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對於大家來說一定不陌生,喜歡它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的封面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
關於《百年孤獨》的彩虹屁可以說是數之不盡、歷久彌新,從1967年出版至今就沒有停止過:
《紐約時報》對它給出了史詩級的誇讚,稱它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則從馬爾克斯入手,稱他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
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而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
到底這本書有多優秀才會讓眾人給予這麼高的評價?
《百年孤獨》讓文學的其他表現形式顯得蒼白而浮淺,因為人類永恆的孤獨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只有永恆的孤獨,讓我們感受到轉瞬即逝的現實引起的刺痛和沉重。
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文學巨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百年孤獨》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它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有著對於人性對於歷史的細緻解讀,只要讀通了這部小說,那麼你就差不多可以了解拉丁美洲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早期的拉丁美洲在哥倫布還沒有發現之間,那裡只生活著印地安人,而且他們也有著自己燦爛的明,只是今天他們燦爛的明,早已成為了歷史。對於很多的拉丁美洲的人來說,過去的瑪雅化深深地根植於他們的心裡。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有著很多的傳說以及一些故事,也正是這種傳說和故事,才使得馬爾克斯,能夠創作出一部如此偉大的小說來。
馬爾克斯寫的是加勒比海岸馬孔多小鎮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來的興衰,這是小說中所描述的現實,實際上隱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時期一百年來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又表現出一種徒勞,恰如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一般的孤獨。
馬爾克斯在小說的敘述中採用了大量象徵、隱喻、意識流等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將現實與虛幻巧妙糅合,展現出一個虛構的真實世界。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實際上代表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們試圖融入外部世界的先進文明,渴望拋下保守落後的本土傳統,但是最終所有的努力和掙扎,都像奧雷裡亞諾上校發動的三十二場戰爭一樣成為徒勞。
小說一開始,馬爾克斯寫了馬孔多人患上失眠症和遺忘症後的種種荒誕,喻示人們不可忘記歷史。
小說最後,馬爾克斯寫道:"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既表達了馬爾克斯對西方文明入侵拉美本土文明的憤懣和抗議,又表達了他與浴火重生的拉美人民重建家園的期待。
其實,書中的內容都是圍繞"孤獨"這個詞來寫的。說起孤獨,不僅書中有,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
在這裡給大家極力推薦《百年孤獨》這部作品,看過這本書之後,也許會發現孤獨並不會對自己的情緒產生不好的影響,反而會讓自己更加從容,喜歡上這份孤獨。
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我們也曾無數次體驗過孤獨,即使有人極力抵抗孤獨,但總是不能究根除底,把孤獨徹底消滅。人們總會在某一時,某一刻,隨時隨地感到孤獨。當別人拿著好成績向你炫耀時,當別人和你講和父母外出時的趣事時,你可能會感到孤獨。即使就在你耳邊,這些在你眼中是陌生的,你沒有經歷過的,你會顯得有些孤立。
不過孤獨也不一定是負面。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就喜歡孤獨。因為在孤獨的時候十分清靜。所以很多人不喜歡人山人海,只喜歡無拘無束的孤獨。
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如把它當作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的朋友。它會陪我們一生一世。珍惜與它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吧!
無所不在的時間,無所不在的孤獨。永遠在流逝的時間,以及永遠在停駐的孤獨。每一個人都在孤獨裡掙扎過,最終又在孤獨裡找到永久的依靠。
在孤獨的時間裡看《百年孤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同時還豐富著內心世界。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49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