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學界的重大事件,也是突破歷來中國人未曾在文學方面獲得過世界級大獎的成功嘗試,振奮了中國無數的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讓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和作家彪炳史冊。在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今世界文壇,能取得這樣的榮譽,來之不易,莫言用《蛙》這部力作終於完成了中國人在文學領域的一個夢想。
莫言曾經在正式授權的《百年孤獨》發布會上講,他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把《百年孤獨》讀完,而且這二十年來,「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鬥,很痛苦」。
畢竟,作為馬爾克斯的忠實粉絲,莫言的小說風格啟蒙於馬爾克斯,經過馬爾克斯文學作品的滋養,才形成了他現在的風格,並被稱為「中國的馬爾克斯」。
著名作家餘華也曾經講:《百年孤獨》非常的震撼人心,他曾將馬爾克斯評價為「」在世作家中最偉大的作家。」
但就是這樣一部公認的傑出小說,仍有一部分讀者表示讀不下去...
我讀這本書的過程,大概也有這樣的感受,前些年完全看不懂,現在積累多了,很多東西也漸漸有了新的感受。
讀一遍不夠,三遍五遍,也不多。
《百年孤獨》寫法獨特
《百年孤獨》與以往小說的寫法有極大不同。
首先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寫法,其中既有明顯的現實,又充滿了魔幻色彩,各種神話、典故層出不窮。另外小說還採用了獨創新穎的倒敘手法。小說的故事一個接一個交替著,沒有一個完整的圍繞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的故事線、一個貫徹始終的主角。有的是布恩迪亞家族輪番出場的男性、女性人物,唯一不變的是深深植入這個家族骨子裡的那股與生俱來的孤獨。
就這一點,就已經令一部分人產生很大的閱讀不適感。
藉助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圖
《百年孤獨》有一個特點,就是人物關係過於零散,很多人物名稱都一樣,人物關係也比較亂。比如兄弟與情人、姑姑與侄子等跨代際人物關係等。可以先到網上尋得一張比較清晰的人物關係圖(比如下圖),以幫助自己在糊塗時看一眼,理清人物間的正確關係,再繼續讀下去。
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產生方式,帶來《百年孤獨》的二次解讀
魔幻現實主義的形式,能出現在拉美,和拉美當地的文化特色是脫不開關係的。
所以,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呢?從學術的角度上來說,有兩種理解方式:
狹義的理解是指在拉美地區作家群中產生的一種地區性文化潮流。基於拉美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生了諸多讓他人無法置信的真人真事,他們光怪離奇,甚至帶有了鬼神色彩,但是卻能反映出拉美地區人民的生活及社會現實的題材作品,作家們多數不會使用普通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而是通過各種涉及神魔、鬼怪、巫術的超自然現象,表現現實。
而廣義的魔幻現實主義,其寓意範圍面則更加廣泛一些,是指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寓言,因為經過殖民國家文化的覆蓋,而迷茫的民族族群,在文化邊緣地帶謀求「中心文化」的一種形態展現。
但是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類作品中,感受到一種似真非真的獨特感受,那是民族地域文化釀造的結果。
正像馬爾克斯自己所說的那樣: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恰恰是拉美的現實特徵。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遇到其他文化的讀者認為是神奇的東西,而對我們來講則是每天的現實。這不僅是我們的現實,而且也是我們的觀念和文化。
當然,在諸多人的閱讀中,他們願意把《百年孤獨》的創造初衷,理解的更加高大上一些,就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套「降龍十八掌」招式名稱取自《周易》一樣,學者們同樣把《百年孤獨》中的情節做了一個分類標註:
諸如布恩迪亞復仇人的冤魂糾纏,是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身不得安寧,也不讓敵人安定的說法;美人蕾梅黛絲乘著床單升天,起源於《天方夜譚》中的飛毯故事,馬孔多小鎮連續下了4年11個月零2天的暴雨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諾亞方舟和洪水浩劫故事的移植等等,這樣的標註讓整個作品充滿了一種高大上的色彩,品味起來也同樣別具特色。
但我們不妨嘗試把這二者做一個結合,可以說,這是宗教故事遇上傳奇地域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作用力,或許馬爾克斯在創作時並未想過這麼多取材,只是在拉丁美洲的那個小鎮上,人們將得來的故事都當真事聽,也在發生的神奇故事中,尋找一種特殊的情懷來慰藉自己孤獨的心靈。
正像《簡明拉丁美洲史》中所說的那樣:「土著人是多神論者。並習慣於講徵服者的神加入自己的眾神中,因為外界文化的入侵致使拉丁美洲的人民喪失了歸屬感,精神上的迷茫是他們感到孤獨而無助,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卻只能是越陷越深。
《百年孤獨》是一本好書,雖然它不能告訴我們小說怎樣才能寫好,但它已經告訴我們寫好小說有N種可能,現實魔幻主義寫法就是一種文學的書寫方式,文學大師筆下的世界豐富多彩,一個個靈魂呈現出它們該有的樣子,為讀者帶來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有力的「衝擊」和滿足,讓我們的內心世界也開始變得豐滿而有趣,莫言的作品《蛙》中也帶有濃厚的現實魔幻主義色彩,讓他的作品開始與國內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中顯示出來「優勢」,借鑑的最大價值就是提高我們。所以說,好書一本勝過100本,絕不是一句戲言。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百年孤獨》?
因為只有認真生活、感知生命存在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感知孤獨所帶來的使命感。
人,生而孤獨。也只有認真感知生命意義的人,才能真正讀懂《百年孤獨》。
反之,讀懂孤獨,便是讀懂了人生,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因為有了愛,當你在面對孤獨時,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去對抗孤獨,去認真地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活著》的作者餘華說: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
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
看過這本書的人自覺分為兩隊,一隊是看了幾頁就覺得通篇都是胡說八道連名字都記不住的;另一隊則是深陷魔幻之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覺得這個星球的書太平庸,那就去看《百年孤獨》吧!
書中說,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將需要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我們太多浮躁的期待,只不過是一個個轉瞬即逝的幻境,唯有孤獨永恆,反而擁有祥和和平靜。
靜下浮躁的心,看看《百年孤獨》吧,享受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