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生平 諾貝爾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簡歷

全稱:加夫列爾•何塞•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小名:加比託(Gabito)

暱稱:加博(Gabo)

1927年3月6日,出生於阿拉卡塔卡

1947年2月25日,入哥倫比亞大學

1961年6月,定居墨西哥城

1965年7月,開始創作《百年孤獨》

1967年5月30日,《百年孤獨》在阿根廷出版。

1972年,獲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

1975年,《族長的沒落》出版。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出版。

1989年,《迷宮中的將軍》出版。

1990年11月,到北京、上海等地。

1999年夏,被確診患淋巴癌。

2002年,回憶錄第一部《活著為了講述》出版。

2004年,《苦妓回憶錄》出版。

2010年,授權中文版《百年孤獨》。

2011年5月30日,中文版《百年孤獨》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1年12月15日,馬爾克斯2010年最新作品《我不是來演講》由新經典文化引進出版。

2012年8月27日,中文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1月,中文版《枯枝敗葉》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3月,中文版《惡時辰》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由新經典文化引進,首次正式出版。

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孤獨」思想的原因是馬爾克斯的創作理念在於向讀者揭示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所處的封閉、落後、腐敗和獨裁的社會氛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朵成功的花。作者表達含蓄,描寫細膩,用平穩的敘述語氣從意象的不確定性中讓讀者慢慢去體味孤獨的更深層含義,讓人們進入更為理性的思考,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獨具一格,「營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貧困」。

又如,他的短篇小說《巨翅老人》虛構了一個天使落難人間的故事,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文本中「天使」的人間之旅不僅是展示人間的虛偽、殘酷、自私以及人間與上帝,即人間與美德之間隔膜的過程,更是對傳統形上學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終極意義裡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消解過程,是揭示不確定因素,使讀者擺脫時空界限,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審視文本,根據現實,重構文本的過程。在《禮拜二午睡時刻》這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中,作者通過母親為兒子上墳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狀態。她莊嚴的神情與意味深長的回答拷問著小鎮人的心靈,也在拷問著南美洲人的心靈。人物角色戲劇性的置換,使母親堅韌的形象躍然紙上,也深刻地隱喻著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在小說《家長的沒部》中,他通過繁雜的細節描寫,表現獨裁者的興盛衰敗,暴露他們的殘忍暴虐、腐朽無能的本質,同時揭露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小說的主要人物尼卡諾爾是一個地道的獨裁暴君。他身為共和國總統,卻權欲薰心,心腸歹毒,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作品對他的揭露是淋漓盡致的,對侵略者的掠奪本性的暴露也是深刻有力的。

馬爾克斯的創作文本,都有一個關鍵性的追憶往事的細節,涉及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孩童生活的回憶,而追憶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對自身使命的認識。身份不是一種本質性存在,而是通過文學的講述,從細微的追憶碎片中建立起來的。文學的追憶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通過想像的重構。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不僅包括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還包括對主觀世界的真實再現,神奇與魔幻在拉美真實存在,他的作品只是真實再現而已。他一直強調,只有對處在理性和體制雙重壓迫下的記憶加以鉤沉、開發、重組和重構,把散亂的記憶整理為敘事,讓分散的經驗凝聚起來,使之變得更為強烈、更為集中、更為深刻,才能建立起個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認同。馬爾克斯豐厚的生活底蘊和非單一性的接受和吸納,使馬爾克斯的創作顯示出一種詭異多變的風格。馬爾克斯常說:「學習寫作總歸要以前賢為楷模。」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塞萬提斯等藝術大師的影響。

小說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哥倫比亞現實,敘述的語言樸素、明快(照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己的說法是,花了大力氣從海明威那裡學來的、非常經濟的語言),小說注重結構,有明確的視角和精確的細節。如果我們拋開小說反映暴力問題的主題,從語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類型的小說,它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容低估的。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獎揭曉:多數獲獎者來自這個國家
    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2020年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一共有12人(組織)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六個獎項。杜德納(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5 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美國-耶魯大學) 6 諾貝爾和平獎: 世界糧食計劃署 從獲獎者的身份與經歷來看
  •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來了,獲獎者還有中國人
    美國東部時間9月17日,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隆重登場。由於疫情的緣故,這次頒獎典禮並沒有在經典的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舉行,而是開了一個盛大的視頻會議。不過,頒獎典禮的經典流程還是不能少的,比如大家一起扔紙飛機,這次換成了播放大家扔紙飛機的視頻。第一輪,扔!
  • 諾貝爾獎的榮譽一個人拿 那背後的團隊有沒有功勞呢?
    自從首屆諾貝爾獎在一個世紀前頒出之後,預測者一直在做這件事,德國海因裡希海涅杜塞道夫大學歷史學家Nils Hansson說,他曾翻閱過諾貝爾獎提名和審議檔案。(相關信息50年後就會公開。) 從一開始,參與者就對不超過3人分享一個獎項的規定表示擔憂。
  • 諾貝爾獎再次引發爭議,是實至名歸還是另有隱情?
    "諾貝爾獎新聞稿中這樣寫道。但她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在2016年去世,享年88歲。為什麼證明了暗物質存在並徹底改變了宇宙學的維拉·魯賓卻沒有得過獎?,尤其對諾貝爾獎委員會有諸多不滿。唯一的另一位女性獲獎者是歷史上著名的物理學家瑪麗·居裡。
  • 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原標題: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報導  縱觀諾貝爾獎112年並不算十分漫長的歷史,其一直充滿爭議,這些爭議或許撕破了我們所期望的那種完美無缺。但是,也正是這些爭議為其增添了別樣的色彩,讓其從神壇走下,生機盎然地走入歷史長河。  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被問到他最想同哪位已故人士交談時,他說:「我的父親,我會告訴他我贏得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受人尊重,這一點毫無疑問,費曼的回答也是一個佐證。但是,諾貝爾獎也有如一株大樹,有地上光鮮的一面,也有地下不為人知的並不那麼「高貴」的另一面。
  • 諾貝爾獎再次引發爭議,是實至名歸還是另有隱情?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傑出的科學家們,而有些人卻團結起來支持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今年的獲獎者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想法,"諾貝爾獎新聞聲明中寫道。"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宇宙在大爆炸後是如何演化的,而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則在尋找未知行星的過程中探索了我們的宇宙鄰域。
  • 數學沒有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離不開數學
    諾貝爾獎被視為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科學家的至高榮譽。但是,諾貝爾獎中卻沒有數學獎。
  •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最高齡獲獎者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時間:2019-10-11 19: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17:45,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約翰B
  • 諾貝爾獎揭曉: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
    原標題:1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全面統計: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17年期間總共頒發了108次(由於世界大戰等原因,中斷了10次),有214位獲獎者。
  • 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 獲獎者將得到「十萬億元現金」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法媒稱,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獲獎者會得到十萬億元現金。法新社9月12日報導,今年(2019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包括對在義大利製作和食用的比薩是否能夠防治癌症的研究,以及換尿布機的發明者。當地時間2019年9月12日,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舉行,帕特麗夏·楊因研究「袋熊如何製造立方便便」獲得201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 在北大課堂讀馬爾克斯
    沈秀英(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在馬爾克斯的小說世界裡,沒有誰試著去理解誰,沒有人耐心聽對方講話,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具體事務所困擾,每個人都按照自己或者慣性的邏輯在思考。每個人都是隔膜的、孤獨的、瘋狂的,他們組成一個巨大的機器,像飲了狂泉的人一樣陷於瘋狂中。
  •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他可能是史上意想不到的獲獎者……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他可能是史上意想不到的獲獎者……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4 01:59:49
  • 在一群女人身後寫出諾獎的馬爾克斯:沒有她就寫不成《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也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這本書也讓本默默無名的西亞·馬爾克斯聲名威震拉丁美洲。然而在這本書獲獎的時候,馬爾克斯卻說:「沒有梅賽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 諾貝爾獎真的公平嗎?
    然而,諾貝爾獎自頒發伊始,就備受爭議。人們首先質疑諾貝爾獎的公平性。這集中表現在諾貝爾獎歷屆得住的構成上。在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的119年裡,只有3%的科學獎獲獎者是女性,617位科學獎得主中沒有一位是黑人。歷年得住中絕大多數是白人男性。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根據報導,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不需要開發票。自由支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拿這300萬買30萬杯奶茶都闊以!這獎項實在是太提氣了!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 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三位獲獎者都正處在研究產出的壯年時期。可以預期,他們還會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績,」 嚴弘說。今年經濟學獎的獲獎者的一個特別之處是,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7歲的背景下,三位獲獎者都很年輕,正值研究產出旺盛的年齡,班納吉58歲,克雷默55歲,迪弗洛47歲,迪弗洛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馬爾克斯花了30年,寫了一個真實故事
    可是,馬爾克斯並沒有讓我如願以償,直至讀到小說最後一句:「他從那扇自六點鐘起就敞開的後門進了家,隨後臉朝下倒在了廚房的地上。」我才明白,馬爾克斯採用了一種現代小說的重要結構形式——環形結構,把聖地牙哥從前門走出家,到中途遇害,再到從後門進入家這完整的一路,包裹在一個嚴實而封閉的圓圈裡,仿佛在地上畫了一條聖地牙哥命中注定要走完的死亡之途。
  • 關於諾貝爾獎,你不知道的5件事
    1901年起,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正式創立! 為什麼沒有諾貝爾數學獎?可以確定的是,諾貝爾獎100%沒有數學獎,所有下回要發顯得很有知識涵養的動態前,切記檢查一遍,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噴成篩子。諾貝爾遺囑裡只提到: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五個獎項,就連1968年新增的經濟學獎,嚴格也上不算諾貝爾獎,只能說是紀念諾貝爾的獎項。
  • 團隊功勞結果一人獲獎 諾貝爾獎背後有啥不公平?
    而圍繞誰發明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戰鬥硝煙」現在還在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瀰漫,從而引發了諾貝爾獎是否會影響專利問題的討論,還有諾貝爾委員會是否會等待專利爭議結束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