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興起的留學熱潮中,我國大批優秀的學者也開始走出國門。
在西方開闊的科研環境下,靠自己的才能發光發熱。使華人物理學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和突破。這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與愛因斯坦比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然而96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被國人誤解,被罵&34;,背後的辛酸誰人知曉?
楊振寧在1922年10月1號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4歲開始認字。
1933年,小學畢業,讀的學校是聖公會崇德中學,曾經因為考試偷看而被處罰。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開始不寧靜,楊振寧的母親就帶著全家一起返回了合肥。
1938年,楊振寧一家因為受到了侵華戰爭的影響,舉家逃難到昆明,在昆華中學就讀高中二年級。然後以高二的學歷跟著同學同意參加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因為聽從了楊振寧自己父親的話報了化學系,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改成了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後,又直接就讀的本院校的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物理學部,也就是現在的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就讀研究生。
1944年,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在芝加哥大學留學讀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可以說是年輕有為的典型代表。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因為對於物理的喜愛,楊振寧在這裡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和當時的好友合作,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個複合模型。
1957年,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在獲獎致辭時這樣說道:「我深深的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一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有很多人曾經質疑楊振寧加入了美國國籍,包括楊振寧的父親也曾不理解他。
然而,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和志向,他選擇將一切誤會都深深的藏在心中,努力投身在科研工作。雖然身在國外,楊振寧卻一直心繫祖國。
在196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之後,楊振寧一邊工作,一邊在世界各地講學授課。借著這樣的機會,他開始宣傳中國。
保釣運動時,楊振寧在美國各地宣講,申明中國主權問題。這激起了很多留學生的愛國熱情,也在美國樹立了中國形象。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振寧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回國參加活動時,楊振寧以自己的影響力,在香港、北京等多地籌措資金。設立研究所和獎學金,鼓勵年輕學者。招攬在美的優秀華人學者歸國任教,為祖國注入了很多人才。
他盡一切的可能推動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楊振寧每次回國都要列出一份約約見名單,名單上的每一人都是經過認真考量的,每一份名單都拯救了一批有重要價值的科研人員。
如今我們的祖國正在一天天強大,我們的生活也日益安穩。這美好的背後離不開先輩們的努力。儘管我們無法達到楊振寧在學術上那樣的造詣,來回報祖國。
但是他那即使身在大洋彼岸,也將祖國放在心上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愛國是紮根在每個人心中的永恆旗幟。
本期內容到這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視頻素材來源於網絡創作不易,歡迎見多識廣的您點讚評論。