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科學獎,而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獲獎者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1957年,35歲的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55年後,57歲的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3年,楊振寧、莫言以及國學大師範曾一同相聚北大,來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楊振寧作為最年長的人,率先發言,當然也就避不可免的談到諾貝爾獎,他說道:
「講起這個諾貝爾獎,我要問莫言一個問題,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們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是農民的兒子,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你走了文學的路,我走了科學的路,但我們兩個人都走上了德哥爾摩獲獎的這個臺上。
我走上講臺的時候,我的感受跟一個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要問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爾摩獲獎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一個感受,你這個得獎跟一個英國人在那得獎或者一個法國人在那得獎是不一樣的?」
這樣的問題說平常也平常,說不平常也不平常,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1944年拿到了清華大學碩士學位,那時候讀得起書的、一路讀到碩士的,出身都不錯,農民的孩子則「早當家」,一沒錢,二要挑起家中大梁,讀完中學都算是好的。
莫言則是出生於1955年,時代不同了,但也因為一些原因,莫言的第一學歷是小學五年級肄業,並且在農村勞動了十年,不過莫言特別愛看書,以前偷摸著看《新華字典》、《中國通史簡編》,後來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擔任圖書管理員時,對文學是如饑似渴,把圖書館裡的1000多冊文學書籍都看完了。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莫言開始發表小說作品。1984年,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文學系,他見莫言的才華很高,於是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繼而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第二年,莫言又憑著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回首一看,自己也才30歲,正是而立之年。
莫言的經歷不能說不是豐富的,也恰好是這些經歷成就了莫言,成為了他跨向成功的寶貴經歷,莫言後來追憶起這些時光,內心也是感激的,那麼莫言又是怎樣回答楊振寧的。
莫言說:「我領獎時跟任何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因為這個諾貝爾獎是第一次頒給中國籍作家……所以上臺領獎時,我沒把自己當成一個獲獎者,而是一個觀察者,我在看給我頒獎的國王,也在看國王的王后,以及王后兩個漂亮的女兒。」
這番回答頗有些技巧,也讓臺下的人拍案叫絕,莫言沒說美國人,也沒說英國人、法國人,只說自己是中國籍作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並且該回答沒有讓別人覺得莫言驕傲了,或者是自謙了。
事實上,莫言因為諾貝爾獎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卻莫言只有一個,所以他說的話就得謹慎些,另外莫言的這番回答又恰好體現出了文人的一面,回復的挺「文學」。
雖然沒有直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又能讓聽者滿意,話題很好的收住了,於是大家便「放過」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