,由全體院士投票決定得獎者。埃斯普馬克便是這五人中的一員,並17次擔任主席。今年的五人評委還包括克裡斯蒂娜·隆、賀拉斯·恩格道爾、卡塔琳娜·弗羅斯騰松,以及現任主席派爾·維斯特拜裡耶,其中有兩位是埃斯普馬克的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馬爾克斯影響過的中國作家_網易新聞
    莫言:諾獎評委會稱其是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融合 莫言說,「那之後十幾年,我一直在和馬爾克斯『搏鬥』。」據說莫言當年翻開《百年孤獨》,剛剛讀完開頭,當即大叫「我知道怎麼寫小說了」,此後他的創作便如井噴。想想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想想他的「我爺爺」、「我奶奶」的敘述方式,誰也不能否認裡面有《百年孤獨》的滋養。
  • 馬悅然來華解密莫言獲獎:無關政治 有人曾賂選(全文)
    我喜歡莫言就是因為他非常會講故事,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去年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不講故事,他寫詩,而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跟莫言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60歲的時候寫了《記憶看見我》,他寫他小時候的活動。莫言長大以後也寫了很多關於他小時候的,他們有相同的地方。
  •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莫言是在中國「爆炸」出的最絢爛的花火
    ——陳忠實《白鹿原》包括莫言的《紅高粱》《球狀閃電》、餘華的《難逃劫數》《活著》、馬原的《虛構》、韓少功的《雷禍》等等。基本上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作家都曾受到過這本書的啟發,其中公認以莫言學得最像,他將馬爾克斯作為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座「高爐」之一。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隨後有媒體向其家人和生前友人求證了這一消息,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表示,馬悅然於10月17日在家中平靜離世,「像老和尚圓寂了一樣。」馬悅然(Gran Malmqvist),1924年6月6日出生於瑞典南部的林雪平(Linkoping)——瑞典第五大城市,瑞典著名的「大學城」之一。
  • 莫言兄長憶往事:莫言第一學歷僅小學五年級肄業
    91歲的老父親告誡我們弟兄:「謨業(莫言)沒得這個獎,和大家一樣高;得了這個獎,就應該比別人矮半頭。 」我理解老人的意思,是讓我們更謙虛,做人更低調。所以,今天我是抱著「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的心態來寫此文的。我準備從齊文化的角度,談一談莫言以民間的立場對中國文學經典從《詩經》到魯迅的傳承和發揚。
  • 馬爾克斯曾發誓150年不給我國版權,但沒有人能夠逃得掉真香定律
    自1967年出版以來,《百年孤獨》已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可以說在文學已不是主流的年代,依然引發了陣陣閱讀狂潮。《百年孤獨》使馬爾克斯封神其實這部作品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並不廣為人知。而當《百年孤獨》一面世,便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
  • 馬爾克斯對中國放出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會授權出版我的作品
    馬爾克斯在1948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這本書建立在全新的社會中,有馬爾克斯的烏託邦理想,也受到世人的喜愛。到了中國走一圈後,馬爾克斯放出狠話:「死後150年都不給中國《百年孤獨》的版權!」或許,陳明俊的這些話讓馬爾克斯想起了當年的自己,發下狠話30多年之後,馬爾克斯「食言」了——2010年,《百年孤獨》中文版紙質書正式獲得授權出版;為什麼《百年孤獨》這本書在國內深受文人喜愛?就連莫言也對其讚不絕口。
  • 莫言獲獎名至實歸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俄譯版首次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安芙蘭出版社出版,10月12日上架銷售。在此之前,在俄羅斯出版的只有莫言的幾篇短篇小說。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為最先在俄羅斯出版的《酒國》寫序。他認為這部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格,將非同尋常的形象性、無窮的想像力和不同的高超的敘述形式融合在一起。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我死後150年不授權中國《百年孤獨》
    莫言然而他們不知道的事,當初自己看的《百年孤獨》居然是盜版的。也正因如此,《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也憤怒的說下了「在我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是什麼讓馬爾克斯如此氣憤?
  • ——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其次,是以精英文學觀念和審美理念為理論出發點,對莫言小說語言的不精緻,敘述的龐雜,物象的粗鄙,乃至反抗崇高的審美方式表示了擔憂和不滿,不過這種批評更多的是「褒揚式」的擔憂,且在獲獎後,這類批評愈趨激烈。第三種則是對莫言的批評採取國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內外視角,並直接借用後殖民理論,在文學反映現實這個前提下,將文學性的判斷推演到道德及政治性等的批判。
  • 馬爾克斯生平 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莫言北師大任職 諾貝爾獎金沒花還在看房
    莫言:成立中心是進步  新成立的國際寫作中心主要職責包括邀請國際著名作家或詩人交流、創作和講學;邀請漢學家、翻譯家交流、講學;邀請國內作家或詩人成為駐校作家等八項。  莫言在儀式上稱,成立寫作中心和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花錢的,後者是賺錢的。
  • 為何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沒有成為全民偶像,而是不被認可?
    、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本該是需要被讚揚的作家,卻在獲獎後遭遇各種評判,莫言在獲獎後的八年時間內,遭遇了各種嘲諷和謾罵,哪怕到了現在。或許莫言自己也想不懂原因,明明是為國爭光的事情怎麼到了最後人人喊打。但是有爭議就有支持的力量,當莫言被流言蜚語纏身的時候,寫出《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的餘華站出來講到: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九成茅盾獎的獲獎作品優秀。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
  • 《百年孤獨》:一本讓莫言解讀了20年的小說,好書1本勝過100本
    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學界的重大事件,也是突破歷來中國人未曾在文學方面獲得過世界級大獎的成功嘗試,振奮了中國無數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讓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和作家彪炳史冊。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今世界文壇,能取得這樣的榮譽,來之不易,莫言用《蛙》這部力作終於完成了中國人在文學領域的一個夢想。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談故鄉,說農民  莫言12月5日就要踏上諾貝爾獎領獎之旅。按照目前本報獲知的行程,莫言12月6日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後,將在當地逗留大約一兩周時間。其中12月7日莫言的新聞記者見面會,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演講和12月10日領獎後的獲獎演說都是看點。  當然,最令人關注和期待的還是莫言在獲獎詞裡將講些什麼。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裡,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中國作家莫言 7日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老城的瑞典文學院裡如是說。他身著胸前刺繡著「莫言」兩字紅色篆刻圖案的深色中山裝,面對著200多名中外聽眾,做了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