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楊振寧假遺囑背後 真正悲哀的不是翁帆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楊振寧假遺囑背後,真正悲哀的不是翁帆

這兩天,一條標題為《楊振寧遺產分割完畢,翁帆得到了一套別墅使用權》的消息讓我們再一次將視線轉向這對「老夫少妻」。

這條消息的大致內容是,陪伴楊振寧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遺產分配裡只得到了一套別墅的「生前使用權」,而楊振寧和已故前妻杜致禮的三個子女將獲得現金資產。

當然,楊振寧的助理已經出來闢謠,表示「沒有的事」。

但吃瓜群眾一向戲比較多。

除了對楊振寧的控訴和對翁帆的「同情」以外,還有人表達了自己的心酸:科學家只有在深陷緋聞之時,才會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

作為這種聲音的衍生,還有一種聲音也似曾相識:科學家得到的關注為什麼不如明星,這真的是悲哀。

更極端的言論是,將明星比作「戲子」,追逐「戲子」多過科學家,社會風氣令人痛心疾首云云。

這是個老問題,我們今天來掰扯掰扯。

1

近年來這類討論不少,尤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和「演員黃曉明婚禮」事件影響較大。

由於上述事件恰好發生在同一時期,而後者的輿論關注度明顯高於前者,於是有觀點說:「屠呦呦一生研究敵不過黃曉明一場秀。」

黃曉明價值2億的「世紀婚禮」現場

隨後這股風氣蔓延開來,只要有科研工作者離世或者有什麼「小道消息」,類似網帖便能出現一次。

曾有人發了一篇文章名為《跑男滾出西安》的文章,文中稱明星是「戲子、伶人」,對眾粉絲追星之行為大為批判,更認為對藝人的關注度超越了顯赫地位的科研工作者實在是國之不幸,甚至由此哀嘆古都西安千年文化之「不幸」。

撇開所有的感情因素及道德衡量,僅從職業考慮,二者是否可以比較?

首先說收入。

經濟學家曼昆曾經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解釋過明星高收入這一現象。

他舉例說,為什麼超級明星賺錢這麼多,遠遠超過其他職業?因為越是知名的明星,他能提供服務(即唱歌、表演等)的對象就越龐大,甚至可以向數百萬人同時提供服務,而且不可替代,其他行業如水管修理工等,都無此特點。

解釋一下即是,假設每個人手裡有一元,明星收入高,是因為有數百萬個人,願意把這一元錢給他,但是一個水管修理工,不可能同時給數百萬人服務。

那麼科學家是否可以應用這一標準?

圖片來源:taopic

科學家的貢獻,如屠呦呦,她的青蒿素解決了億萬人的病痛,意義十分重大。

但這是否可以等價為收入?

試想,將青蒿素這種事關身家性命的科研成果,價格直接提升數倍,並大比例地分配給科學家個人,提高到明星水準,這樣的藥品價格,是否能夠承受?

醫藥行業是個競爭相對激烈的行業,無端提升藥價,又如何能夠實現?

可見,將科研貢獻直接等價於收入,並不可行。

屠呦呦教授的最大貢獻在於,她先驅性地發現、提純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是瘧疾治療的首選方案。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圖片來源:fun48.com

除了醫藥科學,諸如製造飛彈、研究語言、數學推演等等不同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的科研工作並不直接創造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社會效益。

因此,他們的收入,是經費的保障,而不是貨幣價值的直接創造。

當然,不乏有通過社會兼職或企業化運作而財富驚人的科學家,但從相對數量來說,科學界的暴富者顯然不如娛樂業。

同時,這也就決定了為什麼在我國「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的議題成立,「提高律師、作家、程式設計師待遇」等議題不成立。

因為後三者,都是通過市場來獲取收入,科學家則是通過經費和體制的保障來獲取收入。

據統計,中國2016年科研投入超過1.5萬億元,總量已居世界第二。

從收入上來說,明星和科學家的獲取途徑不同,可比性不大。

2

其次說輿論的關注度。

上文已經說到,明星的高收入,是因為他們通過唱歌和表演,可以同時為海量的人服務。因此,獲取知名度,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是明星的生存之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說過:「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這種觀點被IT業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為「注意力經濟」。

娛樂產業是注意力經濟的典型樣態,明星必須得足夠多的知名度,由此伴生的娛樂傳媒業,同樣是為這一目標而存在。

所以,演藝人員的價值,取決於在媒體上拋頭露臉的量化數字。

演員參加綜藝節目

科學家是否如此呢?

當然不乏有「明星」科學家,如楊振寧、屠呦呦、袁隆平、鍾南山等,但從職業屬性來說,他們並沒有對媒體的強烈依賴,也不必然有強烈衝動。

科研工作,並不必然需要媒體的高度揄揚,他們的價值,體現在科研成果本身。

舉例來說,前些年,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車洪才花36年編寫完成了200萬字《普什圖語漢語詞典》,曾在媒體上引發頗多關注,但相對明星來說沒有可比性。

圖片來源:鳳凰網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多少媒體報導,而是這是一部幾乎不可多得、填補空白、國內每一個阿富汗語學者都無法繞開的高峰。

他的學術價值在學術界,而不是喧囂的輿論場上。

此外,「科學家的關注不如明星」,這個命題本身並非完整。

如果說,僅僅考量的是公共平臺的發帖、轉帖數量,或可成立,但僅僅說是媒體的不負責任,未必成立。

以中國知網為例,收錄的學術刊物有1萬餘種。以報紙為例,2008年紙媒高峰期時,2008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43種,其中綜合報紙806種,專業報紙1137種。

且不說綜合報紙中的內容豐富程度,其中專業報紙1137種,不少都是各行各業的動態。

就以直觀感受為例,讀者可以隨意瀏覽《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不僅是科學家,各行各業的情況都有所介紹,相對來說,在主流媒體中,科學家這一群體得到關注度相對是較高的。

明明有海量的信息,但為什麼在輿論整體環境中,資源卻一邊倒地向明星傾斜?

這是傳播規律所致。

圖片來源:58pic.com

相對於科學研究,電影、電視、歌曲,這些大眾話題門檻相對較低,接觸人群自然也就更廣泛,話題就易於傳播。

試想一個題目為「論核子自旋分成夸克自旋、夸克軌道角動量、膠子自旋和膠子軌道角動量相互之間的區別」的網帖,在網絡上的傳播效果會如何?

明星受關注,是信息的受眾自己篩選並聚合所產生的。

明星的意義,就是取悅觀眾,讓更多的觀眾追隨自己;科學家的意義,則是徵服科學的高峰,至於公眾是不是跟在自己後面尖叫,大概並不是科學家必然要考慮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受到輿論的關注不如明星,才是社會的常態。

如果科學淪為誰都可以說兩句,必然門檻極低,那不是科學,那是算命、星座、特異功能等民科,是不是國家的悲哀不好說,但肯定是科學的悲哀。

3

最後說一下道德綁架。

必須旗幟鮮明地說,任何職業歧視在當代都是必須否定的。職業不分貴賤,把演員說成「戲子」,充斥的是思維的陳腐與狂暴的戾氣。

你可以不喜歡明星,他們的財富確實容易讓人心理失衡,但這並不是通過歧視性稱謂貶損人格的理由。

angelababy領獎圖片來源:sohu.com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以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人格權的覺醒是現代社會的重要進步。

這種把科學家捧上神座,並貶低其他行業,看似是崇尚科學,實則是反智,拿輿論熱度作唯一標尺,卻混淆了不同行業的區別。

另外,別忘記,科學家曾經也被稱呼為「臭老九」。理由與今天貶損演藝人員一樣,認為他們這個階級對社會「沒有貢獻」。

此外,歧視性稱謂還有「掃大街的」「撿破爛的」等等。

任何通過不可量化的標準,把人分為「有用」「沒用」,從而施加道德考量的行為,都必然造成社會的對立緊張。

這種強制,看似是一種所謂正能量的引導,實則是對全社會的道德綁架,仿佛不如何如何社會就會如何如何,也必然將社會引入道德空虛,充斥著假大空,試想曾經「臭老九」稱謂橫行的時代,是怎樣一幅圖景。

一個多元的社會,不把演藝人員稱為「戲子」的社會,其實是保護所有人,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個被定性為「沒有貢獻」並被歧視的群體裡,有沒有自己。

如果實在不喜歡哪位明星,不看即可;看不慣他們收入高,在掌握不當得利的證據時舉報即可。

這是在自由的社會裡所能享有的自由,也是在法制的社會裡必須遵守的法制。

而關於被「冷落」的科學,其實每一次「假科技」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更加關注真科技。也不要忘了,所有你愛的科幻電影背後,都是人們對科學精神的尊重。

所以不要輕易覺得媒體不關注科學家,關於科學家的信息很多,只要你願意,隨時能看到。如果信息是塊肉,不要總等著別人送到你嘴邊。

圖片來源:58pic.com

最後多說一句,在楊振寧「飲食男女」的花邊新聞和被個別媒體斷章取義的隻言片語外,我們或許更該了解他的貢獻:

李淼,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圖片來源:美亞在港村

相關焦點

  • 媒體:楊振寧假遺囑背後,真正悲哀的不是翁帆
    這條消息的大致內容是,陪伴楊振寧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遺產分配裡只得到了一套別墅的「生前使用權」,而楊振寧和已故前妻杜致禮的三個子女將獲得現金資產。當然,楊振寧的助理已經出來闢謠,表示「沒有的事」。除了對楊振寧的控訴和對翁帆的「同情」以外,還有人表達了自己的心酸:科學家只有在深陷緋聞之時,才會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作為這種聲音的衍生,還有一種聲音也似曾相識:科學家得到的關注為什麼不如明星,這真的是悲哀。更極端的言論是,將明星比作「戲子」,追逐「戲子」多過科學家,社會風氣令人痛心疾首云云。這是個老問題,我們今天來掰扯掰扯。
  • 楊振寧遺囑曝光,陪伴15年的翁帆一分未得?遺產最後都留給誰了?
    尤其是在現在,現在最為流行的搭配就是老夫少妻了,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這麼一對夫婦,但是大家對於他們的感情還是不太能接受,因為他們的年紀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現在98歲的楊振寧和現在才44歲的翁帆,可能大家沒有留意,其實他們已經結婚15年了。
  • 結婚16年相差54歲,楊振寧同意翁帆改嫁,遺囑曝光卻備受爭議
    兩顆急需安慰的心就這麼碰撞到了一起,1年後兩人的書信來往更加密切,楊振寧邀請翁帆到大學來和自己見面。之後兩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每天牽手一起散步一起寫詩,年齡的鴻溝對於楊振寧和翁帆來說早已經不是問題。
  • 97歲的楊振寧駝背得到支持,43歲的翁帆精力充沛
    97歲的楊振寧駝背在妻子的幫助下,43歲的翁帆興高採烈,他們否認了「遺囑」的謠言!97歲的楊振寧和43歲的翁帆參加了一個公共活動,楊振寧穿著一件藍色毛衣,頭髮灰白很多,背部也駝背,但精神還好,抓著拐杖,在妻子的攙扶下,網際網路楊振寧已經寫下了遺產分配,翁帆拿到了他現在住的別墅,四個人孩子們分享了所有的資產,而翁帆的三層別墅只有清華的居住權和產權,只能說翁帆可以一輩子住下去。
  • 被網友怒罵滾出中國的楊振寧,被辱背後是時代悲哀
    ,被辱背後是時代的悲哀。「楊振寧被過譽了」、「楊振寧不愛國」、「楊振寧很勢利」……這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但沒有,他反而被大多數人低估了!楊振寧在翁帆的照顧下,在耄耋之年依舊精神狀態很好,外出還會牽手>「秀恩愛」,不過倆人的感情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媒體曾曝出翁帆給96歲楊振寧生子一子。
  • 看看人家楊振寧和翁帆現在多好!
    前段時間媒體曝光楊振寧教授和嬌妻翁帆一起去泡溫泉,作為妻子的翁帆對楊振寧照顧有加,兩人在泳池裡嬉笑打鬧此後多年,她和楊振寧夫婦偶有書信往來。 一天,翁帆接到楊振寧打來的電話,邀請她到中文大學見面。兩人見面之後交談甚歡,之後一直頻繁聯絡,楊振寧覺得翁帆率真而又有想法,而翁帆也覺得楊教授雖然年齡比他大很多,卻精神依舊。之後,翁帆離婚,楊振寧妻子也病逝。因為互相欣賞,倍感溫暖,兩人走到了一起。
  • 翁帆楊振寧「爺孫戀」你怎麼看?未孕一子一女,10億遺產花落誰家
    當然,如果說回楊振寧和翁帆這對相差54歲的夫婦,他們一度引起網友的熱議,當初很多人說翁帆是為了錢,才在28歲的年紀嫁給了當時已經82歲的老爺子,這一對「爺孫戀」你怎麼看呢。16年之久,出門在外還是能看到楊振寧手牽著翁帆,看起來非常甜蜜。
  • 98歲楊振寧喜添千金?竟然成了「賣國賊」?英雄背後是時代的悲哀
    98歲楊振寧喜添千金?竟然成了&34;?英雄背後是時代的悲哀楊振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物理學家。但是他卻因為有些事情遭到了許多網友詆毀與謾罵。他究竟是做錯了什麼事情?
  • 96歲楊振寧喜添貴子?網友怒罵滾出中國!英雄被辱背後是時代悲哀
    021995年,楊振寧攜妻子一起參加汕頭大學的某項活動,這次活動正巧是學生翁帆接待兩個人;當時翁帆還和楊振寧夫婦合影,當時楊振寧妻子還拉著翁帆的手鼓勵她好好學習有機會可以多見面;楊振寧和翁帆的緣分開啟。
  • 楊振寧和翁帆之間,更多的是一個人仰慕著另一個人
    而翁帆勸他看開一些,言談之中,楊振寧知道,翁帆也經歷過愛情的打擊,不過不同於楊振寧與杜致禮的死別,翁帆與前夫是緣分不夠,雖然走入了婚姻,卻沒有熬過時間的考驗,黯然分手。情不知所起兩個人因緣際會,倒是彼此真正熟悉起來,翁帆的腦海裡時不時想起楊振寧的身影,想起他做研究,想起他講話說笑,翁帆並不是無知少女,她清楚,這樣的魂牽夢縈,只能是因為愛情。
  • 98歲楊振寧同意嫩妻將來改嫁,遺囑分配方案令人意外
    因為翁帆的活潑可愛,楊振寧夫婦對她都很是喜愛,在原配去世之後,楊振寧和翁帆日久生情,沒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曾經楊振寧也表示,在翁帆身上總能看到前妻的身影,這或許就是他為什麼會相中小半百之歲的小姑娘的原因吧。  當得知自己的女兒要嫁給一個比自己還大幾十歲的老頭時,翁帆的父親也很是反對。
  • 28歲的翁帆嫁給82歲的楊振寧,為了錢嗎,他們的愛情你了解多少?
    不過在晚年,由於楊振寧娶了一位比他小54歲的學生為妻,受到一些人的議論,被一些無良媒體抹黑,如若不然楊振寧可能被捧上了科學的神壇,倍加受人尊重和敬慕。那時有媒體稱楊振寧晚節不保年紀一大把了,還貪戀女學生的美色,翁帆也是因為錢和名利與楊振寧走到了一起的,然而事實並不是他們所報導的那樣,翁帆也不是因為愛錢才和楊振寧走到一起。
  • 96歲楊振寧喜添千金?網友罵滾出中國,英雄受辱的背後是時代悲哀
    楊振寧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非常恩愛,他們攜手走過50多年的時光。但是在2003年,妻子的離世對楊振寧的打擊非常大,之後他認識了美麗的翁帆。在楊振寧傷心之際,翁帆經常開導他,陪他度過那段傷心的歲月,隨著兩人的交往,感情也日益加深。
  • 楊振寧翁帆的幸福生活
    科學出版社科學家傳記系列「科學與人生」中的一部新作———《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訪談錄》於近日正式出版。2004年12月,82歲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媒體隨之而來的報導,給大眾帶來了各式各樣的談論與思考。
  • 楊振寧弟妹:翁帆全心全意照顧他,很懂事,翁帆父親的話令人深思
    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拿的還是中華民國的國籍。按照真正意義上來說,楊振寧先生才是中國第一位拿到諾貝爾獎的本國人。 1995年的時候,楊振寧與當時的妻子杜致禮應邀回國參加國內的物理學大會。而正是這一次物理學大會,讓楊振寧與翁帆遇上了。翁帆當時還是一個大學生,負責接待楊振寧夫婦。
  • 楊振寧翁帆的婚姻
    那麼現在有了翁帆,我跟她走路,拉著她的手,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安全感。  ——楊振寧  82歲的楊振寧花了多長時間去決定和28歲的翁帆結婚?楊振寧的兒女們如何看待「楊翁忘年之戀」?翁帆如何看待與楊振寧的結合?楊振寧與翁帆被誰激怒,以至於要聯合撰文在一份周刊上發表反駁文章?這些真實的細節和內幕,在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推出的《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訪談錄》一書中都有披露。
  • 28嫁82歲,16年丁克只因楊振寧不要娃,沒得一分財產,翁帆值得嗎
    現在人的愛情觀跟以前早就不一樣了,年齡不是問題,貧富差距不是問題,在新生代青年眼裡,連性別都快不是問題了。要說這個年齡不是問題,大家第一對會想到的要屬楊振寧和翁帆了吧。據悉,1995年的時候,楊振寧和翁帆就見過面,那時翁帆見到的不止楊振寧一人,還有他的夫人杜致禮,翁帆因為品學兼優成了他們夫妻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的接待員。
  • 楊振寧的「天賜愛情」——翁帆終究只是杜致禮的「替代品」而已
    在跟楊振寧夫婦的相處過程中,翁帆體貼入微,靈活機動,把楊氏夫婦的生活打理地有條不紊,他們對這位活潑的小姑娘讚不絕口。會議結束後,楊振寧夫婦返回美國,他們和翁帆的友情卻延續下來。翁帆經常會寫信給楊振寧,向他請教學術上的問題,楊振寧哪怕再忙,都會給這位優秀的學生細細解答,他打心底裡很喜歡翁帆的勤學、聰穎。
  • 相伴16年,98歲楊振寧允許改嫁,但財產留給子女,翁帆圖什麼?
    2004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為夫妻,引起了無數人的反對。 幾乎沒人看好這相差54歲的婚姻,然而16年過去了,即便是所有人都反對,楊振寧和好翁帆依然恩愛如初。
  • 98歲楊振寧與翁帆恩愛16年,從被誤解到被接受他們經歷了什麼
    愛屋及烏,楊振寧告訴翁帆,有困難隨時可以聯繫他。從那以後,翁帆經常寫信給楊振寧。除了請教學術問題,還會關心他的生活,傾聽他的苦悶。楊振寧發現這個女孩不僅冰雪聰明,還特別善解人意,總是能體察到他的孤單,安慰他的傷痛。和翁帆通信成了楊振寧生活中最大的慰藉。在她的陪伴下,楊振寧走出了喪妻之痛。通信半年後,翁帆來北京探望楊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