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讀書的人說,有一類名著,充滿了「榴槤味」。
喜歡它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的封面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
據說大多數人沒能順利讀完這本書,都是在第一頁就卡住了!
翻開書就被眼花繚亂的人名嚇退了,但是讀完的人,卻又把這本書說的特別好。
於是硬核老爸就翻翻自己的書房,發現壓箱底的書,就是這本名著《百年孤獨》。
說來慚愧,我當時應付讀名著寫讀後感作業,沒怎麼看,當然也是沒怎麼看懂。現在細讀,卻能品味出很多道理。
關於《百年孤獨》的彩虹屁可以說是數之不盡、歷久彌新,從1967年出版至今就沒有停止過:
《紐約時報》對它給出了史詩級的誇讚,稱它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谷主麥家就曾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而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又翻出來看看,才知道這本書確實耐讀,感悟不少。
有人說,長大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我們終將被環境改變,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而那些活得很剛、很強硬、很有底氣的人,之所以令人羨慕,正是因為不管現實如何殘酷,他們都堅定地選擇了做自己,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摘錄幾句經典語錄,感悟一下人生。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別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像中的要短。人不是該死的時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時候死的。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經一去不返,同謀和交流變成敵意與緘默。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百年孤獨》寫了漫長的七代人的歷史,其實就是權力與愛情的反覆糾葛,他們家族的百年也是全人類的孤獨。
作者馬爾克斯曾說: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感源於他們不懂得愛,那個長豬尾巴的孩子是家族整整一個世紀唯一由愛情孕育而生的後代。
30多年來,沒有哪部外國名著可以像《百年孤獨》一樣影響中國一整代的作家。作家王蒙也曾說,對新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沒有比加西亞·馬爾克斯更甚者了。
餘華、蘇童、格非、陳忠實、韓少功、莫言等,幾乎那個時期崛起的所有作家,或多或少都承認受過馬爾克斯的影響。
特別是馬爾克斯號稱寫了「十幾年」的開頭,被無數後人傳頌,同時也被無數作家模仿著。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馬爾克斯用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造成一種時間的迴環,而更加令人遐思的是,當你閱讀完《百年孤獨》,你會發現這個段落更像是整部書的縮影,從「冰塊」開始,到「冰塊」結束。
正如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辭中就講到:「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那麼,今天你是否又重想拿起這本書細細讀讀呢?不如和我一樣買一本珍藏版中文譯本《百年孤獨》,是50年周年紀念版,內容正版,翻譯權威。
翻譯人範曄,任教於北京大學西葡語系,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博士,馬爾克斯授權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獨》的譯者。
原版過於晦澀,這本書由中國人翻譯,更能讓我們讀懂,也更貼合現在讀者的需求。並且贈送50周年紀念明信片,畫質清晰,色彩豔麗,值得擁有!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它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這樣一本名著,家長看,孩子也能看。正如很多網友說的那句話,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
這本書只要49塊錢,你就可以把名著帶回家,既能打發時間,又能與諾貝爾文學獲獎者對話,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你覺得這個星球上的書太平庸了,那就去看《百年孤獨》吧!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