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後接受獻花。新華社發
▲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新華社發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裡,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中國作家莫言 7日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老城的瑞典文學院裡如是說。他身著胸前刺繡著「莫言」兩字紅色篆刻圖案的深色中山裝,面對著200多名中外聽眾,做了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演講。
沒有翻譯聽眾拿到7種語言演講稿
7日17:30,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的報告大廳舉行諾貝爾文學獎演講。文學院提前1個小時開門,已有嘉賓陸續入場。瑞典學院為嘉賓準備了包括中文、瑞典文、英文在內的7種語言的演講稿,因為莫言將用中文演講,而現場沒有翻譯。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演講臺旁邊一張桌子上擺放的是中國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的瑞典文譯本,右側還特意為中國駐瑞使館的工作人員預留了2排座椅。17:10左右,200名嘉賓已基本到齊,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韋斯特伯格攜夫人入場,隨後馬悅然也攜夫人陳文芬坐在了第一排的位子上。
演講結束聽眾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
莫言夫婦在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前主席謝爾·普爾斯馬克的陪同下步入會場,嘉賓們熱情地起立鼓掌。在掌聲中,普爾斯馬克給莫言獻上一束鮮花後,率先走向講臺表達對莫言的歡迎。
莫言演講開始前說:「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夫人生了一個小女孩兒,這是一個美麗故事的開端。」對新生命誕生的祝賀開啟了莫言此次文學講座的內容。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
外媒評價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儘管瑞典和中國有7個小時的時差,還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網上觀看了莫言的演講。莫言的瑞典首場諾貝爾獎精彩演講,獲得了瑞典文學院院士及全球眾多媒體高度好評。
哥倫比亞新聞網站的記者評價說:「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都彰顯著獲獎者的性情與傲骨。今天,莫言則用了一種最為平實的方式,敘述了自己成為『講故事的人』的歷程,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故鄉——哥倫比亞,人們對莫言這位東方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不吝讚美之詞:「文筆上如此濃墨重彩的莫言,卻用質樸得有些讓人意外的故事去講述自己。蘊含他對這些年跌宕生活的感悟。」
綜合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網他言說
莫言:文學創作須獨斷專行
1、20多年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莫言回憶道,他起初的創作之路並不平坦,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
2、作家影響作家根本在靈魂深處的相似。「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闢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後兩年,即意識到,必須儘快地逃離他們。」
3、創作必須和個人經驗相結合。「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
4、小說家寫作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小說家是社會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但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把所有的人都當做人來寫。只有這樣,文學才能發端事件但超越事件,關心政治但大於政治。」言說他
麥家:小說家會講故事很重要
●麥家(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演講的題目是《講故事的人》,他表示自己作為小說家,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光是聽到這個議題,我就非常非常喜歡。莫言的演講能以『講故事』為題,強調小說家講好故事的重要性,實在是非常有見地!在各種娛樂形式百花齊放的當下,小說如果光靠語言魅力『打天下』,其狀況將是岌岌可危。」
●劉慈欣(作家,「華語科幻第一人」):「我對莫言演講中提到的《透明的紅蘿蔔》小說的喜歡,已經不是簡單的『喜歡』一詞可以形容到位的。小說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在貧乏、封閉的環境中無處發洩,從而迸發出一種超常的想像力,這種深刻的人生體驗,我本人也曾經有過。」
●蔡駿(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最強烈的感受是:真實。他講述的每一個細節都顯得誠懇動人,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發表一些空話、大話。而莫言在文中對自己的母親對自己人生意義的講述,尤為讓我感動。」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