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百年的物種,又有了新的希望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齊碩 物種日曆

加拉帕戈斯群島,「Insulae de los Galopegos」,意為「龜之島」。它隸屬於厄瓜多共和國,1535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意外發現,1570年左右首次被繪製在地圖上並得名。因為在當時,這些火山群島上生活著數以萬計的巨型陸龜,它們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龜類,也是物種日曆今天的主角——加拉帕戈斯陸龜(Chelonoidis nigra),也叫加拉帕戈斯象龜。

體型巨大的加拉帕戈斯陸龜 | Mfield / Wikipedia

「種?亞種?」

加拉帕戈斯陸龜只是一個物種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龜之島」上生存的所有陸龜均為加拉帕戈斯陸龜(C. niger),只是屬於不同亞種;可是近幾十年的分子研究顯示,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不同分布地的陸龜間難以進行基因交流,它們不僅在形態上出現明顯差異,在食物選擇和行為上也出現了分化,遺傳差異已經達到了種的水平。

加拉帕戈斯陸龜形態差異明顯 | Haplochromis / Wikipedia

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加拉帕戈斯陸龜其實是一個「複合種」(species complex)。所謂複合種,即許多親緣關係相近物種的集合,但每個物種的種內變異幅度較大,雖然可通過形態特徵將極端不同的個體加以區別,但依然難以對部分特徵模糊或特徵重疊的個體進行有效的鑑別,因此難以靠形態差異確定種間界限。對它們的鑑別通常需要藉助分子手段了解其之間的遺傳差異。

據爬行動物資料庫(The Reptile Database)統計,加拉帕戈斯陸龜複合種(C. nigra species complex)現包含了來自9個島嶼的14個物種。通過背甲形態上的差異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圓背型和鞍背型。

圓背型的C. chathamensis | mtkopone / Wikipedia

圓背型的陸龜種類主要生活於水草豐美、氣候溼潤、海拔800米以上的大島嶼,取食地面上的各種植物。它們背甲圓潤,體型敦實,成年雄性背甲長約1.5米,體重可達400千克以上。

而鞍背型陸龜所生活的島嶼通常是海拔不超過500米的小島,棲息環境相對乾旱,多石礫及仙人掌科植物。它們的體型也相對偏瘦,背甲前緣向上隆起,形成似馬鞍樣的形狀,這種特殊形狀的背甲給予脖子更大的活動空間,能取食到更高處的植被,如仙人掌及小灌木等,在乾旱的季節可以有更廣泛的食物選擇。

鞍背型的C. hoodensis | Minglex / Wikipedia

起源之謎

加拉帕戈斯群島距離南美大陸約900公裡,由18個大島,3個小島及107個巖礁組成。具測算,這些火山島的形成時間最長也不過500萬年,屬於非常年輕的島嶼。那麼島上數量龐大的巨龜從何而來呢?

早期學者認為它和另一種分布於海島上的巨型陸龜——亞達伯拉陸龜(Aldabrachelys gigantea)屬於同一物種,甚至猜測是有好事的船員將亞達伯拉群島上的陸龜帶到了這裡。畢竟,這兩類陸龜長得太相似了,龐大的體型、黢黑的體色、如象腿一般粗壯的四肢,讓人不由得猜測它們之間的聯繫。

分布在非洲塞席爾的亞達伯拉陸龜 | Rufus46 / Wikipedia

1875年,英國動物學家Albert Günther首次對兩類巨型陸龜進行較為科學系統的研究,並提出一種假說,他認為這些巨龜生存的海島曾經由陸橋相連接,後來經過一系列的地質運動,絕大部分陸橋被淹沒於海平面之下。

今天看來,Günther提出的假說實在站不住腳,因為無論是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還是非洲的亞達伯拉群島,它們都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形成的火山群島,與大陸之間並沒有陸橋相連。

加拉帕戈斯陸龜的分布。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南美西側的太平洋中,三角形為火山 | Fallschirmjäger / Wikipedia

為揭開巨龜起源的謎團,科學家將兩類海島陸龜與大陸上的陸龜進行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亞達伯拉陸龜的祖先來自於馬達加斯加,加拉帕戈斯陸龜則與南美大陸的阿根廷陸龜(Chelonoidis chilensis)的遺傳距離最為接近。

兩類海島巨龜的親緣關係其實很遠,二者在形態上如此接近是由於受到相似選擇壓力,發生了趨同演化,且同樣受「海島法則」(The island rule)影響,均發展出了較大陸祖先龐大得多的體型。

與加拉帕戈斯陸龜親緣關係最近的阿根廷陸龜 | Arteivanna / Wikipedia

那麼,加拉帕戈斯陸龜又是如何從南美大陸來到相距近千公裡之外的海島上的呢?目前學界較為接受的假說認為,最初至少有一隻懷孕的雌性或一對個體在洪堡洋流的推動下,歷經數月海上漂流最終成功抵達了遠在近千裡之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在海裡泡了好幾個月漂過去的意思。陸龜雖不擅遊泳,但也可輕易漂浮於海水之上,再加上其新陳代謝率較低,缺少食物、缺少淡水也仍能生存數月之久。

叫「陸龜」不等於說它們怕水 | michaelrperry / Wikipedia

對於南美大陸的陸龜來說,這種跨海漂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在漸新世,南美陸龜的祖先可能就是以這種方式從非洲大陸漂流而來。

「孤獨喬治」的百年孤獨

2012年6月24日清晨,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管理員Fausto Llerena先生如同往日一樣去看望他的老夥計「喬治」。此時的喬治四肢癱在殼外,頭頸探向它平時最愛的水坑的方向,雙眼緊閉如同睡著了一樣,只可惜這次它是永遠地睡去了。孤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喬治」,終於還是孤獨地離去,只留下人們一片唏噓。

「孤獨的喬治」 | mikeweston / Wikipedia

「孤獨的喬治」(Lonesome George)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一隻陸龜,自發現以來就被人冠以「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之名,它是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Chelonoidis abingdonii)中已知的最後一隻個體,它的逝去宣告了一個物種的滅絕。可就在幾百年前,平塔島(Pinta Island)上還生存著成百上千的巨型陸龜,是什麼使得它們如此快速的消亡呢?嗯,沒錯,是人類幹的好事……

"孤獨的喬治"標本 | Info2Learn / Wikipedia

1876年,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William Cookson將三隻來自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雄性陸龜運回英國。不久之後,就職於大英博物館的著名動物學家Albert Günther先生得到了這三具遠渡重洋而來的珍貴標本,其中一隻標記產地為阿賓登島(Abingdon Island)的標本引起了他的注意,誇張的鞍背型背甲,且背甲最高點位於第二椎盾這一特徵明顯區別於當時已知的任何一種。

1877年,這種陸龜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Testudo abingdonii,種名來源於它的採集地阿賓登島,而阿賓登島即為平塔島的舊稱。

喬治,背甲最高點位於第二椎盾 | Arturo de Frias Marques / Wikipedia

然而此時,平塔島上的成年陸龜幾乎已經被捕殺殆盡,而禍因則要追溯至17世紀。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直被海盜、商業捕鯨船、軍艦視為天然的「蛋白質補給站」。達爾文所乘坐的小獵犬號(HMS Beagle)在從加拉帕戈斯群島離開時,甲板上也堆滿了超過30隻成年陸龜。

這些陸龜可以不吃不喝存活數月之久,對於需要在大洋上漂泊數月之久的船隻來說,這簡直是完美的肉食來源。據估算,在最近幾百年中,加拉帕戈斯群島有超過20萬隻陸龜被祭「五臟廟」。

陸龜曾被視為「移動的肉罐頭」 | Garrondo / Wikipedia

人類帶來的災禍還不止於此,跟隨人們腳步來到島上的褐家鼠大肆挖掘龜卵,啃食新生幼龜。到了20世紀中期,人們在平塔島上已經見不到一隻活的陸龜了。

直到1971年,一位匈牙利軟體動物學家József Vágvölgyi在島上意外地發現了喬治,此時平塔島上的植被已經幾乎被外來的山羊啃食殆盡,人們遂將喬治轉移到位於聖克魯斯島(Santa Cruz Island)上的達爾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進行後續的保育研究。

在達爾文研究站的喬治 | David Adam Kess / Wikipedia

據估算,當時喬治大約60歲左右,在它們族群中應該正值壯年,人們滿心期待地嘗試讓喬治與其他近緣種的雌性交配,但結果均以失敗告終。直到2008年,年近百歲的喬治終於成功與一隻雌性貝氏加拉帕戈斯陸龜(Chelonoidis becki)完成了交配,但可惜的是這批卵健康狀況不佳,13枚卵均未能完成孵化。

故事仍在繼續

隨著喬治的離去,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等級也隨之變為了黑色的「滅絕(EX)」,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

IUCN瀕危等級為滅絕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海盜和捕鯨船經常會將捕獲自不同島嶼的陸龜集中放置於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伊莎貝拉島(Isabela Island)。如今,伊莎貝拉島上的沃爾夫火山地區(Wolf Volcano)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陸龜的雜交後代。

伊莎貝拉島的陸龜 | Minglex / Wikipedia

2007年在對該島部分陸龜的微衛星分析中發現,有一隻成年雄龜為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的一代雜交後代,也就是說在伊莎貝拉島上可能還存活有一隻純種的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隨後,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更為詳細全面的調查,一共識別出17隻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的一代雜交後代。

2020年,經過仔細的篩查,研究人員果真找到了一隻和喬治有著相近親緣關係的雌性陸龜,很有可能是同一物種的後代。對於一個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物種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消息:人們計劃著對已識別出的平塔島陸龜後代嘗試進行選擇性繁殖,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將最像它們祖先的後代重新遷回故土。

希望有一天它們能重回故土 | lightmatter / Wikipedia

今天,加拉帕戈斯群島被冠以「生物演化寶庫」之名吸引著八方來客,島上的陸龜再也不會擔心有一天會淪落為人類的午餐。平塔島上的山羊消滅光了,植被也重新茂盛了起來。回來的究竟是不是純種的平塔島加拉帕戈斯陸龜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們能在這裡繼續體現它們的生態價值,繼續守望下一個100年。

原標題:《孤獨百年的物種,又有了新的希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一、故事主題: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百年孤獨》講述的是跨越了百年的布恩迪亞家族,歷經7代人,在光怪陸離、虛無的馬孔多小鎮上崛起和衰落的故事。百年裡,家族在神話和科學的交織中,演繹著永不枯竭的情慾,一代又一代人被推上命運的輪盤,不斷地帶來希望又不斷地絕望。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興衰榮辱展現出來,代代相傳的命運如同被詛咒一樣,相似的名字代表著相似性格,最終都難逃那羊皮卷上的孤獨。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我的答案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醞釀十幾年,用2年時間寫出的作品,1967年作品一發出,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巨著」、「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馬爾克斯的成名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文學巨著。
  • 《百年孤獨》: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百年孤獨》對於大家來說一定不陌生,喜歡它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的封面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而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到底這本書有多優秀才會讓眾人給予這麼高的評價?
  • 《百年孤獨》濃縮成僅僅8個字,卻寫盡了世間的所有的人生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百年孤獨》濃縮成僅僅8個字,卻寫盡了世間的所有的人生孤獨而《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其魔幻色彩、孤獨主題與悲劇意蘊,因為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入勝;百年的孤獨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歌使人振奮。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百年孤獨》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史上的鴻篇巨著,藝術化再現了拉丁美洲一百年間的重重苦難與社會巨大動蕩,展現了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如果讀過莫言,會對魔幻現實主義有一定的感受。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營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 《百年孤獨》:孤獨文字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超越時空感懷萬千
    一切都將瞬息即逝,留下的卻是永恆的孤獨……《百年孤獨》是一本神奇的書,每次閱讀,總會有不一樣的驚喜,也能收穫不同的感悟。連續多個寂靜的夜晚,沉下心閱讀此書。最初,你會覺得晦澀乏味,但是,如果你沉下心抱著棄之不舍的態度堅持讀下去,漸會發現:這是一本好書。你也會驚喜地發現:書中的內容越往後越精彩,甚至當你閱讀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依然會有不同的感悟。
  • 《百年孤獨》裡磁鐵作為最先出現的「高科技」,有什麼含義嗎?
    《百年孤獨》裡磁鐵作為最先出現的「高科技」,有什麼含義嗎?《百年孤獨》對拉丁文化寫得非常深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這個作品還描寫了七代人的故事,展示了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以現實和魔幻的手段展示了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有你沒有想到過的東西。
  • 100本世界經典名著-《百年孤獨》
    ---讀者乙: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一向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20個字,卻深刻地寫盡人生孤獨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一共16個字:「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這是本書最扎心的一句話,顛覆了我們固有的認知,寫盡了人生的孤獨。要真正做到不孤獨,需要有一個與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才行,但沒有誰是誰肚子裡的蛔蟲,這個世界上,懂你心裡想什麼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在你小的時候,努力的去和小夥伴們玩,可能會開心一時,但更多的時間你還是會感到失落與不解。
  • 葉嘉瑩:「詩的女兒」的「百年孤獨」
    本報記者白佳麗攝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白佳麗、孫麗萍)10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詩的女兒」的「百年孤獨」》的報導。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千百年來流轉在中國的土地上,根植於人們的精魂中,構建起屬於國人的詩詞宇宙。百年來,一位「穿著裙子的士」,在動蕩流離中被詩詞拯救。而詩詞,又在她如唱如訴的吟誦中,一筆一字的註解裡,重新復活。
  • 經典巨著《百年孤獨》,用十句話概括人的一生,一生至少要看一遍
    馬爾克斯筆下《百年孤獨》中的老祖母——烏爾蘇拉,就是後者穿平底鞋的女人她僅憑一己之力支撐起一個百年家族,折射出哥倫比亞長達百年的歷史。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讓我選擇,如果這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肯定選《百年孤獨》。
  • 《百年孤獨》有何魅力?其中的10句話,開頭第一句就讓人落淚
    喜歡讀書的人說,有一類名著,充滿了「榴槤味」。喜歡它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的封面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據說大多數人沒能順利讀完這本書,都是在第一頁就卡住了!翻開書就被眼花繚亂的人名嚇退了,但是讀完的人,卻又把這本書說的特別好。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單程旅行。孤獨,是旅行中的點頭之交。除了自己,你什麼都帶不走。但,你的閱歷,經驗,所見所聞都是你的。為什麼偉大的人都喜歡看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方式。知識是永恆的,像一瓶「82年的拉菲」,口感色澤都是上乘,越久遠的知識,越讓人感興趣。同樣你積累的知識越多,整個人就越厚重,看起來就很有「味道」。
  • 《百年孤獨》濃縮成經典10句話,看清孤獨本質,值得反覆回味!
    如果你沒有看過《百年孤獨》這本書,那一定聽過這本書的名字。這本書被紐約時報稱為「繼《創世紀》之後,首部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作者馬爾克斯也因此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據不完全統計,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至少已被翻譯為35種語言,累積出版總量更無從計數,按作者自己的說法,"如果把讀過此書的人聚攏在一個國家,那它的人口排名可以位居全球前二十。"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
  • 海洋之窗丨格陵蘭鯊的百年孤獨
    向廣袤的海洋投以一瞥,人類往往會深切地察覺到自身的渺小,並感受到隨之而來的孤獨。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有多偉大?凝結成10句話,句句都是人生
    人人都知道《百年孤獨》是一生必須要讀一次的經典好書,但很多人在先開第一頁看到相似而又複雜的外國人名時,被嚇退了,用來「壓箱底」了。但身邊的朋友有總跟你提起《百年孤獨》有多麼經典,寫的有多好,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但又沒有勇氣去讀,真是「甜蜜的折磨」。
  • 「孤獨喬治」之死 | 歷史
    「孤獨喬治」的謝幕,標誌著平塔島象龜這一亞種從此告別這個星球。  幾百年前,位於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曾是象龜的天堂。這些四肢粗壯、體形碩大的象龜自在地生活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直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初到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時,還有大約25萬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分居在加拉帕戈斯的各個群島上,「孤獨喬治」的家族就是其中的一個亞種。
  • 「孤獨喬治」之死 歷史
    2012年的今天,享年約100歲的「孤獨喬治」孤獨地走了,它沒有妻子,沒有子嗣,也沒有同類朋友。「孤獨喬治」的謝幕,標誌著平塔島象龜這一亞種從此告別這個星球。幾百年前,位於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曾是象龜的天堂。
  • 7步走進百年孤獨
    我相信有90%的人可能不會記得上面說了什麼,但是這並不表明你們是患者,這只能說明科普或者是科研不是這樣做的。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我來告訴你們,你們只需要記住四個字——百年孤獨。如果你們的記憶更好一點,你們可以再記住兩個字,那就是我叫高楠,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今天讓我告訴你們什麼是真正的「百年孤獨」,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